我在伦敦 之二十三:伦敦上空的鸽

可能因为最近老是说吃得不好感到烦,朋友来信时居然改了问候语,从“你好吗”变为“吃得好吗”。我想这也许可以成为在伦敦的中国学生的问候语,以后见面不问传统的“吃了吗”,也不问英国人的“好啊哟”,而是改问“吃什么了”。在伦敦呆过这么久之后,我想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没有中国人愿意留在这里了。有时候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们比较穷的缘故,因为没钱,自然没有办法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自然不能象在国内那样消费游玩,自然吃不了好东西,自然没劲。但是文化上和饮食上的不习惯我想也不仅仅是钱多就可以解决的。如果我钱多,我还是会回国内,吃起来更爽啊。伦敦的鸡还是比较多,如果运气不错的话,可以在减价的时候买到质量比较好的鸡。这么说是因为不减价的鸡还是比较贵的。伦敦的鸡绝对是有区别的,虽然我没有办法象区分国内的草鸡和大江鸡那样区分这里的鸡,每次做完鸡汤之后我就知道是不是买了一只好鸡了。按照我们学过的经济学知识,对于有些商品的质量在消费前是根本没有办法识别的,这里的鸡就属于其中一种。有时候做出来的鸡汤完全没有鸡味,让自己一面对鸡的构成成分表示怀疑,一面又不敢断定,因为自己实在不是个好厨子。好在偶尔也能够做出好汤来,不管怎样,心中也会有一种跨越障碍征服洋鸡的荣耀感。

伦敦的超市里通常有的肉包括猪肉,牛肉和羊肉,看不到鸭子,鹅和其他动物的肉。外国人很热爱小动物,经常为了反对实验室解剖活青蛙而上街示威,对那些流落街头无家可归的人却无人问津。所以我看最应该出国的应该是中国的那些狗,因为它们可以在外国怡养天年,寿终正寝。而最不应该出国的才是中国人,因为不会有人对你表示起码的尊敬。

有时候走在伦敦的街头,会觉得有点象上海的南京路或什么路,因为同样很热闹,同样人挤人,但是总觉得又有点不太象,似乎伦敦的街头少了些什么。后来终于琢磨出来,原来少的是上海街头不一而足的小吃。怀念是一种好东西,但也很折磨人。当你想起铁板里脊肉,想起桂花粽子糖,想起酒酿园子,想起泡菜,一种无奈就会很认真地袭上你的心头,然后爬上你的咽喉,引起局部的刺激口腔,形成唾液分泌。转过头,看看伦敦的繁华街道,炒花生是伦敦街头唯一的小吃,闻起来倒也香味纯正,可惜一尝之后却失望不已。当然伦敦也有吃喝的地方,快餐店,面包房,咖啡,饮料。这大概应该算是文化的不同了吧,应该不仅仅是经商风格的问题。很难想象上海的街头少了云南路美食街,淮海电影院旁边的里脊肉滩头不营业的情景。

中国人似乎天生的喜欢吃。有人认为中国就是给吃穷的。我觉得至少根据我在这里的生活经历来判断这个说法有点站不住脚。人应该都是喜欢吃的,我看那些老外吃中国菜的时候那个舒服劲,就可以知道他们不是不喜欢吃,而是实在没有太好的食文化。当然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

在伦敦的中国学生几乎都对满街乱走在行人头顶上拉屎的鸽子产生过很热烈的情怀。那种热爱的眼神可以让最固执而绝情的爱人回心转意,重新倾倒。如果用古龙的话来说,“如果目光可以杀人,那么这只鸽子就已经死了几千次”。中国人的想象力是绝对丰富的,至少很多到了伦敦的中国人是这样。如果连想象都不进行,那么不仅嘴里淡出个鸟来,心里也淡死了。不过不管怎样,伦敦的鸽子还是很悠闲地停上路旁酒吧的桌子,中国来的学生还是在想象酱鸽的色香味。我想起来有朋友曾经劝我,放过伦敦的鸽子,因为雪是用来供人观赏而不是化来喝的,鸽子则属于幽雅的天空的而不是用来上餐桌的。我答应不做焚琴煮鹤的杀风景之事,心里还在想念那划过天空的鸽影。翅膀很坚实,肉质一定不错。

2000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