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寺容三派的白居寺(图)

一寺容三派的白居寺(图)1

白居寺

江孜县城东北隅,有一所特殊的寺庙,这就是建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白居寺,藏语简称“班廓德庆”,意为“吉祥轮大乐寺”。

说它特殊,是因为白居寺有两大特色与众不同。

其特色之一就是一寺蓉三派。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礼,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建立的,因此它能聚萨迦、格鲁、噶当等各派和平共存于一寺,每个教派在此寺内都拥有五六个“扎仓”。该寺现有16个扎仓。这使它在西藏佛教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而寺内供奉及建筑风格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其特色之二就是白居寺的菩提塔,又名“十万佛塔”,这也是白居寺的标志。菩提塔是由近百间佛堂依次重叠建起的塔,人称“塔中有塔”。塔内佛堂、佛龛以及壁画上的佛像总计有十万个,因而得名十万佛塔。它的正名菩提塔人们倒不大提起。位于拉萨南约230千米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千米,海拔3900米。

塔身13层,高达34米,由山布敦大师设计,历时10年,用了 100多万个工日方建成,融汇了佛教中八种佛塔的特点,为青藏高原规模最大、制作最精美的高塔。塔内佛堂、佛龛以及壁画上的佛像总计有10万个,因而得名“十万佛塔”。它的正名“菩提塔”倒是被人们渐为淡忘。登上最高一层是塔瓶,在这可以俯瞰江孜平原。塔瓶是直径20多米的圆柱形,也是由一圈佛殿组成。佛殿的门楣浮雕是以印度、尼泊尔的艺术风格表现。塔瓶的中部还有一层小佛殿,四面门楣上各绘着一双足有3米多长的眼睛。据传该慧眼俯视大地,可以判别善恶,佛教信徒用以警戒自己。

相传菩提塔具有非凡的神灵,对着它念一遍经,等于在其他地方念一千遍;凡是对佛塔供奉、磕长头的人,便能禳解灾难,一生幸福。每年都有各地包括国外的喇嘛和信众赶来朝拜。佛殿的门楣浮雕和壁画独树一帜,一个画面就是一个故事,具有印度、尼泊尔的艺术风格。

一寺容三派的白居寺(图)2

十万佛塔

白居寺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其建筑充分代表了十三世纪末至十五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也是其中唯一一座寺塔都完整保存且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大型建筑群。白居寺由大殿、吉祥多门塔、扎仓和围墙四大建筑单元组成。

寺内的措钦大殿已经有差不多500多年的历史了。经堂的正殿供奉三世佛,它的两侧还有东、西净土殿。因为要兼容花、白、黄三教,因而全寺塑像的风格也不同于别处,此殿表现最为明显。经堂西北有一尊强巴佛的鎏金铜像,高有8米,据说是用14000公斤黄铜铸成的。殿高3层,底下是48根立柱的大经堂,立柱上挂满了年代久远的丝织唐卡佛像。措钦大殿的二层是拉基大殿,全寺最高级别的“拉基会议”就在这里举行。周围还有几间佛殿,觉登殿里的一尊直径3米的立体坛城与东厢殿里的文殊菩萨和十八罗汉塑像,都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了。在三层,有座叫夏耶拉康的佛殿,殿内的坛城壁画颇有名气,六菱圆形的莲花藻井也属罕见。

白居寺壁画也是非常有名的,所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显密二宗、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等等,尤其是在绘画方法上较之西藏其他很多寺庙,独具特色。

背光是白居寺壁画装饰内容中的一大重要特征,由头光和身光两部分组成.白居寺壁画中常见的背光有舟形,龛形和椭圆形,马蹄形几种,特点是造型精细、纹样丰富、讲究对称,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和谐,色彩的运用也很丰富,感觉精美庄重,但又不至显得晦暗。

萨噶达瓦节是十万佛塔的落成纪念日,正是释迦牟尼诞生、圆寂、涅磐日的“萨噶达瓦”节。每年藏历 4月 15 日,白居寺都将有500 喇嘛诵经纪念,上千信众云集于此,是该寺最为重大的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