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9日,上午9:30离开杭州,驾车一小时后抵余杭百丈镇,继续沿上山小路,经凤凰水库,到达安吉双溪口村。开车沿村路上山,到了村尽头,停车,问一老农,终于发现了隐藏于两家民居间的宋代名关和古驿道。独松关,是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西北方向的重要关隘,经广德可直通建康(今南京)。它位于安吉县东南的独松岭上,距县政府所在地递铺镇5公里,与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毗邻。同治版《安吉县志·古迹》载:“独松关,宋建炎间(1127-1130)兵起,垒石为关,名曰独松关。”“独松关,雍正九年(1731)知州申梦玺建讯兵房六间,咸丰九年(1859)奉抚宪重修,十一年(1861)毁。”
独松关是古时杭州西北面的天然屏障,只要守住了它,也就挡住了杭州北来的兵患,因此,独松关是古时兵家必争之地。自唐至清在独松关发生的战事不下十次。德祐元年(1275),元军自建康出兵经广德,破独松关,南宋守将战死。文天祥引兵救援不及,扼腕长叹。后元军直取临安,至1279年南宋遂亡。元至正十二年(1352),红巾起义军据独松,占安吉,元军自双溪口北上,破独松三关(独松关和其相邻的百丈关、幽岭关合称三关),起义军败。清咸丰十年(1860),清军进攻天京(今江苏南京),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由杭州借独松捷径,迅速北上,与各路太平军大破清军,遂解天京之围。
《水浒传》中,神行太保戴宗描述此关为“那关两边,都是高山,只中间一条路。山上盖着关所,关边有一株大树,可高数十余丈,望得诸处皆见。下面尽是丛丛杂杂松树。”卢俊义带领的宋军在此攻破方腊军的防守,梁山五虎上将之双枪将董平、八骠之没羽箭张清和小霸王周通均在此役战死。
独松关的地理形势险要,关后是高峻的独松岭,满山翠竹。两条从独松岭上前伸出来的山梁,一直延伸到双溪口村,如同两条巨人的臂膊,将独松关抱在其中。关墙全由大石砌成。据清人编的安吉县志上说:关墙之上原有箭楼,关内有兵营6间。关墙长约60米,厚10米。关墙横跨湍急的独松涧,衔联左右两条高峻的山脉。沿山涧右侧是一条陡峭的羊肠小道,直通关门(此即宋、元古驿道)。关门如洞,深十米,高约三米,宽不足一米,只能容一人通过。洞顶中部开有两米长、一米宽的天窗。
如今,关上的古松和箭楼早已不在,关内的兵营遗址也已湮没无踪,大石堆砌的关墙在修独松岭公路时被拆除了一半,现只剩独松涧右边的一半了。昔日的雄关峻岭,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已没有了以往的磅礴气势。幸而独松关的关门还在,后人补刻的“独松关”三字依稀可见。只有当了解安吉历史或熟读《水浒传》的游人登上断关残墙,当山风掠过独松关时,听着竹浪声声、松涛阵阵,才会联想到此地曾是南宋忠勇的将士殊死抵御外敌入侵的古战场,能依稀想见一代民族英雄文天祥面对大好河山被蹂躏而无力回天的志士之悲呛。
离开了独松关,我们经递铺,再转孝丰,下午两点抵达龙王山山腰处的深溪大石浪。
(独松关)
(独松关)
(独松关)
(独松关)
(独松关文保碑)
(关前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