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布拉康
一片广阔的平原上,一座孤独的城堡耸立山巅,这就是西藏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位于山南地区雅砻沟腹地,高耸于扎西次日山顶,雅砻河在它的脚下安详地流淌。与西藏大部分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相比,雅砻河谷是一个阡陌纵横、沃野千顷的“小江南”。公元前360年前后,西藏的文明就在雅砻河谷拉开了帷幕。
这所宫殿的历史要追溯于在公元前2世纪,是第一代吐蕃王聂赤赞普所建。史籍中“村庄莫早于雅砻索卡,国王莫早于聂赤赞普,宫殿莫早于雍布拉康,经书莫早于邦公恰加”由来于此。为西藏最早的建筑,最初并非寺院,而是早期雅砻部落首领的宫殿。相传是苯教徒于公元前2世纪为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建造,后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山南的夏宫。五世达赖时该为黄教寺院。
雍布拉康建筑可分为碉楼式建筑、殿堂及僧房及附属建筑。
碉楼
碉楼式建筑
位于整个建筑东端正中,即传说中聂赤赞普所建的最早建筑。高11米,南北长4.6米,东西宽3.5米,上小下大。外观似为五层,内部实为三层。第一层为1.2米高,0.6米宽的通道通往一层殿堂的须弥座后,二层有小门通二层大殿顶部,第三层原有五世达赖时的所加金顶。这座建筑墙壁厚重,内部狭小,一层仅2.28平方米,二、三层也不过4.18平方米,不可能作为三十余代赞普延续使用的宫殿,早期还应有较大面积的宫殿建筑。这座碉楼式建筑作为晚期宫殿建筑的一部分遗迹被保留下来,倒是极有可能的。
殿堂
传为松赞干布所建,远有三层,现修复为两层。一层前半部为门厅,大门外有带遮檐的小平台,接折阶十数级。门厅南北6.3米,东西5.2米,原来的四根柱子,现修复为两柱。厅内远无佛像和其它陈设。再进为佛堂,南北6.3米,东西9.3米,八根柱子。东半部沿三面墙筑有平面呈“凹”形的须弥座。原有塑像已毁坏净尽。王毅《西藏文物建文记》记载当时所见,云“殿内中塑三世佛,北壁为松赞干布,赤松德赞两王像,南侧壁塑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坐像。在两边塑像之外,北塑吞米桑布扎立像,南塑禄东赞立像。藏桑布扎之侧还塑有文殊像及长寿三尊像,在禄东赞之侧,则有木制神舆。殿前置有佛橱,上下置放释迦小像十一尊,殿内除中间的三世佛及吐蕃王、王后、王臣等九尊像外,其余都是后来加进去的。早期九像造型极精美,塑法浑厚朴素。如释迦面部宽而短,眼较狭长,两耳偏上,这是西藏早期雕塑手法特点”,据原来寺里喇嘛回忆,佛殿南侧绘有二十度母,北壁有浮雕二十一孜达玛尼度母和八药王像。
二层法王殿亦分前后两部分,原前部为南北两间,北间为空房,南间为楼梯间。后半部大小同底层佛堂,殿后壁中置一多格佛橱,内有弥勒、宗喀巴、大佛母、莲花生、文殊等铜造像多尊。前面为一护法神橱,再前则是四个金刚菩萨像。右壁有一列经架,置有《甘珠尔》等经书,壁画中表了拉妥妥日聂赞时,从天上降下来的经书、塔等佛物的故事题材。文革时,三层以上整个被拆毁,现经修复后的二层有了较大的改动,前半部为三面环绕矮墙的平台,后半部为带天井的回廊。
二层以上原有第三层,前半部为平台,三面为矮墙,后半部为一带天井的小廊院,后廊有小门通入碉楼式建筑中,这次修复,未重建第三层。
僧房及附属建筑
殿房的南侧为僧房,一层门厅东南角有一门,出门后折阶西下,通向僧房,其中紧靠殿堂的二层楼为历代达赖礼拜时所居住的卧室,现已修复。
雍布拉康东北400余米的山沟里,有一眼泉水终年不涸,传为松赞干布时重臣嘎尔东赞(禄东赞)所发现,现在人们仍称之为“嘎泉”。到雍布拉康礼拜的人无不到嘎泉下一游,据说饮此泉水,可医百病。
又传雍布拉康周围有山、水、鹿、鸟、人、树六长寿。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有“山”和“水”两种,山即雍布拉康所在的扎西次日山,水为西南山角下的小水潭,水潭即使在大旱之年也不枯竭,确有些“神奇”。不过它的被注意倒不在于它的“神奇”,而在于“神圣”的雍布拉康。
下一篇:西藏最早的佛殿——昌珠寺(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