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 公交换乘
  • 公交路线
  • 公交站点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西昌纪念馆

别名
西昌知青博物馆
门票
免费
建议游玩时间
1~2小时
博物馆等级
无级别(文物)
旅游景区级别
2015年(3A)
所在地/隶属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礼州镇新华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西昌纪念馆

西昌知青博物馆,位于现西昌市月华乡,原四川省青年农场是四川省当年最大的知青农场,该农场于1965年规划选点,1966年元月下旬开始有知青入住,现完整保存当年所建窑洞16孔,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知青农场。为真实记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丰富西昌旅游资源人文内涵,打造西昌新的体现民族和谐、文化和谐的旅游景点,西昌市委、市政府在月华乡新华村原四川省青年农场遗址处修建了“中国.西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博物馆”,于2010年11月20日建成免费开放。

博物馆全面,广泛地搜集,整理,保护了知青的有关史实。为有关专家,学者,知青朋友,后人更长远地研究“知青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博物馆建筑面积29963平方米、展厅面积1634.4平方米。藏馆文物8000余件。 展品包括与知青有关的政策、文件、通知、会议记录、名册、报刊社论、文章、插图及其它档案、材料。知青的日记、照片、书信、学习笔记、有勾划、有批注的毛主席语录学习文件、各种专用票证等。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知青的作品:小说、诗歌、散文、论文、回忆录、自传、绘画等。知青返城后的生活经历(从政、求学、工作、出国、经商、下岗、失业等)所取得的成就或不幸的遭遇故事。知青生活知青一生的影响。知识青年到达相对落后,贫困的农村,对当地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和改变;贫下中农教育了知青,还是知青教育了贫下中农;笑话,奇闻逸事;知青名人介绍;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作者、爱好者介绍。有知青特色的物品、服装等。与知青有关的一切物品、资料。

当年窑洞成主建筑

西昌知青博物馆位于西昌市月华乡新华7组,由著名公共艺术家、雕塑家朱成设计。“知青博物馆就建在原四川青年农场窑洞的旧址旁。”朱成说。作为著名的雕塑家,朱成和他的作品为很多人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名西昌知青,而且在那里足足待了6年。”

1966年,19岁的朱成高中毕业,告别家人,登上了从成都开往西昌的卡车。经过3天3夜的颠簸,来到了还是一片荒地的西昌月华乡。朱成还清楚地记得到达月华乡时,天已经黑了,他和其他知青们一起住在帐篷里。后来知青们一起用三合土、石灰、石头在一片泥石流荒坡上垒起了窑洞,当作住房。“那个窑洞就是西昌知青博物馆的主要建筑。”朱成说。

收藏8000余件文物

知青博物馆从四川和外地知青中特别收集了8000余件文物展出,包括劳动工具、文件、证件、奖状、乐器、照片、信函等。而这些文物将被分成下乡、劳动、生活、返乡、文艺宣传队等几个部分进行展出。

“背架子、鸡公车、手风琴、家具……我们知青都很积极地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文物无偿捐赠出来。”成都西昌知青联谊会副主席吴晓鸣说。而这些元素也融入了博物馆前的雕塑上。“雕塑,我用了背架子、铁锹和埋在土里的眼镜来表现知青们在西昌的那段日子。”朱成说,“我也希望这个年轻的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活的博物馆,不断丰富收藏。知青们都进入了老年时代,而这个博物馆却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那段青春岁月。”

上千知青11月“返乡”

知青博物馆将于11月20日彝族年期间正式剪彩开馆。11月19日,上千名原西昌知青将登上“知青专列”参加博物馆的开馆仪式。“我们作为当年4万西昌知青的代表,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回第二故乡去看看。”成都西昌知青联谊会主席、成都谢菲联足球俱乐部顾问王茂俊说。

回第二故乡的知青们将按照40多年前的行政区域分组,在5天的时间里回到插队的原西昌、德昌、冕宁、昭觉、会理等14个县,和故友相聚,参观第二故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知青窑洞独有建筑

西昌月华乡新华7组,山坡和平地的交界处,还留有当年知青们修建的青年农场窑洞。那些用木头、石头、三合土垒砌起来的简易建筑,经过四十多年风雨仍然伫立在这里。“这些窑洞在凉山州是唯一的。”朱成说。说是窑洞,其实它并不是像陕北窑洞那样是在黄土坡上挖出来的,而是用简单的材料搭成的穹顶式建筑。

朱成在“窑洞”里做了一条30米长、2.5米宽的影雕,将1000多名知青当年的集体照、生活照全部镌在金属板上。“在影雕中间,我专门留出了几个位置。等着这一次乘‘知青专列’回去的知青的大合照,让他们和自己的青春来一场时空对话。“朱成说。

馆前雕塑知青化身

知青博物馆前的广场,立着朱成特别设计的雕塑。埋入土中的眼镜、十字镐、背架子和覆在其上的鹰影,这样的意象组合让知青们一看就想起那些青春岁月。朱成说,背架子、十字镐代表了知青们的劳动场景,埋入土里的眼镜则象征着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历史背景,雄鹰是知青们的化身。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象征着知青们拓垦的精神和对那段艰苦岁月的集体记忆。

渐变红墙 永远记忆

“作为公共建筑,博物馆应该有它的精神内涵。”朱成说,“而知青博物馆的精神内涵就是那段火红的青春。”对于博物馆的主体建筑,朱成放弃了贴花岗石或者瓷砖墙面的想法,用了普通的外墙涂料,将它刷成了从浓烈的红到淡淡的灰红色。“用这样渐变的,渐渐消退的红色,是想表现知青们青春的年代已经过去,但那些青春的记忆将在这里永远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