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 公交换乘
  • 公交路线
  • 公交站点

灵岩禅寺

别名
福州升山灵岩禅寺
所在地/隶属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赤星村

基本介绍

福州市升山灵岩禅寺位于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赤星村境内升山上,据《三山志》、《闽都记》等古志史的记载:“世传越王勾践时,此山自会稽飞来”,故名飞来峰。晋太康年间,任敦在这里修道白日羽化升天,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唐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以仙公之上升,诏改升山”,御封飞来峰为升山,现存“任公台”、“仙升岩”等古迹,民间有任敦“种杏立果”、“食枳叶染饭成仙”的传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游升山》诗曰:“修竹长松十里阴,任敦烧药洞门深。独窥全版惊人语,能到清霞出世心。鸡犬亦随云外去,蓬瀛何必海中寻。丹楼碧阁唐朝寺,锡吹香花满归林。”《三山志》载:“以其西岩石间时闻鼓磬声,故称灵岩”,故又名升山灵岩寺。

升山灵岩寺始建于南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为福州市较早的寺院之一。《三山志》载:“升山有元沙寺(又称玄沙寺),本安国禅师塔院也。”《闽都记》载:“升山灵岩寺 升山,去郡十里而遥。陈天嘉三年创寺,旧号飞山。元沙寺即其址也。”唐、宋两代极盛时有僧尼千人,其中有一部份还是日本、高丽等国赶到“玄沙寺”朝圣的僧侣,出国师“宗一安国”禅师(即玄沙师备(835~908年),俗姓谢,闽王王审知曾拜师备为师,晚年回福州,结屋在北门外玄沙山(今福州郊区新店镇升山),称“玄沙寺”,成为“法眼宗”的发源地。师备有《大小语录》传世,闽王王审知为师备逝世尤其悼惜,赐号宗一大师,立塔纪念。后唐长兴元年(930年),新闽王王延钧也为师备树碑纪念。玄沙从《楞严经》入道,识见尤属特别,化行尤广。继有罗汉桂琛(867—928),门众推为上座,大弘玄沙之教,从桂琛得法的有文益(885—958),后为南唐元宗迎住于金陵报恩禅院,死后谥法眼,衍成法眼宗)。历代名僧倍出,被冠以“灵岩显圣兮闽中宝刹第一”的尊称,有“未有涌泉,先有灵岩”的说法。

唐朝周朴,宋代曾巩、陈襄、李纲,明代陈亮,清代林则徐等都游过升山灵岩寺。唐周朴有《升山》诗写:“升山自古道飞来,此是神功莫浪猜。气色虽然离禹穴,峰峦犹自接蓬莱。岩边古树泉冲落,顶上浮云照日开。南望闽城尘世界,千秋万古卷浮埃。”现寺后岩壁上保留宋代张去惑、程师孟、周君信,元代也先不花大年和清代林则徐等名人的摩崖题刻。如:“道光庚戍夏,邑人林则徐、郭柏苍同蜀李惺游升山寺。”当时林则徐已66岁,在家养病期间同四川进士李惺一起游升山寺。“独有昔贤遗刻在,年年秋雨长青苔”,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人怀古凭吊。

升山灵岩寺为市、区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时曾重修过,后又毁,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建,寺内现存宋代古石槽和古僧塔垅等。现在的升山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西归祠、弥陀殿、僧舍等。大雄宝殿为清朝木椽结构建筑,有联曰:“圣地千秋秀,佛天万古春”、“天上楼台山中寺,云中钟鼓月中僧。”等。在大雄宝殿后面的大悲楼,由大护法普音居士捐资重建,大悲楼高耸雄伟,气概万千,宛若天上琼楼玉宇,身历其境,犹如进入仙乡,内供千手观音菩萨巨像,彩绘描金粉饰,高二十多米,为福州地区所绝无仅有。

从偏东30度远处眺望升山,其山势有如一座巨大的弥勒佛,而升山灵岩寺则修建在这尊弥勒佛的肚脐上,这不可不谓古人建寺时选址的良苦用心,站在升山浏览四周,远处左有鼓山,右有旗山,前有五凤山。近处东有狮山,西有象山,后有葫芦山。故有“左鼓右旗前五凤”,“东狮西象后葫芦”“飞峰毓秀也天下形胜无双”之说,细细端祥,越发耐人寻味,实为风水宝地,与屏山镇海楼南北相映。

在升山灵岩寺观景,可谓人生一大享受,在鼓岭观景,因远而糊,升山近而清。白天可见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林立,晚上可瞻万千灯光闪烁绚丽的夜景,尤其是在雨过天晴、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之时,其视角之广、视线之远,无处可比,为天然的福州城观景台,是福州罕有的宝地。身处宁静,眼观喧嚣,在佛、道之境,看尘世之烦乱,自感超脱,强烈的对比,使人心境无比轻松,流连忘返。

升山灵岩寺福州北郊的这一文化瑰宝,有悠久的文明,厚重的文化沉积,多彩的神话传说,丰富的文物瑰宝,更有不可多得的地理条件,是社会不可多得的财富,社会有责任组织力量来保护这一见证福州古代发展史的难得实物,有责任研究、开发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旅游、观光资源,以提升福州城悠久的人文品位,使之更好地造福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