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 公交换乘
  • 公交路线
  • 公交站点

翔安通济桥

所在地/隶属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吕塘村

基本介绍

通济桥位于民安里十都董水溪上(今新店镇吕塘村),南起蔡厝村后珩自然村的象头宫,东至吕塘村董水前自然村的尊玉宫,为古时新店地区南部的后村、蔡厝、前浯、彭厝、欧厝、澳头通往东部的莲河并由莲河直达泉州地区的交通捷径。后村、蔡厝等地盛产海蚵、海鲜,当地渔民都从这里过海到莲河贩卖。那时莲河已是同安、南安往厦门、泉州的港口,是个小市集。后村、蔡厝渔民经常挑蚵来这里摆摊设点,故此地俗称“来蚵”,雅称“莲河”。

董水溪为九溪汇合入海处。九溪发源于多处:一自香山北流经蔡塘;一自茶山经黄厝至横溪;一自九都老岭经内头;一自小盈岭后安至岭下溪;一自覆鼎经沙溪官塘;一自覆鼎经西塘;一自杏坑经店头至赵岗;一自出米岩经官路下至内田溪岭下;内田溪均至溪尾合流经董水溪过通济桥入海。平时流急潮大,村民往返东部只好搭渡船或等退潮,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北宋庆历前,大诞(今蔡厝)有一富户,富甲一方,其子欲娶后树社的潘氏女(时后树住潘氏),潘氏犹豫不答应,认为回娘家不方便,脱鞋卷裤管过渡,弄不好还会出人命。大诞富户为炫耀自家的富有,立即答应以石板砌一条简便通道,这样退潮时穿越就不用脱鞋卷裤管了。该道于庆历元年(1041年)建成,岸上建有供奉佛教菩萨的神庙,以祈庇佑往返平安。从此董水一带和南部就有了频繁的通婚,简便的石桥成为“鹊桥”。一百年后,该桥残损严重,淳熙间,善应大师大发善心发动民众化斋重修。元泰定三年(1326年),敬斋乐礼公又重新倡建,在原址向上游移动两百多米,该处溪床底有一块约三十多平方米的鲤鱼石。这是首选的好地点,石板桥的新址就砌在鲤鱼石上。石板桥有七个桥墩,六个排水孔,俗称“大空桥”(六坎桥)。桥高一丈八,广一丈,长一百八十九丈,两头引桥砌以不规则的石头。许多外地人应雇参加抢修,修后他们有的就在当地落户,如现在后树社的柳氏。经历五百多年的风雨,石板桥仍基本完好。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八月,飓风大作,地动山摇,山洪暴涨,沿海埭田被湮没无数,通济桥被冲断二十多丈,损失惨重。后来,慈善家蔡云程又集资倡修。

董水地处董水海湾,明清时是翔安的主要汛口,属金门镇左营管辖,派有汛兵五名,乡勇若干名防守,配有哨船,原码头遗址尚依稀可辨。设立汛口原为稽查洋盗和缉捕奸民偷渡。董水的狮水麓(原为新厝社,住谢、李、董、柳等姓氏的人,现已废村)建有提督衙门,遗址尚存,是三进的土石木结构,为汛口办公所在地。提督衙门居高临下,雄狮(狮山据传是狮穴)张牙舞爪,虎视眈眈,监视着来往船只。

通济桥是沿海各汛口联络的主要通道,从刘五店汛口(属后营)经董水汛口可与陆汛口联系,一旦有警,全线行动,播下天罗地网,给洋盗及违法者以沉重的打击。解放后,随着围垦盐埕和养殖业的发展,通济桥这座古老的石板桥已完成了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