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青岛市海泊河公园

别名
海泊河公园
所在地/隶属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康宁路1号

景点景观

门前区喷泉

位于康宁路门内,建于1999年。由北向南依次建三级各18平方米叠水池,汇集于南端7米见方喷泉,均为浅灰色大理石砌就。顺叠水池两侧建石质台阶路。东、西两侧铺栽大面积草坪,间植龙柏、合欢等树木和植物模纹。

海泊河

系海泊河下游流经园内中部部分,东西长750米,宽25~30米,1999年改造河道,内设两道橡胶坝,石砌驳岸和河床,建有3座拱桥,沿岸上部建有斜坡绿地,花岗石压顶,供游人休息。成为公园一景。2001年10月海泊河中水回用工程竣工,河水清澈见底,为叠水区水源和公园绿化用水。

长廊花架

位于康宁路门以东。始建于1957年,廊长40米、宽5.7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种植藤萝等植物。2000年公园改造时大修。

眺望台

亦称电信山,位于河北中部。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建半地下长话台时人工堆积的土山,高约7米,占地面积1200余平方米,2000年改造。山顶部铺设火烧板地坪,占地200平方米,四周建方钢护栏,并建有4个石质围边花池。地坪中央拆除原有四角亭,建木结构仿古八柱黄色琉璃瓦顶重檐亭,绿色圆柱间木质条凳相连,占地27.78平方米,供游人休息。山南由一级平台和石质台阶路至山下,白瓷瓦贴面墙体,下半部东为旧水源地水井房,西为长话台旧址。山北石质小径蜿蜒于山顶平台。山体遍植麦冬草保持水土,现有刺槐、青朴、白蜡,已有近40年树龄。

绿地平台

位于眺望台以西,小丘陵坡地。由多年聚集的垃圾和河道清淤形成,东西长120米。2000年改造成平缓坡地,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坡顶建大理石地坪,设有石桌、石凳,“T”形游览小径通往坡顶。绿地以麦冬草覆盖,间植黑松、臭椿、紫荆、千首兰、女贞等植物。是一处幽静的休闲地。

文化广场

位于眺望台南侧,背靠河中部。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于2000年。半圆形下沉广场,火烧板地坪,占地700平方米,广场南部中央建有舞台,半圆形三级阶梯看台位于北部。平日多为群众晨练和在阶梯看台处纳凉。周边绿地2300平方米,大面积草坪中种植青朴、刺槐、广玉兰等乔木和多种花灌木。

环廊

位于眺望台以东。始建于1957年,为半圆廊。1989年11月改建为环廊,占地面积1963平方米。环廊四周敞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146平方米。可用于举办画展。内外廊柱间各有水泥质长条凳相连。周边种植藤萝,廊内园地直径23米,种植青朴、龙柏及花灌木。

叠水区

位于园西部河南岸。建于2000年,呈南向北,占地面积352.59平方米。北部取海泊河河水建有圆形叠水平台,直径50米,两侧建台阶路,向南延伸波浪形水溪,长46米,流入南端菱形水池。两侧各立有5根花岗岩石柱。紫叶李成行,榆树、月季等植物相配置。

长廊

位于园东部,叠水区以南。建于2000年,东西长45米,廊内宽4米,两侧敞空,钢筋混凝土结构,4组对称廊柱之间设有石条凳,上方盖顶。花岗岩、地砖地坪,占地180平方米。

花坛

位于园南部东西主园路之间,始建于1978年,砖体水泥抹面围边。2000年改造为花岗石砌体围边和压顶。直径10米,种植小龙柏、紫叶小檗等植物模纹和时令花卉。

六角亭

位于河南东部。始建于1957年,钢筋混凝土结构,亭内设石桌石凳。占地面积17.56平方米。2000年大修。

四角亭

一处位于威海路门内绿地之中,2000年建。方形4柱石料贴面,顶部镂空方木叠起。占地面积21.16平方米。绿地内有游览路与亭相通。

另一处位于康定路门以西。建于1957年,四角八柱,红瓦顶,高于地面一级台阶,钢筋混凝土结构。亭柱为浅黄色偏方双柱,柱间木板条凳相连,火烧板地坪,占地36平方米。周边种植毛白杨及金叶女贞、小龙柏组成的植物模纹。平日多有老年人聚集聊天。

水井遗迹

位于园中部,建于2000年。水井遗迹为一圆型纪念性小品建筑。血红色瓷瓦贴面圆形墙体,圆台台面由粉红与白色相间的瓷瓦贴面,直径2米。这口水井,是1899年德国侵占时期,开挖的第一批用于城市供水的50眼水井之一,是青岛市自来水发展的源头。建国后,曾为阳本印染厂专用水井。随着城市供水系统的不断完善,这些水井早已弃用。

历史沿革

园址原为德国和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的水源涵养林地的一部份;是德国侵占时期的水源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曾立苗圃,称东镇苗圃。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至解放前,因战事林地遭毁,苗圃荒废。

建国后,在群众植树活动中,恢复部分林地,占地32万平方米。1953年由青岛阳本印染厂为主捐资增植悬铃木等多种植物,修建游览路和少量园林建筑,建成小型公园,时称阳本公园,又称文化公园,占地3.3万平方米。以保护阳本印染厂工业用汲水井。1957年,兴建康宁路时占用部分园地。市政府投资对公园进行改造,建半圆廊、四角八柱亭和四角亭,调整园路,建温室260平方米,厕所1个。种植卫矛、樱花等植物。公园建成区面积扩大,定名为海泊河公园。康宁路西端和沈阳路建园门,两侧门垛镶嵌分别由青岛的清末举人赵津馨和时任公园管理所主任董润生题写的“海泊河公园”园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拆除)。

1960年后,续建动物笼舍,展出广西猴、孔雀等,增植雪松、樱花等多种植物。“文化大革命”前,公园曾被评为绿化先进单位。“文化大革命”时期,市电信局在公园中部,以“备战”为名建半地下长话台,堆积土山种植刺槐、朴树等防护,建小径通往山顶,顶部建木质瓦顶亭子。半圆廊改为四川省大邑县大地主刘文彩泥塑《收租院》,进行阶级教育。公园东侧至人民路之间规划面积内的用地,被占用建办公楼、医院,公园规划面积减少9万余平方米。

1970年以后,建公园办公用房和职工更衣室、伙房等附属设施。1977年建旱冰场,占地1200平方米,向青少年提供文化活动场地。为保证公园用地不再被占,市园林处组织公园职工建大砌块墙体,封园管理。1978年拆除《收租院》,恢复半圆廊,并建大型花坛;同年扩大温室面积、建花圃、花坛,整修园路、铺装部分水泥路面,安装照明玉兰灯,建露天剧场和配套建筑,开展文艺演出活动。1982年,市园林局临时组建公园建园办公室,按文化公园功能要求,重新对公园进行规划。并会同市妇联共同向社会筹资,增加公园园林建筑和儿童活动设施。到1984年,陆续在园东北部建成儿童乐园,建有大型电动活动设施和一批小型儿童活动设施;建康宁路和康定路园门,在假山以北建方型乐控喷泉及控制室。维修动物笼舍,展出动物增加至8种34只。沿游览路种植樱花、碧桃等。园内时有各类乔灌木82种,2.6万株。1989年11月,改建半圆廊,拆除依廊建筑,建成环廊。公园面貌发生变化,水平有所提高。

1991年后,公园为了创收,在园西北角、康宁路东端闲置地,与四方客运站共同建临时客运联站;沿康宁路、康定路及浦口路和园东南角沈阳路段建商业网点出租。经工商、公安部门同意,公园与街道办事处共同在浦口路门至沈阳路门之间建早市,8点半以前清园。当时对方便附近居民赶早市起到了一定作用。上述与公园功能相悖的服务项目在当时的条件下,虽为公园增加了收入,也破坏了公园的功能,影响了公园的环境面貌。1996年,在治理整顿公园中,停办客运联站、拆除网点房等违章建筑3100余平方米,撤出早市摊点1200余个,恢复绿地9000余平方米。1994年5月,收回市邮电局长话台用房,改作管理间和其他用房。

1998~1999年,结合海泊河改造,市政府投资对公园全面进行综合治理。按照“开放、生态、健康”的标准和“拆墙透绿、还绿于民”的原则,由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重新规划设计,市建设集团施工改造园内河道,市园林集团组织绿化和园林建筑施工。拆除遗留的全部临时违章建筑约1.7万平方米。拆除原有办公、更衣用房、温室及公园围墙。拓宽硬化园内河道,石砌驳岸,改建桥梁2座,沿岸斜坡全部建成绿地。维修原有亭、廊,改造六角亭;建新长廊2个,亭子3个,叠水区、叠水喷泉各1组。建下沉式广场700平方米,修建、改建园内道路0.5万平方米。建两层办公楼,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拆除露天剧场舞台与建筑,建连栋温室1000平方米。原儿童乐园用地改造为绿地,儿童乐园移地重建,按规划建在康宁路门内以西,因该地是历史形成的海军家属平房住宅,占地2000余平方米,待妥善解决后开工建设。利用长期形成的垃圾山,经平整回填种植土建成丘陵式绿地。长话台人工山种植树木、草坪,山上建平台,拆除旧亭建六角亭。调整移植树木1000余株,增植各种乔灌木20种1.5万株。公园东部原规划范围内的闲置地,拆除所有无照建筑,全部建成绿地,公园面积达到22.7万平方米。公园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0年10月重新开放。是第一个开放管理的市级综合性公园。

2002年10月把海泊河两岸绿地39.9万平方米,划归公园管理。2003年5月把山宁立交桥绿地、福辽立交桥绿地及青岛燕儿岛公园,临时划归公园管理,以弥补公园开放管理后管理经费的严重不足。燕儿岛公园后于2005年移交青岛市海滨风景区管理处。

海泊河公园名称始定于1957年。1984年12月,中共青岛市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管理局委员会将其更名为青岛市文化公园, 1985年3月改称文化公园管理处,为副科级单位。1989年9月,市编制委员会同意文化公园为科级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