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大通学堂

别名
大通师范学堂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六批(清朝)
所在地/隶属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胜利西路古越藏书楼以西

学堂简介

大通学堂旧址原为清代山阴、会稽两县豫仓,占地面积5020平方米,建筑面积1645平方米,布局分三条纵向轴线布置,西侧为操场,中轴为五开间三进,即门厅、礼堂、“徐社”。各进之间用步廊贯通,形成回廊,东西两轴分别是学堂教室和办公室,其中东轴四进、西轴为五进,西轴教室以西为学堂操场,整体保存完整。

辛亥革命胜利后,大通学堂旧址创办了“大通女子工艺学校”。1928年,绍兴“徐社”社员为纪念徐锡麟烈士,在旧址创办“锡麟小学”。1981年始,地方政府对大通学堂建筑逐一予以维修,陈列有关文物史料,向公众开放。

重要史迹

大通学堂是辛亥革命在浙江的重要史迹之一,全称大通师范学堂,位于绍兴市区胜利西路古越藏书楼以西,清代建筑。1905年9月,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领导成员徐锡麟、陶成章为联络、训练各地会党,培养军事干部而创立。它是辛亥革命在浙江的活动中心和皖浙武装暴动的重要据点,也是中国近代最早培养民主革命人才的军事学校之一。

1906年12月,徐锡麟赴安徽从事革命活动,大通学堂由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秋瑾接办。为筹备皖浙起义,秋瑾进一步加强学堂军事训练,并于此创建光复军。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案件涉及绍兴大通学堂,1907年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在此被捕,学堂即遭清政府的查封。

秋瑾简介

秋瑾,女(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她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 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徐锡麟故居

徐锡麟故居位于绍兴市东浦镇孙家溇,清代建筑。由徐锡麟祖父桐轩公从一姓朱人家购置,后改造扩建而成,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5平方米,总体布局三开间三进,由门屋、大厅、座楼和藏书楼、桐映书屋等组成,砖木结构,粉墙黛瓦,外观封闭,是一处十分典型的江南清代民居。1873年12月,徐锡麟出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以后又在此从事革命活动,从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迹。

徐锡麟简介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号光汉子,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4年创办热诚学堂,1905年与陶成章创办大通学堂,训练和培养革命党人,1906年捐资任安庆巡警处会办兼学堂监督,1907年7月与秋瑾发动皖浙起义,起义失败,壮烈牺牲。

徐锡麟为浙江绍兴人,1907年7月6日,时任安庆巡警学堂监督的徐锡麟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发动起义,终因准备仓促、寡不敌众被捕,英勇捐躯,其后秋瑾在浙江绍兴牺牲。起义虽很快失败,但却撼动清廷,震惊中外,大大激励了时人推翻清朝的斗志。

徐锡麟与秋瑾

徐锡麟秋瑾都是浙江绍兴人,他们先后加入光复会,共赴日本求学,共同创办大通学堂,共同谋划浙皖起义,最后徐壮烈牺牲,秋从容就义。

针对秋瑾徐锡麟为表兄妹和情侣的说法,经过考证均不成立,在徐家家谱中没有发现和秋瑾的关系,秋瑾是拿着光复会会长蔡元培的介绍信第一次见到徐锡麟,如果是表兄妹就不需要介绍信。

“秋瑾巾帼不让须眉”,这并不符合当时男性的审美倾向,何况徐锡麟当时已婚,夫妻非常恩爱,其妻子王振汉与秋瑾情同姐妹。秋瑾徐锡麟年纪相仿,志同道合,但并无儿女私情。

大通学堂成立背景

徐锡麟先加入光复会,再创办“大通学堂”

1904年底,长江下游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光复会成立,蔡元培任会长。徐锡麟闻讯后前往上海拜访蔡元培,当天陶成章也在蔡住处。蔡和陶向徐介绍了国内的革命动向,以及光复会的组织经过和奋斗目标。徐当场表达了自己投身革命的决心,同时接受蔡元培的邀请加入了光复会。

当时浙江各地的会党十分活跃,在反清统治和“仇洋灭教”的斗争中显示了巨大力量。但这些会党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如何把分散的会党组织、联络起来,引导到光复会组织中来,实现民主革命的大联合,这是摆在光复会面前的重要课题。于是,徐锡麟从上海回来后,马上召集志士、挚友一起商量,收集会党情况,并不顾严寒,亲自带领几名学生到各地会晤会党首领。历时两月,徒步寻访了嵊县、诸暨、东阳、金华、缙云等各地会党,结识了竺绍康、王金发等会党首领,联络进步人士,发展会员,扩大了组织,使光复会成为浙江反清革命的领导核心。

在与各地会党联络中,徐锡麟发现,虽然会党众多,也有一定势力,但明显素质偏低,要想联合各派并发挥作用,必须加以培训和教导。因此,徐锡麟萌生了创办一所“武备学校”以培训会党骨干的想法。“应该说,从成立大通学堂的创意、选址、说服富商许仲卿出资,到后来邀请秋瑾主持大通学堂,都主要是徐锡麟的功劳。”绍兴文史专家林文彪认为,大通学堂的创立,是辛亥革命史甚至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十分耀眼的闪光点,它的历史贡献可以与后来的黄浦军校相媲美。而在徐锡麟等人的努力下,大通学堂成了当时的革命指挥中枢,徐锡麟也成了光复会的实际领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