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慈溪市文化馆

中文名
慈溪市文化馆
官网
点击查看
占地面积
5702.63㎡
成立时间
1950年4月
所在地/隶属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白沙路街道科技路969号(文化中心)

基本介绍

慈溪市文化馆创建于1950年4月,原称慈溪县人民文化馆,1952年改为慈溪县文化馆,馆址在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1954年下半年县境调整,把原镇海、慈溪、余姚县北部划出,单独建慈溪县,县治在浒山镇。文化馆随县府机关迁到浒山镇,馆址解放中街北门路口。1958年馆舍改为电影放映棚,文化馆与文教局合署办公,后迁到县委党校,直到60年代才相对固定在环城北路。1979年慈溪县委及省有关部门先后拨款5.1万元,建造了西门馆舍851平方米。1986年占地6亩的东门馆舍建成。1994年市府决定“出让西馆,扩建东馆”,在东馆旁征地2.5亩,扩建东馆馆舍。1999年4月,投资180万元新建馆综合办公活动大楼,建筑面积1570平方米。现有馆舍面积3510平方米,占地面积5702.63平方米。

慈溪文化馆定编31人,现有干部职工29人,有群文专业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4人。分为馆长室、书记室、办公室、音乐舞蹈戏剧室、音乐舞蹈少儿室、美术书法摄影室、创作调研室、档案室、财会室、后勤室、服装租赁室以及农民画展示厅、舞蹈排练厅、艺术学校、电声乐队、小剧场(筹建中)等。

慈溪人杰地灵,这里诞生过如严子陵、虞世南、陈之佛、林汉达等历史上著名的名人,还是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画家陆一飞的故乡。慈溪文化积淀丰厚,童家岙文化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抗倭遗址、三北敌后抗日旧址等等,都记录了慈溪人民文明创造的足迹。

慈溪文化馆始终以组织辅导农村文化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为己任。在土改、抗美援朝、宣传贯彻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等重大活动中,大大小小的群众性腰鼓队、莲湘队、秧歌队遍及城乡,成为鼓舞群众、宣传群众的有力工具。1950年文化馆深入到坎墩村、长河垫桥村、云城上庵东村、龙山山下村辅导,组建农村业余剧团,开展自编自演活动。由东到西,由少到多,至1957年这种由农民自己登台表演的剧团发展到250人,成为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生力军。随着农村文化普及面的日益扩大,1978年进行了以“一板(中心黑板报)、一部(重点村俱乐部)、一室(乡图书室)、四组(文艺兴趣小组)”为内容的文化站试点,建立了乡镇文化站,并涌现了范市、浒山、周巷、长河等特级、一级站11个,初步实现了县、乡(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慈溪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根据市委市府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中等城市要求,作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市),慈溪文化馆更注重了对镇(乡)、街道、村、居委的基层文化网络的建设和辅导,提高文化中心的工作质量和档次。目前已有省级东海明珠镇9个,宁波市级东海明珠镇3个,符合市委宣传部合格要求的村落文化宫46个,这些基层文化网格的建设,使全市群文工作蓬勃开展有了组织保证。无论是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企业文化、休闲文化、老年文化……都有了载体,使文化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更加富有成效,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

与此同时,作为文化馆工作任务的搜集整理民间文化,以及繁荣文艺创作,出作品、出人才方面,多年来慈溪文化馆也卓有成效。

慈溪的民间文艺活动,历史悠久,南北朝时期,乡村元宵灯会盛行;战国时期横河镇一带就有龙舟竞渡的习俗;沈师桥的高台阁已有800年历史;由坎墩余姚滩簧发展而来的姚剧常年活跃在乡间茶馆,深受民众喜爱;三北的纸板花、天元的兰街庙会,精美动人,颇具特色。

慈溪的民间剪纸活动早在清代就十分活跃,如逍林镇的高龙涛,周巷镇的严桂英等的剪纸作品,在群众中都颇具影响。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民间文艺,慈溪文化馆曾于1986年5月组织举办了全市剪纸比赛,有50余名民间艺人参加,共创作剪纸作品479件,盛况空前,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都曾报道。目前,这一特色鲜明,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剪纸活动在不少镇、村普及发展。

80年代初,慈溪的民间绘画兴起。1983年慈溪有21幅作品在省展出,6幅获奖,其中《欢欢喜喜回娘家》获一等奖,并被瑞典大使馆收藏,《水乡街头》获二等奖。1984年中国美术馆邀慈溪32位作者的7幅作品赴美展出。1987年慈溪又有3幅农民画参加全国首届艺术节。1996年2月在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展览中,当时年仅21岁的余海军有 6件作品入选并获奖,创全国之最,晋京参加颁奖活动时,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0年10月,参加首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暨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作品展,慈溪有4幅作品入选参展,其中陆开冲的《采归》获铜奖。据不充分统计,20年来,慈溪共创作出有一定影响的农民画作品600余幅,其中有百余幅作品在全国、省、市的农民画和现代民间绘画展览比赛中展出并获奖,很多作品分别在美国、日本、澳洲、瑞典、德国、新西兰等展出并收藏,从而确立了慈溪农民画在国内和国际文化艺术界的领先地位。1988年2月,慈溪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89年,本馆编印了《慈溪现代农民画作品集》,1999年4月,由市委宣传部编印,本馆承制的《慈溪农民画》画集,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1974年文化馆在三管乡进行故事小分队的试点,通过巡回演讲的方式,大力普及故事活动。1979年和1980年连续两次举行全县故事调讲,有170多名故事员参讲。经考核,批准其中92名故事员收费演讲。广泛的故事活动,有效地带动了故事创作,涌现了《风水宝地》、《杨梅仙子》等一批创作故事,并出版了《四明传奇》、《三北民间故事集》、《船到江心》等作品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以来我馆组织人员先后完成了近40万字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慈溪市卷》、《慈溪市群众文化史》、《慈溪市风俗志》、《慈溪曲艺志》、《慈溪革命文化史》等编辑工作。2000年12月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台舞蹈决赛中,由本馆创作编导的群舞《水乡三月天》荣获金奖,这是慈溪有史以来获得的群众文化最高奖项,填补了慈溪群众文化在全国比赛中的一项空白。

历年来,慈溪市文化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全市群众文化的主导作用,举办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国吴越文化研讨会、浙江省民间画邀请展、浙江省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建设工作座谈会、浙江省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优秀作品展、浙东抗战胜利50周年文艺晚会、浙江四馆进京摄影展览等活动,有较大影响。特别是近年来,慈溪市文化馆每年均组织大型文化活动30次以上,为繁荣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推进文化大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4年建造大型宣传画廊,画廊长30米,每月出版二期,内容涉及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被视为慈溪的“窗口”。为本市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1987年,慈溪文化馆创办了业余文化艺术学校,开设美术、书法、文学、声乐、器乐、舞蹈等课程,成为培养社会文艺人才的摇篮。至今慈溪市文化馆艺术学校,以幼儿美术书法、小记者写作、少儿舞蹈为主要课程,以严格的管理和教师们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促进了少年儿童素质的提高。

为了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本馆创作调研室曾以《慈溪文艺》、《慈溪文化报》、《慈溪少年报》等不同刊名,采用铅印、胶印等方式刊发业余作者及青少年学生的文艺作品及优秀作文,活跃群众业余创作,培养青少年文学人才。《慈溪文化报》、《慈溪少年报》共四次被省文化厅、群艺馆评为群文报刊一等奖,编辑人员被评为优秀编辑。

慈溪市文化馆1989年以来连续4次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文化馆,199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馆,1999年被评为全国标准文化馆。慈溪群众文化学会自1999年以来连续三年被评为宁波市先进学会。本馆2001年被慈溪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2000年至2001年连续二年被评为慈溪市先进集体。

展望未来,随着杭州湾大桥的开通,慈溪作为大通道南岸的特殊地位,她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由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辐射,显得越来越突出,相信慈溪市文化馆的工作,也会显得更加艰巨和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