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云冈古寺

所在地/隶属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埔心村

基本介绍

风吹树叶,能听见一阵沙沙声。鸟语、檀香以及洒落地面的日光,你难以想象,从车马喧嚣的石排太和路绕墙而进,会有一个清幽典雅的云岗古寺。云岗古寺所在位置,历来都是石排的繁华地段。有专家推测,云岗古寺建于宋朝,是东莞境内一处拥有明清重修题记的古建筑。

历经千百年,云岗古寺 一度破败,几次重修,还被改造为社学,成为教书育人之地。荒废十余年后,2004年,云岗古寺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香火复燃,成为信众的心灵皈依;2012年,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起源

古寺历史或可追溯至宋朝

云岗古寺位于石排埔心村。石排文广中心文化组组长李杰松介绍,在古代,埔心、谷吓、塘尾、燕岭等7个村落均属于云冈乡,后来云冈改为云岗,古寺的得名应该是由地名而来。据说,云岗古寺也是由这7个村的村民出资建造。

2004年,华南理工大学专家组,前来考察埔心古村落,根据寺庙的布局、样式,他们得出结论:寺庙建于宋朝。

云岗古寺当今主持释演然师傅说:“古寺的初建年代并无史料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寺里的几个重要证据,来推断它的年份。”

释演然师傅带着我们走到古寺门前,指着横梁上一行字,念道:“清雍正二年重修”。记者看到,字迹已经模糊,肉眼难以分辨。随后,演然师傅再次介绍古寺二进横梁上的“铁证”:横梁上刻着的“大明弘治十六年岁次癸亥昭阳季冬榖旦合乡信士重建”字样清晰可见。加上三进横梁上写着的“清顺治十一年重修”字样,云岗古寺共保存着三个年代的重修题记。

李杰松解释,这些证据说明,古寺在大明弘治十六年(距今510年)就已经存在;而古寺要重修,说明其原有建筑已经破败到一定程度,而古代砖木石结构的建筑,预计能够经受100年左右的风雨侵蚀。

若按此推算,古寺应是建于610年前,即明朝开国年间,与专家推断的宋朝仍有一段差距。

不过,记者随后看到,在古寺内一块用透明玻璃镶嵌的地板,上面写着:“此地砖乃本寺于南唐时期的青砖地板”。2009年重修寺庙时,这些砖被专家鉴定是千年历史的青砖地板。由此说,这古寺是宋朝所建,也就不难理解了。

鼎盛

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

古寺所在位置太和路,历来是石排的商贸中心区。以前,这片地方叫“上市”,至今仍有老人家沿用古时叫法,古寺旁边的一所诊所,就叫“上市诊所”。

上市是石排的“十里长街”。根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十里长街”酒肆茶楼林立,清末民初,还有鸦片馆。长街入古寺处有一牌坊,牌坊到古寺是一条青砖地板,古寺正门前有一处放生池,旁边还有个戏台,香火鼎盛,辉煌一时。繁盛时期的云岗古寺估计有两万多平方米。

云岗古寺旁边有一间洪圣宫,供奉广利洪圣大王。洪圣大王是南方沿海地区信奉的海神。

记者提议登上高山,俯瞰古寺全景。此时,云岗古寺和洪圣宫三进的格局清晰可见,烟火袅袅,确实是闹市的一方净土。而在古寺最右边,有一处坍塌的建筑,横梁、墙体皆被烧得漆黑。

李杰松介绍,那里原是一座文昌庙,曾租给私人做食堂,2004年的一场大火,将寺里的一切化为乌有。三座庙曾是一体的。

提起文昌庙的消失,在场人无不惋惜。由于毁坏严重,文昌庙没能与另外两座寺庙一同纳入省、市文保单位,因此重修也已希望全无。

演然师傅向记者解释,云岗古寺代表佛教、洪圣宫代表道教、文昌庙代表儒教,儒释道三教合一,体现了中国兼容并包的文化。

据了解,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曾经在魏晋南北朝及两宋间发展到了顶峰,如贵州的青龙洞古建筑群、山西的悬空寺,都是三教合一建筑的代表。

变迁

清末改成社学,后破败成“牛栏”

云岗古寺还有一个名字,叫“云冈社学”。

提起云冈社学,又不得不提起埔心村历史名人王德榜。

王德榜生于1837年,是湘军名将,追随左宗棠开垦新疆;并在中法战争中,与冯子材同造1885年二月镇南关大战胜利,成为民族英雄。

《石排史抄》有记载,云冈社学是王德榜所建。《东莞县志》关于王德榜中提到:光绪七年(1881年),王德榜奉命赴云南就职,途经石排,因此回乡祭祖修坟,招募一批乡中子弟入其部下,并建立云冈社学,教贫困子弟读书识字。

李杰松称,埔心村的多位老人证实,自己曾在云冈社学就读,甚至在80年代,都还一度办学。塘尾村多出秀才、举人,云岗社学的历任校长都是塘尾人。

上世纪80年代,各村镇兴修学校,云岗社学废弃不用,自此淡出人们的视野。

2000年,释演然师傅受宗教部门委派,前来管理云岗古寺,他回忆:“寺庙破败程度,是我没有想象到的。庙里四处漏水,随时有可能坍塌,没有菩萨,没有像样的路,只有几块砖头垫在泥泞的路面。村民在里面养牛,乞丐也住在里面,寺庙门前堆满了生活垃圾,齐到树腰上,整整花了两个月才把垃圾清走。”

古寺旁边一块红砂石材质的碑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碑刻残缺,长约1米,宽0.5米,似牌坊的形状。演然师傅介绍,2009年重修洪圣宫时,挖地基的工人发现一块大石头,不易清理,故而用锤子敲碎。释演然师傅发现,立即请人将碎片复原。残留下来的碑刻上有八仙图案,中间的刻字仍然可见,大意为有一人在古寺许愿,后来灵验了,因此刻碑留念,落款是明朝万历三十三年。

重生

蜚声遐迩,酝酿建民俗文化村

2004年,没落的云岗古寺迎来了重生的机会,它以埔心村建筑群的名义,被评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专家出设计方案,复原古寺原貌,进行修缮。

2006年,云岗古寺动工重修。

2009年,洪圣宫动工重修。当时,释演然师傅遇见一位顺德居士,居士看到寺庙破败不堪,善心顿起,无奈经济实力有限,因此,他找到了自己的妹妹黄女士,出资建造,共捐出120万善款,洪圣宫大半部分的重修款出于此。 2012年,云岗古寺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评价说,云岗古寺是同时具有明、清重修题记的古建筑,在东莞尚属首例。

10年来,在演然师傅的管理下,云岗古寺一步步重拾辉煌。如今的云岗古寺,宁静古朴、禅韵深深。在古寺外,停放着一些外地车,都是珠三角地区诚心前来祈愿的。

今年年初,石排政府还计划,将该镇埔心村内的26栋旧房屋,改造成一个文化休闲村,取名“云岗古苑”。改建后将集旅游、运动、休闲为一体,将有清吧、咖啡馆、情侣餐厅、露天派对、许愿树、茶庄、特色美食餐厅、特色私房菜馆等场所,四周还有绿荫小道、亭阁回廊、近水楼台,展示埔心的多元民俗文化风情。

这与释演然师傅的想法吻合,他表示,只有这个方式,才能让云岗古寺 的繁盛持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