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台湾寿山

别名
寿山
门票参考
40元
适宜季节
全年
所在地/隶属
台湾高雄市

别名

寿山之名,在历史上各种不同时代、不同种族均对其有多种名称。

打狗山、高雄山:明朝末年海盗经常横行于高雄沿海一带,当时柴山的平埔族原住民在住家周围栽种刺竹以防御盗匪的入侵,而平埔族的竹林的语音为Takao,和闽南语的打狗读音相似所以该族被汉人称为打狗社,山名就称为打狗山。日治后此名亦成为官方名称,直到1920年打狗改为高雄街,总督府遂于1921年颁布命令,将打狗山更名为高雄山。

寿山:更名高雄山不久,1923年裕仁皇太子(后来的昭和天皇)赴台游览,台湾总督府于山下兴建贵宾馆供其驻驆。因时逢其寿诞,故将该馆称以寿山馆、高雄山也一并再次更名为寿山。

万寿山:直到战后1968年止,寿山一名已使用40余年。唯当时的台湾省民政厅厅长陈武璋为了替蒋中正祝寿,建请将寿山改称万寿山,同时将爱河改称仁爱河。1991年,高雄市议会方提案恢复为两者旧称。

柴山:柴山是官方名称外,另一个为众所悉的别称。其成为附近樵夫砍柴来源历时久远,早期还有荷兰人从打狗运薪材到热兰遮城,因此被称为柴山。

打鼓山或鼓山:清代民间著述多为土译“打狗”,官撰地志则多用“打鼓”雅译。一说是打狗港口内有时巨石崩落,行船经过时相当危险,因此当船只经过大石崩塌处时,船上水手需要打鼓以求神明保佑,因此称之为“打鼓山”,后来则简化为“鼓山”。

埋金山:相传1565年间横行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海盗林道干,被明朝都督俞大猷追缉而逃到台湾,相传林道干败逃时,把十八篮半的白银埋在打狗山上。

麒麟山:真正的由来现在已经不可考证,只有民间传说流传下来,说早期山上有住着一只麒麟,而山上的野生动物猕猴、山羌都听候其号令,或有一说山的外形就像只麒麟。

猴山:山岩多台湾猕猴,十七世纪时,荷兰人所绘制的台湾地图上,即将柴山写成“Apen Berg”,意即“猴山”。

高砂:日本人旧称其高砂,或作塔伽沙古(读音皆为takasago) ,同样源自于打狗社之名。

 地理位置

柴山位于台湾南部高雄市西南滨海,纵贯鼓山区全区,南北长约5.5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面积约1,200公顷,最高海拔约三百五、六十米,北起左营的桃子园地区,屏障台湾海峡,向南延伸至西子湾海岸,和旗津的旗后山共扼高雄港,早期居民曾以“旗鼓相当”来形容此二座山,其中“鼓”指的也就是柴山,其中“旗”指的则是旗后山。

气候

柴山为隆起的珊瑚礁地形,地处台湾南部,气候属于热带,平均年均温约为摄氏25.1度,最低为1月时的摄氏19.1度,最高则为8月的摄氏29.1度。平均年降雨量为1748.6公厘,降雨主要集中在6月至10月之间。

地质

地形结构

柴山的地质以珊瑚礁石灰岩地形为主,是海底上升为陆地的证据。从下到上大致分为“古亭坑层”、“高雄石灰岩”、“崎脚层”、“寿山石灰岩”、“现代冲积及崩积层”五个地层,其中古坑亭层和高雄石灰岩为构成柴山的主体。古亭坑层约在一百八十万至三百万年前形成,位于柴山底部,以青灰色泥岩为主,含有孔虫及石灰藻的化石。高雄石灰岩是大量的珊瑚、藻类、有孔虫及贝类等的残存硬壳,堆积后胶结形成的岩层,它覆盖在古亭坑层上。后来因为陆地上升及侵蚀作用,带来大量泥沙,在原有的石灰岩上逐渐形成崎脚层,以深灰色泥岩为主,还夹有数层黄棕色松散砂岩。崎脚层沉积之后,这里的岩层受到挤压,发生了一连串的隆起、褶皱、断层等地质演变,崩落的岩块堆积在东南部,形成寿山石灰岩,以疏松的珊瑚石灰岩块为主。后来由于侵蚀及崩塌作用,在寿山东边形成以沙、黏土为主的冲积平原,就是现代的冲积与崩积层。

柴山于蓬莱期造山运动时隆起,表面受海蚀作用,且由于侵蚀剧烈,地形上属起伏不定的丘陵或浅石山,多孔而锐利,且因基本地体曾受褶曲作用,三层石灰岩形成三条近乎平行的山脊,由东北东走向西南西。另外因珊瑚礁石灰岩经过地质演变后,再经风化、侵蚀以及雨水的冲刷等作用,使柴山随处可见嶙峋锐利的礁石和岩洞、峡谷、断崖、深穴等地形,长久溶蚀的结果加上石灰岩洞中雨水溶解的碳酸钙一点一滴的沉淀,使得柴山形成了许多的石灰岩洞,如北峰极乐洞、大小猴洞、莲花洞、新娘洞、井观洞、三合洞、南极洞、兄弟洞、林姑洞、马蹄洞、龙洞等。在洞内可以看到由碳酸钙所沉殿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壁、石廉、石藤等景观。

地层滑动

柴山地质属珊瑚礁岩,加上断层因素,长久以来即存在地层滑动的问题。根据高雄市地政处的监测,柴山每年以不等的速度由西南侧向台湾海峡滑动,20年来的土地位移约7、8米,造成桃源里的柴山部落区内多栋建筑物与地籍图资料不符,也因此当地的土地事务纠纷不断。而根据2002年至2006年的观测结果,柴山目前正向西南方位移,部份地区在三年内移动已有3至11厘米。以山海宫、柴山国小以及柴山旧部落等地朝台湾海峡方向移动24厘米为最多。

而根据高雄市政府建设局所进行的“高雄市柴山地区土石灾害潜势地区”调查研究,根据初步探勘结果判定柴山桃源里的柴山国小后方、柴山五号道路后方及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宿舍后方等3处,共有3条可能引起地层滑动的土石流潜势溪。 高雄市工务局下水道工程处并在2007年9月起开始进行山海宫附近的排水箱涵修缮工程,以期减缓柴山地区地层滑动。

生态环境

植群生态

柴山的植被的特色为植被多生长于珊瑚礁地、土壤瘠薄处及小山沟间,其林相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林,以原始天然植群居多,植群特色为普遍有多藤蔓及浅根系等特征,部份植物具气根或带针刺。

北柴山植群

根据高雄市所做的柴山植群调查依土壤北柴山区域目前分布状况,此一区域内植群约分成三大类:珊瑚礁地、土壤发育深厚地以及初期开垦地。此一区域的原生植被多为次生林,但在初期开垦区域内居民所栽种留下的植物则可发现龙眼及槟榔等经济作物及防御用的刺竹。

珊瑚礁地:在珊瑚礁地的森林的冠层主要由龙眼、粗糠柴、恒春厚壳树、黄连木、克兰树等植物所构成。其冠层之下第二层则是由翼核木、山猪枷、小叶朴和白肉榕等所构成,而刺灌木丛则有腺果藤、乌柑仔等。而伴生藤本植物则发现有盘龙木、扛香藤及腺果藤等,且数量繁多并已开始有危害其他树木生长现象发生。

土壤发育深厚地:在此类土壤生长之森林以次生林为主,较早期的次生林主要是由构树、血桐及虫屎所形成,而较晚期的次生林则是由咬人狗、棱果榕、岭南白莲茶及榕树所构成,而在这两期的次生林的伴生植物则可发现鲁花树、白桕、黄连木、菲律宾馒头果等。

初期开垦地:在初期开垦地中,主要遗留物种为早期居民所种植的龙眼、荔枝及槟榔,在此一区域中也可见自生的次生植物如血桐、棱果榕、咬人狗、刺竹、绿竹及麻竹等。

中柴山植被

中柴山地区的植被则多为日治时期所栽植的保安林地或是次生演替的森林,主要以银合欢及豆科的相思树构成,由于初期的因柴薪需求的滥垦,目前有原生植被已相当少见。残余的原生植被次生林则是以血桐、构树为为主,另外各植物层分别为:

树冠层植物:种类有无患子、黄连木、台湾假黄杨、咬人狗、白榕、棱果榕、小叶朴、雀榕、恒春山枇杷、榕树及九芎。

小乔木层植物:常见种类有树杞、狗骨仔、小梗木姜子、山柚仔、软毛柿等。

灌木层植物:以山棕、乌柑仔、玉山紫金牛、粗糠柴、月橘等为主所构成。木质藤本植物:主要由菊花木、盘龙木、猿尾藤、武靴藤、粉藤、扛香藤等所组成。

干旱贫瘠处植物:是以黄荆、恒春厚壳树为主,而悬崖处则有榕树、白榕、雀榕、大叶雀榕等附着生长,并在裸露岩层中攀爬有山猪枷。

刺灌木植物:有乌柑仔、小刺山柑、台湾山柑、鲁花树、腺果藤、华茜草树等。

南柴山地区

南柴山地区因近中山大学校园、寿山动物园及西子湾,人为开发较其他区域为多,目前以次生植被为主。

独特植被

根据静宜大学陈玉峰教授的调查,柴山西海岸地区存有数处独特的植被特征[ ,包括:

台湾地区面积最大及密度最高的山猪枷密灌丛。

海枣群落主要分布点。

台湾地区密度及数量最高的细穗草(Leptrurs repens)。

位于山海宫下方的海崖岩壁上发现可能为新种植物的黄鹌菜(Youngia japonica),目前正由中央研究院鉴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