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杜国庠墓

所在地/隶属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港路东侧

基本介绍

1919年杜国庠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等学校任教。1925年参加革命,1928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和学术研究,先后发表了《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先秦诸子思想概要》、《便桥集》等著作。为《中国思想通史》撰写了墨子、荀子各章。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曾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副院长等职,1954年起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遗著有《杜国庠文集》。

1985年重修。墓座东向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陵墓式建筑,墓碑上刻“杜国庠同志之墓”,为书法家王鼎新手笔。碑上镶杜国庠塑像。碑背面为杜国庠夫人陈御仙撰写的杜国庠传略。方锥柱体墓碑高2.5米,边宽o.8米。墓碑前两侧各树郭沫若、许涤新题诗石刻。郭沫若吊杜国庠诗云:

“昨游桃花涧,君字见涂朱。今来澄海县,君墓木扶疏。结交五十年,相期马列徒,不惜破唇舌,不惮断头颅。天行有健顺,人力为桀除。不移复不屈,时还读古书。厚墨君虽异,薄儒我不殊。新天日月改,赤县起宏图。百家交争鸣,进步在谦虚。君德乃吾师,自愧殊不如。生花献一束,聊表寸心初。一九六五年六月十八日午后由汕头赴澄海吊杜国庠同志墓归途在车中作此”。许涤新忆杜国庠诗三首:“‘救民水火唯马列、颠扑不破道理真。正当白色恐怖日,万死一生献此身’。‘东北变色恨难平,苦斗坚持沪江滨。百年大计争和战,一点真诚破死生’。‘南国老树干载存,诸子先秦万卷吞。流水孤村花数朵,于无人处最销魂。’忆杜老诗三首,作于一九六一年,谈不到平仄押韵,聊表对杜老的怀念而已,一九八四年。”

左侧石碑正面右边凹刻:“一九三五年我和杜老、田汉诸同志在上海同时被捕。在国民党伪公安局拘留所时,田老同我同囚一室,他以赠杜老词(调寄虞美人)见示,距今时半世纪矣,词云:艳阳照遍阶前地,狱底生春意。故乡流水绕孤村,应召幽花数朵最销魂。

由他两鬓丝如雪,此志坚如铁。四郊又是鼓鼙声,我亦懒抛心力作词人。

一九八四年四月廿二日

许涤新书于北京。”

墓周莲花栏杆围绕,门柱为水泥砖结构,白色水刷石装饰,并加橙黄琉璃瓦瓴顶,庄重大方。陵园内林木翠绿,庄严肃穆。1984年公布为澄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列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荣誉及其他

人物生平

1889年4月30日生于广东省澄海县(今澄海市)莲阳乡兰苑村。父亲杜建圭是清代秀才,教书为业。嫡母吴清慈;庶母陈秋菊,又名陈清誉,生杜国庠。他才5岁丧父,无兄弟姐妹,靠两位母亲做手工维持家计。7岁,嫡母令入私塾读书。因为家境贫寒,杜国庠从小就过着朴素的生活。他认为奢侈可耻,朴素光荣。后来他遂以"守素"为字。

1905年清朝废科举,塾生杜国庠所写的策论,得到同乡举人吴贯因的赞赏。嗣后吴贯因到县城景韩书院教书,便带杜国庠免费从读;并且大力举荐,使杜国庠能得到澄海县同善祠等的资助赴日本留学。东渡之前,为照顾两寡母起居,于1906年凭媒说合娶同乡建阳村人陈御仙为妻,御仙比国庠长1岁。

1907年杜国庠赴日本后补习日语1年。翌年考入早稻田大学留学学生部普通科,共读4年。杜国庠后来考取了官费生,日用节余寄回国内补贴家用。1912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又读了4年。1916年参加李大钊等人组织的丙辰学社,进行反袁世凯运动。同年考入京都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科。在京都帝大,他听过日本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论家河上肇的政治经济学课,由此接触并信仰马克思主义。先后结识了彭湃、郭沫若等人,并几度与周恩来会晤,逐渐走上革命的人生道路。

1919年7月,留日达12年的杜国庠取得经济学士学位后回国,经李大钊介绍到北京大学任教,并在北京政法专门学校、中国大学、朝阳大学、平民大学等校兼课。当时吴贯因任北洋政府内务部参事兼编译处处长,杜国庠便兼任编译处编辑,住在吴家。1923年秋租住地安门内慈慧殿南月牙胡同13号一座四合院,同住的李春涛建议将这座门窗都是朱红色的平房取名"赭庐"。他们研习马克思主义,并与谭平山、彭湃等共产党人时相过从。列宁去世时,杜国庠与李春涛出版了纪念专辑。9月,他们还根据中共党员李春蕃(柯柏年)的意见,成立了"北京反对基督教同盟"。1925年初,嫡母去世,他立即辞职,奔丧回乡。旅居北京共计5年余。

1925年8月,杜国庠任澄海中学校长。他决定招收6名女生,开男女同校新风。11月奉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周恩来之命,与王鼎新等筹备改组国民党澄海县党部。12月又被周恩来委派,接任金山中学校长。他整饬校政,开设工农夜校,组织师生开展革命宣传活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迫离校避匿乡间。当年9月24日,"八一"南昌起义军占领汕头,杜国庠立即赶到汕头会晤周恩来和郭沫若,请求参加中国共产党。起义军撤出潮汕,他辗转经海丰赴香港,1928年1月由香港往上海。

1928年2月,在上海由钱杏村、蒋光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由共产党员建立的"太阳社"的成员。在杜国庠的倡议下,和洪灵菲、戴平万等人一起组织"我们社",出版《我们》月刊,开设"我们书店"。书店设在北四川路海宁路口,开设不久便被查封,《我们》出了3期便停刊。他旅沪7年时间。

1929年秋,直属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文委)成立,杜国庠是文委成员。1930年初参加筹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的工作。5月与潘梓年等发起成立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10月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文总)成立,他是负责人之一。他还担任过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干事,参与中国共产党机关报《红旗日报》的编辑工作。1931年春,文委派他随同宣侠父到驻淮阴的第二十五路军工作,设立社会科学研究室,传播革命思想。1932年初夏重回上海,继续参与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1935年2月19日,他和文委其他成员被国民党逮捕,旋解南京,复解往苏州反省院。当时国民政府两广监察使刘侯武曾劝杜国庠"写点东西,表示悔意",被杜国庠拒绝。直到国共第二次合作,方得于1937年6月12日获释,总共入狱854天。

1937年8月杜国庠经熟人介绍,到驻浙江嘉兴的张发奎第八集团军任发科上尉书记;9月,任这个战地服务队上校总务科长;10月,随队开赴上海浦东;后来任代理队长。这时,日寇在金山卫登陆,年近半百的杜国庠,带领战地服务队历尽险阻撤退到杭州,再撤到江山县休整。1938年月,带队开赴前线金华,开展抗日宣传活动。4月间,根据郭沫若的要求,中共党组织派杜国庠到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任国际宣传处第一科科长。翌年春,第三厅撤迁至重庆。

1940年秋,当局规定第三厅工作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党,厅长郭沫若愤而辞职,杜国庠等也跟着请辞。蒋介石只好另立文化工作委员会,仍隶属政治部,仍由郭氏主持。10月1日文工会成立,他是专任委员之一。皖南事变后,中共党组织安排他往仰光办报,因国民党拒发护照而滞留香港,在港开办了孟夏书店。香港沧陷后,他于1942年春随难民撤离,徒步跋涉回到家乡,再绕道韶关、桂林到达重庆,继续担任文工会委员。他专心研究学术,从先秦诸子特别是墨家、名家、荀子的思想,以至两汉经学、魏晋哲学、两宋理学、明清学术以及康梁思想,都有所论述。1945年冬,任重庆《自由导报》总编辑。关于《中国思想通史》的编写计划,也是此后不久与侯外庐等人在重庆一起拟定的。

1946年,中共代表团从重庆迁往上海,杜国庠同时赴沪,继续以文化人的身份从事研究和著述。9月,杜国庠任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教授。1947年3月,他与侯外庐一起主编《文汇报》的副刊《新思潮》。(《文汇报》于5月被查封)。1948年冬,中共党组织安排杜国庠去香港。他在港除执教于达德学院外,还担任港版《文汇报》(当年9月创刊)的《新思潮》、《大公报》的《哲学》两份副刊的主编。

1949年8月,杜国庠以解放区民主人士首席代表的身份赴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府委员、省文教厅厅长(至1955年)。后又任文教办公室主任、中共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杜国庠是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并担任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席。此外,他还兼任过多种社会团体和学术机构的领导职务。

1961年1月12日,72岁的杜国庠因胃癌在广州逝世,时年72岁。

主要成就

杜国庠不仅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革命活动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早年的革命活动和从事教育,为潮汕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建立杜氏“书田制”普及农村教育

杜国庠1919年从日本学成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虽远离家乡,但仍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情况。当了解到杜氏创办的崇德学校经费拮据,设备陈旧,绝大多数同宗农家子弟更因家境穷困不能入学时,杜老深感痛惜,于是联合众乡贤、士绅一起商讨制订了《杜氏子弟就学奖励办法》,建立杜氏“书田制”。当时,杜氏大宗祠拥有相当数量的田地,每年收入不少,但大都用于祭祀、宴请等花费上。杜国庠等人经商议决定从中划出一定数量的公田作为“书田”,将其收入用作族内教育资金。一方面,根据学校教员和班级学生数,分别按时拨给杜氏所属的崇德、崇本、崇正三所小学一定稻谷。另一方面,资助族内子弟入学。规定凡是杜氏子孙不论尊卑贵贱,一视同仁。小学生全部免缴学杂费,初中生年助稻谷6石(每石约合150市斤),高中生10石,大学生20石。杜氏“书田制”实行后,影响很大,在当时得到毗邻各乡的仿效,这对农村教育的普及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原复旦大学教授、原上海《文汇报》副主编杜绍文(当年“书田制”的受益者之一)对杜国庠此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从此转变为培养人才的物质条件,造就了人才辈出的一代新风,这在我国旧社会的农村中,是一桩值得大书特书的创举”。

出任澄海中学校长

开男女同校之新风1925年7月前后,澄海县立中学校长辞职,校董会一致公推从北京大学辞职回乡奔母丧的杜国庠继任。8月,杜国庠正式到校视事。到校后,杜国庠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革新校政,破除封建礼教的陋规。澄中自1915年创建以来,在封建礼教的支配下,向来只招男生,不招女生,一些有志于学习的女子深感社会不公平。于是,在杜国庠上任澄中校长时,澄海女师讲习所学生吴文兰、蔡楚吟等6名女生提出“男女平等”、“澄中开放”等口号,要求转学澄中。这一要求很快得到了杜国庠的支持,破例给以录取,从而打破了澄中自建校以来的封建惯例,开创澄中男女同校之新风,揭开澄中校史崭新的一页。

杜国庠任澄中校长时,聘请了李春蕃等进步教师到校任教,在日常教学中灌输马列主义思想,使学生们进一步提高革命理论水平。杜国庠积极支持李春蕃等教师带领高年级20多名进步学生,以旅行为名,赴海丰县参观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学习农运经验。同学们干劲十足,白天下乡访问或下田劳动,广泛接触农会会员,夜间开会汇报,交流认识,畅谈心得体会。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广泛接触农民群众,这批学生对国民革命尤其是农民运动有了更深的认识,回校后大多加入共青团组织,后又入了党,成为澄海革命运动骨干。杜国庠还亲自组织师生到城西的基督教堂,现场揭露帝国主义利用传教自由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罪行,指出宗教是剥削阶级麻醉人民的鸦片,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社会栋梁之才。如女生吴文兰1926年就担任了中共汕头地委妇委书记、广东妇女解放协会会长,成为当时潮汕妇女运动中的著名组织者、领导人。还有首任中共东江特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的杜式哲、中共澄海部委书记的林灿等,都是当时澄中的学生。

出任金山中学校长

首创高中三年制1925年12月,杜国庠奉时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之命从澄海中学调至潮州金山中学(省立四中)担任校长。

履新之始,杜国庠大力整顿校政,撤换反动教员,新聘一批才学兼优的进步教师充实队伍,实行民主办校。他先把过去由校长一手操办的学生自治团体改由全体学生直接民主选举产生,接着也通过民主选举,组成由教师、学生、工友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并监督校政,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奋发进取的积极性。这在潮汕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影响甚大。为提高广大师生的政治觉悟,杜老先后邀请周恩来、恽代英、邵力子、彭湃等进步人士到金中作演讲,使师生受到很大的教育。杜国庠还经常组织师生轮流下乡参加工农运动,投身社会革命,做一些有益于工农的事。通过杜国庠的大力整顿,金中校政面貌焕然一新。

整顿校政后,杜国庠着手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整顿校产,大清积弊。杜国庠成立校产清理委员会,坚决取缔陋规,改变过去由地主豪绅以“二过佃”的“纳鞋金”为名向校长行贿的方式,将位于澄海珠池肚到外砂一带的千余亩沙田由学校直接租给农民耕种。另外,以往因校内贪污分子与奸商勾结,造成位于汕头金山街一带大片出租店铺房租过低,租户长期拖欠或拒不纳租而使学校经济拮据。杜老对金山街房产重新评定合理租金,要求租户定期交纳,并清还拖欠资金。由于校产整顿得力,金中经费收入大幅增加,大而改善了教学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这在当时广东教育史上可以说是一件空前创举。

在教学工作方面,杜国庠也花大力气进行革新。为把金中办成名副其实的岭东“最为精彩”的学校,杜国庠积极扩大规模,健全学制,改变过去初中四年旧制,改为初中、高中各三年结业的“三三制”。1926年暑期开始招收高中生,分文、理、师范三科,制定各科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在教学方法上,杜国庠倡导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要求学生多思考,多读各类课外书,以增长见识,拓阔视野。1927年因革命形势变化,杜国庠不得不离开金中,奋战于思想文化阵线上。杜国庠虽担任金中校长时间不长,却取得了巨大成就,使金中成为当时潮汕学运的中心,成为人才荟萃而又培养人才的岭东名校。

撰写崇德学校《校训》倡导良好风气1934年秋,远离家乡多年的杜国庠收到他原先学生、时任崇德学校校长的陈礼逊的来信,请求他为家乡崇德学校撰写《校训》,以此来振兴乡村教育,倡导良好校风。杜国庠满怀乡亲情愫,欣然提笔题写:“崇德吾母校,屹立于莲阳;学术阐明地,人材制造场;愿吾曹力学,亲爱聚一堂。”此校训里,杜老强调要形成“亲爱”、“力学”的好校风,寄望学校办成“学术阐明地,人材制造场”。陈礼逊校长接到杜老墨宝后,即刻另纸端书,堂堂正正地悬挂于学校礼堂的讲台上,让全校师生一进入学校就能见到杜国痒的训导,铭记心中。此校训是杜老为家乡学校的办学方针、目标以及学风的精心规划构思,也是对全校师生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在1989年广东省召开的“杜国庠学术思想讨论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崇德学校《校训》是研究杜国庠早期教育思想的一则珍贵的历史资料。

出版著作

1959年出版《便桥集》,编撰《中国逻辑史》、《中国佛学概论》。杜国庠学识渊博,精通日文,还懂英文、德语,探涉的学术领域宽阔,在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古文献、佛学、逻辑学、因明学(印度逻辑)等方面,都有高深的造诣。《中国思想通史》、《先秦诸子思想概要》、《便桥集》、《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杜国庠文集》。

个人生活

夫人陈御仙原是一位缠足的、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单生一子,叫杜之岩。1954年,杜之岩和爱人蔡孟章先后在华南师范学院生物系毕业,杜国庠勉励儿子、儿媳到基层中学当教师。1961年杜老去世后,夫人悲痛不己,由杜之岩夫妇陪同回澄海定居,1964年4月18日去世。此后杜之岩夫妇一直在澄海县内的学校任教,1984年杜之岩病逝,蔡孟章于1986年退休。他们育有子女各一:子杜继修,已有一女;女杜式玫,育有一男。兄妹均保持淡泊朴素的家风。

人物评价

杜国庠自参加革命以后,在一生中,始终坚持革命原则,为政清廉,不以权谋私。逝世以后,两袖清风,没有遗产,他的家属儿孙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同志们和朋友们都十分钦佩和尊敬之。

但是,在十年文革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在天津南开大学成立了一个所谓"抓叛徒集团"的组织,拼凑捏造了种种无中生有的材料,开列叛徒名单,编印出版了十六开本数十页的黑书,发行全国各地,其中就有杜国庠的名字。"杜国庠的坟被造反派挖掉了,家也被抄了,杜老的儿孙生活难以维持,度日如年,十分凄惨!"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对于一切冤假错案,都予以平反,杜老也得到平反,恢复了名誉,并在家乡澄海重新修建了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