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站(Ningbo Railway Station),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境内,为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铁路车站,是中国国家“八纵八横”铁路客运专线上的一个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一个集地铁、公交 、出租等各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客运综合体 。
宁波站于民国元年(1912年)12月22日投用运营 ;于2009年12月30日进行新车站建设工作 ;于2013年12月28日重新投用运营 。
截至2021年9月,宁波站总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站房建筑面积为6.3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9000余名旅客候车;站场规模为14台16线 。
清宣统二年(1910年)6月10日,萧甬铁路的开工典礼,并同时建设宁波历史上第一个火车站 。
民国元年(1912年)12月22日,设立宁波江北岸槐树路傅家衢头的宁波站举行庆典大会,并于同日投用运营 。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1日,三架日本轰炸机向宁波站投下了14枚重磅炸弹,车站的房舍和月台由此悉数被毁。
1959年9月30日,萧甬铁路通达宁波,宁波站正式设立在宁波南门,并投用运营。
1987年4月,宁波站进行营运大楼重建工作。
1988年2月,宁波站完成营运大楼重建工作,并运营启用 。
1998年5月20日,宁波站完成第二次改扩建工程,并成为中国全国一等火车客运站 。
2007年4月18日,宁波站进行侯车西厅的售票处迁移工作,并启用新售票处;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关于加快宁波地区铁路建设与发展会议纪要》,共同建设宁波铁路枢纽工程 。
2008年8月20日,宁波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宁波铁路枢纽项目2009年建设计划及责任分解方案和宁波铁路枢纽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 ;11月20日,宁波站向市民公开征求新站房概念设计方案意见;11月29日,宁波市人民政府召开第44次常务会议,会议确定新站房概念设计方案 。
2009年12月30日,宁波站举行宁波铁路枢纽工程建设的动工仪式,新车站动工兴建 。
2010年9月8日,宁波站停止办理客运业务 ;10月6日,宁波站进行主体改造建设工作 。
2012年9月9日,宁波站完成跨正线区域混凝土结构封顶工作 。
2013年9月1日,宁波站进行内部装修工作 ;11月15日,宁波站完成站房顶端标志汉字挂设工作 ;12月19日,宁波站完成环保试运行批复工作;12月20日,完成机电工程安装及信号、通信、旅服、客服等系统联调联试、消防验收,并通过初步验收工作;12月22日,宁波站通过安全评估工作 ;12月28日,宁波站重新投用运营,并开放南广场 。
2015年9月18日,宁波站完成改造建设工程 ;9月23日,宁波站进行试亮灯工作 ;9月26日,宁波站开放北广场 。
2021年1月28日,宁波站关闭站内便捷换乘通道 。
2022年9月,宁波枢纽庄桥至宁波段增建三四线工程正式启动铺轨建设,标志着增建三四线工程已进入冲刺阶段。本次施工目标主要为宁波站站场改造,施工内容包含铺轨、土建及信号施工等。铺轨施工预计在明年1月5日完成,三四线工程预计会在明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并通车。
宁波站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南站东路19号,地处海曙区西南部,毗邻月湖公园;车站由南站西路、苍松路、甬水桥路、三支街围合而成,其位置北距天一阁以及宁波剧院分别为2000米,3500米;途经宁波站的城市道路为尹江路、南站西路 。宁波站全景图
设计理念
宁波站与北侧的历史文化建筑 ”天一阁”遥相呼应的,设计构思源于《易经》中 “天一生水”的哲学思想,一滴晶莹剔透的水滴扩散形成优美起伏的水纹,最终幻化为“宁波甬浪的建筑造型。
建筑形态舒展大气,建筑中央晶莹剔透的水滴,不仅是整个建筑造型的视觉中心,同时也是进站广厅的采光中庭,建筑的顶部、下部及两侧的雨篷所呈现出的优美弧线形态使整个建筑仿佛随波舞动的”海浪”,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浪漫的诗意 。
宁波站
设计参数
截至2013年7月,宁波站雨棚平面投影顺轨道方向为294米,与线路垂直方向宽184.95米;屋面标高15.00米,东西两侧雨棚顺线路方向柱距均(7×24)米;下部支撑结构两侧部分垂直线路方向共4跨,柱距分别为40.85米、40.80米、40.80米、37.85米 。
截至2015年1月,宁波站北广场地下面积为3.8万平米,南广场地下面积为2.9万平米 。
截至2018年2月,宁波站站房高38.25米,东西长258米,南北长246米 。
截至2021年9月,宁波站用地面积4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站房建筑面积为6.3万平方米 。
宁波站设南北站房、高架候车大厅。旅客出站厅及南北城市通廊、无站台柱雨棚等。
平面功能 | 候车层 | ①高架候车层由候车大厅和进站广厅构成。进站旅客可以通过南北高架平台直接到达并进入进站广厅;进站广厅的顶部设有采光中庭空间宽敞明亮、视线通透。候车大厅位于高架候车层的中部,其顶部的带状采光和侧高窗为旅客营造了一个光线柔和、通风良好、景致直人的候车环境。②内部设有普通候车、团体、母婴、软席候车及卫生等服务设施。在进站广厅和绿色通道的上部设有大量的夹层空间,为旅客提供多种类型的服务设施。 |
站台层 | ①站台层由站台和线侧设施组成。其中站台雨篷采用无站台柱设计.轨道上方带状排气槽和直线型雨篷营造了明暗交替的顶部空间。②在站台层的线侧部分设置有换乘厅、售票处贵宾候室办公管理用房等。从广场进站的旅客可通过进站扶梯方便地到达上层的高架候车层、贵宾车辆可通过专用通道直接驶入基本站台。 | |
出层 | ①出站层位于地下一层,主要由宽敞的城市南北联系通道及其两侧的出站厅构成。出站旅客由站台层通过自动扶梯下达至地下出站厅再通过南北通道进行疏解。同时,在出站厅南、北两端其设4处换乘厅,南北通道的中央设置2号线地铁付费区,其北侧设有2、4号线地铁换乘大厅。②在南北通道的两端设有出租及社会车辆的地下停车场,方便旅客快速离站,同时离站旅客可经扶梯上达南、北广场的城市公交车站离站。③地下二层为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站台,地下三层为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站台。 | |
结构材料 | ①站房主要的屋盖采用钢架结构,屋顶由钢桁架和金属直立锁边屋面系统和侧高窗的金属遮阳组成。屋面及外立面采用金属板材造型,立面玻璃幕墙采用可开启的双层隔热玻璃,玻璃幕墙外为横向金属隔栅。②无站台柱雨篷部分使用银灰色金属饰面,雨篷结构采用张弦梁结构暴露的形式。③室内主要采用白色金属铝板,其它装饰材料均采用灰色和 白色等浅色调。④候车厅四周采用可开启的玻璃幕墙,屋顶采用可开启的侧高窗设计, | |
交通布局 | ①总体布局为”一心,两轴、四区”.采用十字交叉的空间格局,纵向主轴线穿越主站房.连接南北广场并延伸至月湖公园和南郊公园,横向辅轴线沿铁路东西向延伸构成防护绿带。②外部交通组织采用 高架路的方式,其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连通绕城高速的永达路高架经由地下穿越站场,并从西北处接入站区北高架路。③站区外部交通 换乘主要围绕中央的国铁换乘核心和两侧的城市交通换乘核心组织。其中,轨道交通2、4号线站厅位于地下一层南北联系通道的中部和北部,南、北广场的地上和地下设有充足的公交、出租和社会车辆的泊位,其上下客区域均围绕三个交通换乘核心布置。 | |
参考资料: |
截至2021年9月,宁波站站场规模为14台16线 。
截至2021年9月,途经宁波站的铁路线路为杭甬铁路、杭甬高速铁路、甬台温铁路 。
截至2018年11月,宁波站采用电子客票业务方式,凡购买电子客票乘坐动车组列车的旅客,可直接凭购票证件(如身份证等)刷脸进站、刷证检票、车内查验、刷证出站 。
灯光设施
截至2018年,宁波站设置景观照明等系统,其中泛光技术、空间染色及内透光技术和特制LED透镜的应用。解决了“水滴”幕墙各角度光晕和眩光的难题,成功诠释了‘‘ 七彩宁波”的设计理念 。
防疫检测
截至2020年2月,宁波站在车站内设置防疫机器人,对到达旅客进行体温检测工作 。
智能公厕
截至2020年7月,宁波站在南广场东侧设置智能公厕;该公厕内设管理间、独立母婴室、工具间,并安装有红外线感应器,以此推动枢纽综合治理创新,优化服务环境 。
网约候车
截至2021年2月,宁波站在北广场的地下停车场建设网约车专用通道以及候车服务区,方便乘客统一乘坐网约车 。
到发时段 | 到发旅客量(人次) | 资料来源 | |||||
输送旅客量 | 到站旅客量 | 日均发送量 | 日均到达量 | ||||
2013年1月28日 | 3.2万 | / | |||||
2014年1月28日 | 5.8万 | ||||||
2013年12月28日至2014年12月28日 | 1351.5万 | 1378.2万 | 8万 | / | |||
2016年2月1日 | 6.33万 | / | |||||
2016年1月28日至2月1日 | 45.5万 | / | 3万 | ||||
2019年9月13日 | 5.6万 | / | / | / | |||
2019年7月1日至7月31日 | 194.95万 | 6.29万 | |||||
2021年5月1日 | 9.86万 | / | |||||
2021年5月2日 | 8.6万 |
截至2021年10月,途经宁波站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为:
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 | 宁波火车站 | 栎社国际机场站 | 聪园路站 | 06:00-22:00 |
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 | 慈城站 | 东钱湖站 | 06:00-23:06 | |
参考资料: |
截至2021年10月,途经宁波站的公交线路为:
南广场
宁波公交1路 | 宁波火车站南广场 | 公交庄市站 | 06:00-22:20 |
宁波公交10路 | 宁波火车站南广场 | 05:45-23:00 | |
宁波公交30路 | 宁波火车站南广场 | 公交会展路站 | 06:20-20:50 |
宁波公交106路 | 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北门 | 06:40-19:40 | |
宁波公交156路 | 马车桥(姜岱) | 06:20-20:00 | |
宁波公交161路 | 波诺丁汉公寓楼 | 06:10-21:00 | |
宁波公交181路 | 奉化公交西站 | 06:00-20:00 | |
宁波公交301路 | 大隐公交站(天下玉宛) | 06:00-19:00 | |
宁波公交354路 | 鄞州中学 | 06:00-20:30 | |
宁波公交514路 | 公交清水桥停车场 | 06:10-20:40 | |
宁波公交518路 | 高新区(杨木碶路) | 06:10-21:20 | |
宁波公交637路 | 蜜岩 | 05:40-20:30 | |
宁波公交625路 | 公交建岙站 | 06:20-20:10 | |
宁波公交819路 | 公交天水家园站 | 06:10-22:00 | |
宁波公交906路 | 公交象坎站 | 05:50-19:15 | |
宁波公交988路 | 雪窦山游人中心 | 07:15-18:46 | |
宁波公交356路 | 公交新典路站 | 鄞州中学 | 06:00-20:30 |
宁波公交369路 | 宁波客运中心 | 会展路芳草路口 | 06:20-22:40 |
宁波公交501路 | 公交湾头站 | 05:50-21:15 | |
宁波公交505路 | 公交黄鹂站 | 宁波财经学院 | 06:10-19:45 |
参考资料: |
宁波公交22路 | 宁波火车站北广场 | 公交联丰新村站 | 06:30-20:00 |
宁波公交26路 | 市妇儿医院北院 | 06:00-20:30 | |
宁波公交38路 | 陆嘉家园 | 06:45-18:30 | |
宁波公交39路 | 宁波火车站北广场 | 06:30-18:30 | |
宁波公交345路 | 宁波火车站北广场 | 庄桥西卫桥 | 05:50-18:30 |
宁波公交371路 | 招宝山 | 06:00-20:00 | |
宁波公交380路 | 镇海第二医院 | 06:00-22:10 | |
宁波公交541路 | 招宝山(中国防空博览园) | 05:20-19:00 | |
宁波公交622路 | 公交横街站 | 06:00-22:00 | |
宁波公交753路 | 北仑客运站 | 05:00-19:40 | |
宁波公交789路 | 凤凰山北广场 | 06:50-19:30 | |
宁波公交965路 | 公交九龙湖站 | 06:10-19:40 | |
宁波公交512路 | 联升佳苑 | 公交国际会展中心站 | 05:40-21:10 |
参考资料: |
建设难题
宁波站在改造建设时其造型复杂,施工及技术难度大,在当时面临主要难题为:
1、既有线横穿施工现场;
2、基坑需一体化施工;、
3、“水滴”及“船型”张弦梁结构复杂;
4、雨篷跨线施工困难 ;
5、由于建设“主站场”位于中心城区,工程涉及大量的征地和房屋征收政策处理工作;
6、要减少施工噪音、震动、扬尘以及交通运输拥堵对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7、在既有站区施工既要抓工程进度,又要确保火车正常运行安全 。
技术创新
宁波站在改造建设时的主要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为:
1.宁波站造型新颖,设计独具一格,追求灵感,紧贴地域人文。整个建筑由一滴晶莹剔透的“水滴”幻化而来。“水滴”型超大跨度大悬挑空间桁架结构以及“船型”预应力张弦梁结构,均体现了建筑、结构以及力学的融合,在中国内独一无二。
2.首次在站房领域提出并采用跨越深基坑的“现浇梁板+钢格构柱”组合式铁路临时栈桥结构体系,为既有线运营及基坑整体开挖提供了技术支持,对大中型站房改扩建提供了经验借鉴。
3.国际首次研发应用了上跨软土深基坑高速铁路临时栈桥技术,攻克了既有线上跨深基坑一体化开挖、高铁列车不降速安全通过等世界难题。技术创新应用达国际领先水平。
4.创新采用了高架站房与地铁共建一体化结构沉降耦合控制技术和“环形钢牛腿+混凝土环梁+预应力”的复杂节点形式。
5.针对受既有线影响下的沿海软土地区多紧邻超深基坑需同步开挖的重大难题,创新提出并采用了软土地质下多紧邻深基坑综合支护技术,有效地将“时空效应”原理融合到多紧邻软土深基坑土方开挖中。
6.针对受既有线影响以及需跨线半幅施工的特点,创新研发了二级接替迭代张拉、单端双向张拉撑杆偏位控制技术,解决了“船型”雨篷施工中结构不均匀变形、应力多次重分布等难题,此外,拉索节点的优化大大简化了张拉工艺。该技术的成功运用提升了中国在铁路施工领域的领先地位。
7.在超大跨度大悬挑“水滴”钢结构及幕墙施工过程中,考虑了温度效应以及“风-车-梁”耦合振动对安装和卸载作业精度控制的影响,并自主研发了三维多角度“五级调节构造体系”,形成了一整套双层双曲面异形钢结构及幕墙的安全高效施工技术。
8.创新并巧妙地将四段寻址灯具技术、空间染色、内透光等技术结合在一起,解决了曲面幕墙亮度、色彩自动切换及各角度镜面眩光的难题 。
《大型铁路客运枢纽综合施工技术研究》 | 2012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
《船型预应力拉索张弦梁结构雨篷施工技术》 | 2013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
《正线运营铁路下国铁、地铁交通枢纽软土深基坑明挖施工综合技术》 | 2014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
参考资料: |
宁波站改建工程 | 2013年度中国钢结构金奖 |
2013年度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质奖工程 | |
2014年度北京市建筑长城杯金质奖工程 | |
2015年度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三等奖 | |
2015年度两岸四地建筑设计论坛及大奖运输及基础建设项目组卓越奖 | |
2016至2017年度中国国家优质工程奖 | |
2017年度第十五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获奖工程 | |
参考资料: |
“暖心归途”
2017年1月27日,宁波张为候车的乘客递上一份“暖心归途”的除夕汤圆,与其共度除夕之夜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2017年11月,宁波站在5590服务台后面开辟出来学习十九大精神的阅览区,为乘客在候车期间了解及学习十九大精神 。
迎国庆·焕新颜
2020年9月28日至10月7日,宁波站在站前广场增设花卉雕塑,布置绿化,并挂起国旗和灯笼,以此迎接国庆节到来 。
1、提升了宁波铁路枢纽能力。宁波站开通前,东站开行客车87对,已经超负荷运转。宁波站开通后,日开行班列能力可达近200对,大大提升了宁波铁路客运接发能力,为宁波铁路和综合交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提升了宁波铁路客运服务品质。宁波站集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出租车和社会车辆、慢行交通等交通方式于一体,实现了多种交通方式“零换乘”和“无缝衔接”,将大大改善旅客乘降条件,使人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顺畅和舒适。
3、提升了宁波城市形象和周边城区品位。新宁波站的建成投用,使宁波有了与自己的城市地位相符的综合交通枢纽,宁波市对外窗口形象得以提高。同时,结合新宁波站建设,海曙区政府对周边2.8平方公里区域进行高档次的规划和开发建设,吸引各类高端服务产业规模化集聚,形成以宁波站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的城市复合功能的都市门户区 。(中国宁波网 评)
分享你的世界查看更多
宁波站,其他
请把宁波站投用日期改成始建日期民国元年(1912年)12月22日,13年改扩建前的历史也属于宁波站
为汝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