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 公交换乘
  • 公交路线
  • 公交站点

神通寺

别名
郎公寺
所在地/隶属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四门塔风景区

寺庙概况

原寺至北魏、北周时尽毁,隋唐重加修建,隋文帝因为得神通感应,而在开皇三年(583 年)改名为神通寺。该寺在金末已荒废不堪,元代由道兴禅师主持重建,后遭兵火被毁,明代重修。到了清朝,寺院逐渐衰败,成为废墟。

神通寺所在地为柳埠镇东北2公里琨瑞山金舆谷。琨瑞山,一名金舆山(金榆山),又名昆嵛山,地处锦阳川畔,它东侧的山叫青龙山,西侧的山叫白虎山。青龙山与白虎山之间的山峪即为金舆谷。

该寺古时系临济道场,著名方丈有法瓒禅师;现存建筑有四门塔、龙虎塔、唐基台与墓塔林,大部为隋唐所建,1985年曾由政府主持重修。

神通寺遗址是山东地区最早的一座寺院遗址,是山东佛教的大本山。虽然,千年的风雨斑驳了寺院的辉煌壮丽,但至今遗存的古塔旧碑、摩崖造像等等,却依然焕发着熠熠光彩,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游览胜地。

寺庙传说

在神通寺至今有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说。送衣塔就演义的是“孝女故事”。据记载,明朝时期,一位官员因年事已高,且又不肯与当权者合流,遂愤然出家,在神通寺挂单 做了和尚,其女为了照顾老父,也毅然随父剃度,在神通寺相邻的“涌泉庵”出家做了尼姑,并一边修行,一边照顾老父。因囿于时尚的限制,孝女给老父拆洗的衣物不能亲自送到寺庙里边,只好在寺庵交界处修造了一座石塔,定期把拆洗或缝补好的衣物寄存在塔内,由老父的弟子们取走。同样,如老父有脏或破了的衣物,也送至塔内,由孝女取走去浆洗缝补,直至老父圆寂归天。此后,该孝女仍长期定居于涌泉庵,并成为一代主持,她就是法号为“明喜”的庵主。

寺庙文化

简述

神通寺遗址是山东地区最早的一座寺院遗址,是山东佛教的大本山。虽然,千年的风雨班驳了寺院的辉煌壮丽,但至今遗存的古塔旧碑、摩崖造像等等,却依然焕发着熠熠光彩,成为中国最古老的佛家遗址。

朗公寺

盛极一时朗公寺神通寺,隋代之前称朗公寺,以其创始人朗公而得名。僧朗,俗姓李,是佛图澄的高徒。他原在关中讲学佛经,后来山东,在泰山南北,宣扬佛法。据《十六国春秋》记载,前秦苻坚曾赠给朗公紫金数斤,南燕主慕容德统治了山东一带之后,为得到朗公的帮助,致书朗公:“皇帝敬问泰山朗和尚……使者送绢百匹,并假东齐王,奉告、山茌二县封给。”朗公在答谢信中说:“贫道味 静深山,岂临此位?且领民户,兴造灵刹……”

此时的朗公,已经成为一名政治和尚,成了辅佐南燕的国师。同时,在慕容德的帮助下,朗公寺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续高僧传》云:“燕主以三县民调用给于朗,并散营寺,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三度废教,人无敢撤。”自此,朗公寺便成了山东的佛教中心,盛极一时。号称“山东第一寺”的神通寺是齐鲁最早的佛教寺院,其遗址位于柳埠镇东北的通天峪。神通寺始建于公元351年,为名僧朗公所建,古称朗公寺。为佛教在山东的发祥地,是山东早期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据《水经注》载:“朗居昆瑞山,大起殿舍,连楼垒阁。”此时山东境内发现的佛教建筑几乎没有形成规模,山东另一个佛教中心在青州,其著名佛教寺院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也是100多年以后的事了。在这一时期,郎公寺周围不像现在有大量的佛教建筑,当时仅有零星的存在。

建于隋代

四门塔毋庸置疑建于隋代,但在塔心柱的四面佛身上刻有东魏武定二年(544年)的题刻,由此可见石佛是在建塔前雕凿的。所以此地极可能原有一塔,并毁于周武帝的灭佛运动中。另外,涌泉庵也建于此时期,据《历城县志》记载,“该庵始创于齐、梁之间”,即相当于北魏、东魏年间。

北朝时佛教遗存

前秦时神通寺规模已经不小,但今天我们很少能在济南看到北朝时的佛教遗存,这可能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在574年的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有关。济南作为山东当时的佛教中心,便首当其冲地遭到了禁灭。发展至隋唐时期,佛教在济南达到鼎盛,留下了众多的佛教胜迹。不仅目前的遗迹大部分都已建成,而且规模还要大。这种繁盛一直延续到宋代。我们今天看到隋代的佛教遗迹比较多,这是因为隋文帝杨坚出仕北周时,对周武帝取缔宗教的行为反感,而且其母吕氏出生于济南,为纪念她,隋文帝因为“以通征屡感”,得神通感应,而改名为“神通寺”。再加上后代的统治者都比较扶持佛教,所以此时期在济南建造了大批的佛教建筑。隋文帝当权后,佛教在神通寺重新兴 旺,一直到宋代都是兴盛异常,大建佛塔,广造佛像,达到了“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三度废教,人无敢撤”之规模,被誉为“三齐名刹”。直至北周保定(公元561年)以后,在周武帝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中,朗公寺和其他寺院一样,遭到洗劫而一度荒废。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