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过丽江吗,那里好不好?有人问我。
身边有朋友从丽江回来,又有朋友正待出发。
似乎最近,那个地方被一再提及。也是,那里从来都是旅游的热点,又何况在这个奔忙的旅游季。
早就有人说,丽江死了,因为它已太过商业化。我宁愿记忆停在2002,我初见丽江时的欣喜;也愿意让时光回转到两年前,再见它时的坚持。
于是记忆闪回,回到2007。
又见丽江
丽江,我来了。第一次见你,已是五年前,
依然是小桥流水,风景未改,人家门口却变换了多少旗帜。那个当年留影的东巴文字墙,颜色老去了许多,几乎让人漠然而过。而鲜亮夺目的一只只灯盏,已经换上诸如“一米阳光”、“千里走单骑”的让人耳熟的名字,繁华、热闹、喧腾着。
人少时分,应是清晨。店铺都上着门板,大批游人还未到达,驿站的客人还在沉睡。小雨淅淅沥沥的,细密地落入小河;小河哗哗啦啦的,不急不缓地朝着一个方向流淌。在屋檐下听雨,看石板路泛着点点亮光。
白天,古镇上人声渐起。店家摘下门板,各色手工艺品一一亮相——银饰、木刻、纸画、手工织布、东巴文字T恤、驼铃,披挂披星戴月衣饰的少女站在门口招揽生意,一下把古镇装点得纳西起来,吸引着游人的目光。虽然店铺一家连一家,虽然售卖的货色大同小异,但在一条条巷子中的穿梭往来,在一家家店门前的散漫行走,与中意货品的不期而遇,在摊档前的精挑细拣,总是带给人隐隐的期待,和浅浅的喜悦。
古镇原本是安静的,如果你远离四方街,走出大石桥,避开那些热闹的市集,拣着没有多少游人穿行的窄巷,走下去。如果你刚好看见普通纳西人家的小院正敞着院门,你可能会看见一个老人坐在那里,或手里有些活计,缝缝补补,或就是闭着眼睛,晒着太阳。会看见卖菜、卖水果的小摊,背篓里装着菜、踽踽而行的妇人。一家紧闭的院门,贴着白色挽联,很醒目,是家里失去了亲人。门楣上方茂盛地生长着一株花树,紫色的花朵密密匝匝、铺天盖地,热烈、奔腾地怒放。它高举在门头,象只巨大的华盖。这艳紫的旺盛的生命与白色的静寂的挽联形成鲜明对照,让人觉得,生存与死亡都是一切生物必经的过程,现在,院门中的主人与院中的花草,不过行走在他们生命中不同的阶段罢了,无悲无喜,亦悲亦喜。
正逢雨季,时而碎雨纷纷,时而雨丝密密。不打伞,小雨轻柔地落在脸上,痒酥酥的,让你更加朦胧了眼光,迷迷蒙蒙地去看小石桥,青石板,红灯笼。雨下一阵儿停一阵儿,伞收收放放,雨滴忽大忽小,象在与人捉迷藏。
东瞧瞧西看看,在古镇里没走上几步,我的裤子换成了土布彩条裤,白色帆布帽换成了针织带沿小花帽,绣花布鞋在脚上绚烂,土布小花头饰在发稍盛开。过往的游人尤其是女孩,这个肩头搭着披肩,那个耳上垂着银环,腰间系着布包,多多少少都会带些丽江印迹。
红灯笼次第点亮,细雨收了,石板路洼着点点灯光。小河流水边,浮起浓浓的饭菜香。潺潺的流水,承载着一盏盏灿灿的荷灯,摇曳着奔向远方。
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此刻。所有的灯盏点亮,长圆的绸布灯笼,长方的纸灯笼,宫灯状的玻璃灯,红色、黄色、橙色,闪烁在酒吧、客栈、店铺门口,把古镇照耀得通红一片。四方街旁的酒吧街,已经熙来攘往。一条两三米宽的小河把两岸酒吧隔开,河上每隔几米就有木板桥相连,这里已经变成了天然的演歌台。歌手怀抱吉它坐在吧台上吟唱,着民族服装的姑娘们三五成群,或站在岸边,或坐在小木楼二层的屋檐上,亮开嗓子,你一段、我一段地对歌,歌声阵阵相连,不知疲倦,不甘示弱,似乎永不落下。
太吵嚷。姑娘的嗓音,游客的笑语,舞动的脚步和身影,节奏强劲、噪动耳鼓的音乐。
还是走走的好。
雨声又起,流进小河。穿小巷,过石桥,走到人影稀疏,灯火阑珊,几乎迷路。待重新回到酒吧街,已经十一点多。似乎为了照顾客人休息,喧闹在半空的种种乐声已经平息下来许多,音乐也和缓了,不再那么激越、振奋。坐进柔软拾光酒吧,木桌木椅,我喜欢;蓝底白花扎染的桌布,我喜欢;红色黄色经幡模样的吊灯,画着东巴文字和小人,我也喜欢。捧一杯醇香的牛奶,隔着窄窄的流水,听对面酒吧歌手轻声吟唱,和同伴聊聊蓝颜知己,直到伙计开始上门板。
其实客栈听雨,也是种享受。我的客房门前有个小池塘,几尾红鲤在里边懒懒趴着,偶尔摆摆尾。洗过澡,湿着头发,捧一杯热热的奶茶,在客栈的小院里上网。MSN上见到老朋友,雨水滴滴嗒嗒点在屋瓦上,告诉他我在听雨。告诉他在手工木器店里,听到许巍。结果就收到了XUWEI的邮件,发来一首乐曲,雨的旋律。
入夜,雨声落入池塘,打在窗棂上,声声传递着大自然的气息,让人觉得是睡在润润的空气里。
和五年前比,丽江更商业化。古镇内的客栈比比皆是,酒吧街喧嚣得象在城市。所以喜欢在更深的夜,一个人走进更深的巷子。市声渐远,灯光渐暗。一家家店铺已经打烊,只有一间小到只有两平米的小屋依然亮着灯光。在一幅木雕莲花作品前久久驻足。带不回它,主人也不让照相,似乎怕摄走它的灵魂。所以,再多看两眼,留它在这里吧。呼吸着雨后清凉的空气,继续前行。在某个角落,逢着书吧,小木楼上书架手边而立,木桌上一盏台灯,一个人静静地看书。
闲逛中遭遇的小吃、水果,自然没有放过,计:蒙自过桥米线,纳西臭豆腐,板栗饼,炸蔬菜丸子,冰糖石榴,金沙果,粘香的玉米粑粑,牡丹花炒鸡蛋,冰宵凉粉,鸡豆凉粉,杂酱饵丝。古镇外的老丽江餐厅,当地人吃饭的地方,量大味足价格公道,吃遍了它的菌类,连野菜都很香,还有“内涵”丰富、营养美味的砂锅,极让人回味。镇子里顺水楼餐馆的豆豉烤鱼,网上严重推荐,果然酥脆
咸香,入口即碎,连鱼刺都能脆脆地吃掉,严重欣赏。尤其用餐环境,餐厅临水而建,桌上一丛野菊,窗外小桥流水。坐在窗边,看游人,看店家,看慵懒的小狗趴在木桥上。水静静地流,时间流淌着,还是也睡着了?
匆匆的旅人拥挤在四方街的时候,会皱起眉头,奇怪我五年后怎会又来丽江。我想,他们一定是没有时间坐下来,聆听一场纳西古乐,看看宣科;一定是没有时间坐在安静的小河流水边,晒晒太阳发发呆;一定是没有时间随意探访路边的客栈,发现小院中繁花似锦,客房里古色古香,木塌、条案、宫灯,织锦的靠垫。一家比一家更古典,更中国;一定是没有时间,放慢脚步,让手工艺人为自己描绘一件东巴文字衫,量身定做一件棉布衣裳,用各色彩石、布头为自己串制独一无二的饰物;一定是没有时间握一杯咖啡、热茶或红酒,去感觉时间的停顿,流水的悠悠……
当然,更没有时间,期待一场艳遇。
我有时间,可惜没有艳遇。呵呵。
其实,艳遇也许不是两双眼睛对视放出的光芒;艳遇也许只是孤寂的游人,在旅程中逢到一只愿意聆听的耳朵。
丽江,有机会,我定会再来。
(写于2007-9-15,首都机场)
下一篇:那片被马蹄踏碎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