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津城静园

别名
津城静园
官方网站
点击查看
门票参考
20元
开放时间
09:00~17:30
建议游玩时间
2小时
旅游景区级别
2007年(3A)
所在地/隶属
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70号

静园概况

静园初名乾园,为北洋政府驻日公使陆宗舆宅邸,1929年—1931年,末代皇帝溥仪于此居住,更名“静园”,寓意“静以养吾浩然之气”。园内建有西班牙式砖木结构楼房一座,两侧配有平房,后院建有附楼。

溥仪离津之后,静园几番易主,历经变迁,至本世纪初,静园已住有居民45户,院内、楼内搭建违章建筑600余平方米,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杂院,空间状况十分拥挤,存在严重的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现象。2005年10月,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对静园进行腾迁、整理。2007年7月,整理后的静园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对公众开放,并先后获得“中国旅游品牌魅力景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景区介绍

静园园内建有折中主义砖木结构楼房一座,融西班牙式和日式风格于一体,草木葱郁,静谧宜人,是天津租界时期庭院式私人宅邸的典型代表。

静园占地3000余平米的院落中,承载着近百年的荣辱与记忆,建筑主体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存,主楼室内完全依据上世纪二十年代,溥仪居住时期的生活场景和历史事件进行复原展示。走进静园,仿佛时空交错,城市中心的喧闹被高高的院墙阻隔在外,只余阵阵鸟鸣如背景般意味悠长,无怪当年的末代皇帝居住于此时,会发出“静以养吾浩然之气”的慨叹。

一座宅院,收藏着几代主人的细枝末节,他们中有北洋政府高级官员,有晚清末代帝后,有国民党天津警备总司令,有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文艺工作者,也有很多不曾留下姓名的普通人。今天,那些原本属于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为一幢建筑的承载而定格,让今天的我们,得以阅读那千丝万缕的记忆和曾经尘封的故事。

建筑风格

静园主体建筑属于折中主义风格,带有日本木构建筑特点和西班牙建筑的样式。门的结构和材料选用具有典型的日本特色,朴素自然而简约,然而它的缓坡屋顶、筒瓦的利用以及室内细部装饰则有明显的西班牙中世纪建筑的风格。

静园展馆

展览馆

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保护、利用静园的历史人文价值,整理公司复原和仿制了部分室内家具及生活用品,并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对上千幅历史图片和120万字的文史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完成了“末代皇帝溥仪在天津”展览资料的编撰工作,建成了爱新觉罗.溥仪展览馆。

溥仪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唯一留下了大量生平照片的人,爱新觉罗溥仪展览馆以“紫禁城的黄昏”、“津门寓公”、“出关以后”为主题,分三部分展出了有关溥仪的百余张珍贵图片。

修复展览馆

末代皇帝溥仪的旧居——静园,作为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幢腾迁、整理的历史风貌建筑,历经为期600天的腾迁整修,完整地展示了九十年前的风采,其整理的经验将对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静园整修展览馆以新旧对比的形式,结合部分实物资料的展示,全面详实地记录了静园整理前后的状况、整理理念和整理内容,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功能的定位和现代科技的应用,完整地诠释了“修旧如故,安全适用”的整理原则。

修复工程

2005年8月,静园被天津市政府确定为特殊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同年10月,天津市唯一特设的负责历史风貌建筑腾迁、整理的国有独资公司——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的要求,开始了对静园保护性腾迁,2006年8月,浩大的修复工程开始了。

2007年7月20日,依据“修旧如故、安全适用”的原则,静园完成了整体修复,正式对外开放。

修复后的静园不仅维持了它旧时的风貌特征,还在功能上有所增加。除对楼体屋架进行科学加固处理外,对建筑原有的门窗、玻璃、小配件及地砖等原状构件也进行了妥善的保护和复原。主楼原议事厅内的壁炉、壁灯都被精心保留下来,具有静园特色的几个拱券都完全采用旧料加工修复,原比利时进口玻璃同样是精心清洗过,以保留原样。同时,根据历史文献、图片资料以及专家考证,在主楼一楼恢复了大餐厅、小餐厅、议事厅、会客室;也恢复了二楼溥仪、婉容的书房、寝室等。室内还依据当初的摆设,以仿造的室内家具、饰品为主,复原陈列了部分展品,并辅助陈列了与溥仪有关的器物、相关文字、照片资料等,基本展示了溥仪当时在津的生活和政治活动情况。而庭院中心的水池喷泉,西侧平房图书馆及其旁边的湖山叠石、竹林景观,西跨院的鱼形壁泉、藤萝架、游廊,也都还原成静园当初颇具特色的景观。

设备设施

如今的静园可组织承办各类商务会议、文化展览、影视剧拍摄等;向社会各界提供展览场地、展览设备租赁;承接各种展览、会议的总体设计、美术制作;组织展览的新闻发布会以及相关媒体宣传活动。

优惠办法

70岁以上老年人,凭本人老年证或身份证免票,须有成人陪同;

1.2米以下儿童,享受免票,须有成人陪同;

现役军人凭本人军官证,享受免票;

60岁以上老年人,凭本人老年证或身份证,享受半票优惠,须有成人陪同;

中小学在校生,凭本人在校学生证,享受半票优惠,须有成人陪同。

交通信息

乘坐下列交通工具,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

地铁——鞍山道站:地铁一号线

公交——甘肃路站:8、908路

公交——鞍山道站:3、35、50、600、606、631、632、641、643、650、657、669、678、800、840、

842、847、851、865路

历史事记

1921年,曾任北洋政府驻日公使的陆宗舆斥巨资修建此园,取名为“乾园”。陆宗舆早年留学日本,1913年底至1916年任驻日全权公使,这期间受袁世凯委派,同日本秘密谈判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陆宗舆与曹汝霖、章宗祥一起被群众斥为卖国贼,北洋政府迫于压力将其免职。此后,陆宗舆到天津作起了寓公。

1929年,寓居天津张园的末代皇帝溥仪携皇后婉容、淑妃文绣迁居于此,将“乾园”改名“静园”。

1931年11月10日,溥仪在“天津事变”的烟幕下,悄悄离开静园,偷渡白河,秘密离津。

1932年,静园成为日本驻华北特务机关总部,与在其斜对面200米的张园遥相呼应,成为了日本在华北的两大特务机关,为日军侵华作战提供情报。

1945年,静园被国民党天津党部机关征用。

1948年,静园成为国民党天津警备总司令陈长捷私宅。

1949年,天津解放,静园被人民政府接收,主楼由市总工会办公使用,平房则成为了职工宿舍。曾任天津市各界协商会主席的黄火青、曾任中国驻苏联大使的谷小波等,都在这里居住过。

1966年,市总工会迁至大沽路后,静园先后成为市总工会职工宿舍和天津日报社职工工作和生活用房。当时在天津日报社工作的当代著名文学家孙犁,就在静园度过了他在天津的大多数时光。

2005年,依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对已经成为居民伙住大杂院的静园开展腾迁整修。

2007年,静园修复完工,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正式对游客开放。

溥仪事迹

爱新觉罗·溥仪

溥仪(1906—1967),清末代皇帝、伪“满洲国”皇帝。姓爱新觉罗,是醇亲王载沣之子。 1908年11月14日,3岁的溥仪被立为皇帝,年号“宣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登基不满3年的溥仪由隆裕太后代行颁布《退位诏书》,不废帝号,仍居宫中。1917年7月1日,溥仪在张勋的奏请下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12天后,随着张勋的失败而被迫退位。1924年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后,将其驱逐出宫。溥仪于1924年11月被迫退位逐出紫禁城之后,1925年2月先住天津日本租界内的张园,1929年又迁居静园。静园即“静观其变、静待时机”之意。九一八事变爆发,溥仪更幻想借助日本势力,妄图实现复辟清王朝的宿愿。时任日本天津驻军特务头目的土肥原贤二大校,于10月3日,夜访静园进行密谈。会说一口流利中国话的土肥原,要求溥仪“无论如何在16日以前到达满洲”。翌日,中国报纸上登出了溥仪和土肥原会谈的新闻。并且,为了掩护溥仪出走的行动,日本军制造了“天津事件”。1925年2月,溥仪由日本便衣警察护送到天津日租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前往东北,次年3月,当上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3月又改称伪“满洲帝国”皇帝,改元“康德”。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溥仪于8月17日逃往日本途中被苏军俘获,押到西伯利亚,在集中营里关押了5年。1950年8月被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先后在哈尔滨和抚顺两个战犯管理所关押10年。1959年12月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

溥仪在津大事记

1925年2月23日 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来到天津日本租界,初居张园(今鞍山道59号)。

1926年 溥仪先后召见康有为、庄士敦、柯劭忞以及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谋划“复号还宫”,再图复辟。

1929年7月9日 溥仪携皇后婉容、淑妃文绣以及旧臣遗老迁到同街的干园居住(今鞍山道70号),并将“干园”改为“静园”,是取“静以养吾浩然之气”之意,而实际是静观其变,静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

1931年10月22日 溥仪在与文绣离婚的调解协议书上签字,并发出“谕旨”,撤销文绣的原封位号,贬为“庶人”。

1931年11月2日 溥仪接见郑孝胥、郑垂、夏瑞符、商衍瀛、何海生、吉田通译官、土肥原贤二。溥仪与土肥原贤二密谈,决定出关。同时,拒绝了蒋介石以恢复《优待清室条件》为前提的挽留。

1931年11月10日 溥仪在“天津事变”的烟幕下,偷渡白河,秘密离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