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的绘制(图)

唐卡的绘制(图)1

唐卡

要成为一个唐卡画师,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唐卡画师一般从十一二岁开始学,几乎都是亲戚熟人家的孩子,不收学费,要出师,一般人要8年,有些甚至要十几年。

唐卡是一门以表现宗教题材为主的重彩装饰绘画艺术,藏文意思是以藏传佛教为题材并绘制在布或丝织品上的卷轴画,多挂于寺庙之中作拜祭用。千百年来,在全藏区广为流传,被视为艺术珍宝,常以红、黄、白、蓝、青等斑斓的色彩来完成艺术表现。

画唐卡前,需要先开光,画者要沐浴更衣,心态平和。在以前,仪式更为复杂,要进行各种宗教仪式、颂念经文,奉献供品或发放布施,上师还通过观修祈请神灵——智慧之神文殊菩萨进入画师的躯体之后,才能进行绘制。如果画的是密宗本尊或护法神,还要根据所画的本尊或护法神举行密宗仪式、观修等。对画师的衣食住行也有严格要求:在绘制期间严禁吃肉、饮酒、吃葱蒜、禁女色。而现在,唐卡更多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宗教色彩淡化了许多,仪式也简化了不少,但是虔诚、神圣、节制私欲却是少不了的。

唐卡具体绘制的过程是这样:根据画面大小,将白布用绳子绷在特制的木框上,涂上一层胶水,于后用胶水和粘土混合成糊状涂在布的两面。待干后,一边用布头沾水涂在布面,一边用光滑的卵石进行打磨,经反复打磨后,布面平整光滑,干后就可以起稿。

起稿时必须严格依据画佛像的尺度,藏语称“提康”,意思是“线房”。任何佛像或坐或立都有相应的造像尺度,如果不按尺度,就不能成其为佛像,也不能开光。起稿一般用烧制的柳木炭条,完成后用淡墨线勾画定稿,然后就着色、分染、勾色线,最后描金。绘制完后请高僧活佛进行装裱,即在佛像的额、下巴、颈等背面写上“翁”、“啊”、藏文或梵文明咒,并用各种彩缎进行装裱,藏语称“故夏”,然后送寺庙内请众增颂经进行开光仪式,使本尊或佛、菩萨附于画上,唐卡才算有灵气,才能成为圣物,一幅唐卡才算完成。平措多杰的唐卡,比其他画师还多一道工序,在画完后,用师徒代代相传的天珠打磨画面,经过天珠打磨的画面,更显光泽,色泽更鲜艳。

一般一副长60CM左右,宽45CM左右的普通唐卡,一个人需要画3个月左右。如果画面复杂一些,时间会更长。画唐卡极需要耐心和忍耐力,许多笔画要在放大镜下才能清楚地看出每一笔,是极细致的活儿。

最初的唐卡起源于何时,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从唐卡的功能和形式来看,它和藏民族祖先的游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崇尚佛教的雪域,需要有一种可以随身供奉的圣物来赞颂佛陀,唐卡这种宗教艺术形式自然是最理想的载体。流传至今的藏族传统嫁娶仪式中,迎亲队伍前悬挂唐卡引路感谢神灵保佑;在野外演出藏戏时,悬挂汤东杰布唐卡于场中以示崇拜;很多地方祭山神,观风水,修房屋时悬挂唐卡进行祈祷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唐卡技法逐步完善,形成了重要以佛和菩萨为主要内容的具有浓郁藏民族特色唐卡艺术。唐卡品种多种多样,有绘画、刺绣、堆绣、贴花及珍珠唐卡等,现在以绘画唐卡为主要形式,以珍珠唐卡为最珍贵,山南昌珠寺的观音菩萨休憩图是珍珠唐卡的典型代表,又以堆绣唐卡最具艺术特色,青海塔尔寺“三绝”中堆绣便是其中之一。

唐卡艺术近些年越来越吸引众多的收藏者青睐。唐卡最具有悬挂和收藏方便的特点,如今这一古老的吐蕃艺术越过寺院的高墙,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庭。

上一篇:小话藏乡茶饮

下一篇:我的藏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