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 公交换乘
  • 公交路线
  • 公交站点

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

别名
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
门票参考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
适宜季节
四季皆宜
建议游玩时间
2~3小时
旅游景区级别
2016年(4A)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六批(明至清)
所在地/隶属
广东省东莞市东茶山镇,石排镇

基本介绍

南社明清古村落

南社村建于南宋初年,是有八百多年历史的珠江三角洲古村落,村民祖先大多为浙江绍兴谢氏后代。村内明清所建民居、祠堂、门楼、古巷、古井、古墓等融为一体。巷道石板下设排水渠道。上百间民居多为珠江三角洲特有的“三间两廊”形式,占地几十至近百平方米,房屋大多以条石砌墙基,青砖墙体,门框用红砂岩包砌。南社立村于南宋末年,现今保存大量的明清古建筑,有祠堂25间,古民居100多间,目前已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村落以村墙为界,以水塘为中心,两岸祠堂林立,影影绰绰。巷道曲幽,民居密布,古韵清悠。古榕婆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村内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等古建筑构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

塘尾明清古村落位于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以古围墙为界,全围总面积为39565平方米,现存古民居约268座,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

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尤为可贵的是,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现今塘尾明清古村落居民多搬出外住,房屋空置或出租给外地民工居住,塘尾村民委员会协调村民进行古村落的保护与管理。2001年被广东省政府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落建筑特点

南社明清古村落

南社明清古村落现存祠堂达22间,古民居达200多间。据《南社谢氏族谱》记载,南宋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谢希良之子谢尚仁因战乱南迁,几经周折于宋恭帝德祐乙亥元年(1275)定居南社,历明、清近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96000平方米的古村落。

南社明清古村落以村墙为界。村内以中间长形水塘为中心,两边利用自然山势错落布列,巷道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

塘尾明清古村落

塘尾明清古村落以古围墙为界,依自然山势而建,里巷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红石做门、窗框和砌墙基,水磨青砖清水墙,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筑构件,遗留历代众多的生活、生产用具。祠堂建筑除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则是二进四合院形式。民居布局多以三间两廊、三间一边廊为主,因与巷道的相对关系而有所变化。民居与书室结合、民居与祠堂结合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一大特点。

南社村重点建筑

古围墙

始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十月,围墙以夯土或红石做墙基,青砖砌筑樵楼,全长302.5丈,共有樵楼21座,各有名目,各有楹联。围墙建成后,先后抵御了顺治五年(1648)李万荣等率众七日的围攻和康熙十年(1671)刘进的围攻。现围墙残留数段,樵楼尚存一二。

谢氏大宗祠

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二进檩条之间用卷草花纹雕刻的叉手与托脚连结,首进屋脊陶塑和二、三进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艺精美。采用歇山屋顶,为东莞地区祠堂少见。现存始建时用的香炉和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肇建碑刻。

百岁翁祠

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硬山屋顶,始建于明朝,现存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百岁翁祠记》碑刻,记载为纪念百岁老人谢彦庆而将其居所改为祠。现存神台基座及碑座红石雕刻具有明代风格。

百岁坊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当时南社村的谢彦眷夫妻都同时超过一百岁,东莞县令李文奎上报朝庭,朝庭准于建祠,公祠命名为“百岁坊”,所以百岁坊的正面像牌坊一样建筑。现存建筑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首进为三间三楼牌坊,歇山屋顶,檐下施如意斗拱,影壁须弥座红石雕及二进梁架木雕工艺精巧。百岁坊坊祠结合,布局奇巧,1993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谢遇奇家庙

清同冶四年乙丑科中式第四十二名进士,后随左中堂到新疆平乱,立下战功后任职总兵,回广东后又任两广提督。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为纪念武进士、官至总兵的谢遇奇而建家庙,该建筑为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硬山屋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梁架金木雕、石雕、正脊的陶塑工艺精美,首进垂脊人物和动物灰塑形象栩栩如生,门前家庙二字是请当时全国有名的书法家陶渲先生所写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93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资政第

为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会试中式第九十九名武进士、礼部主事谢元俊书院,青砖麻石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走廊从天井中间通过,二进明间天弯罩木雕工艺精湛,木雕上的动物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品,门窗装饰具有西洋风格。(7)典型民居:南社民居大都为明字间和金字间布局,以光绪六年(1880)武进士谢汝鏐家宅为典型代表。建筑为三间两进院落布局,与祠堂相比,显得朴素实用,但仍有灰塑、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装饰。

塘尾明清古村重点建筑

塘尾古围墙、围门和炮楼

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围墙绕古村落成封间一周,周长860.8米,高5米,宽0.35米,红石墙基,青砖墙体,每隔4米有一附墙。在围墙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角开有四个围门,村民分别称之为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以东门规模最大,宽4.24米,长5.38米,高9.30米,为两层青砖镬耳山墙建筑,围门之上镶“秀把东南”匾额。围墙附有28个谯楼(当地乡民称楼斗、炮楼),以28个天文星宿命名,规棋有大有小,一般尺寸为长、宽各4.5米,高7米,围墙、围门和炮楼组成完整的防御设施,保障塘尾古村落的安全,近百年来先后成功抵御了1911年清军的抢劫和1944年石碣吉洲土匪李朝的侵犯。现围门完好,围墙基本完整,炮楼尚存19个。

古巷道

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直巷7条,东西走向的横巷4条。巷道由红石条石铺就而成,宽2米左右,巷道下面有完整的排水渠。至清末光绪年间,富绅李植忠改建部分红石巷为花岗岩麻石巷,横穿围面,从东门出围到牛过村,可达当时的南社火车站,由北门出围直达当时的木排村石龙渡口,总长度近10公里,现仅存围内300米。

古井

塘尾明清古村落有古井10眼,分布在各巷道旁公共使用或民居、家祠天井内私家使用。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则用整块红石挖空而成,一般直径0.87米,高0.40米。至清末采用花岗岩石。

李氏宗祠

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五开二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结构,硬山顶。宽17.8米,长43.7米,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明成化年间李质中举后,在宗祠追远堂挂“文魁”木匾,文革期间木匾被毁。民间二十一年(1932)宗祠辟为东莞第十六间小学,为石排第一间小学。

景通公祠

始建于清中期,为十世祖景通家祠,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宽9.5米,长17.1米,占地面积162.45平方米。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头、横梁石雕工艺精美。

梅公祠

建于道光年间,为十二世祖家祠。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宽8.8米,长14.3米,占地面积125.84平方米。梅公祠保留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为东莞地区罕见。公祠还摆放了塘尾民间信仰神康王的神像,因而又称康帅府。

守善堂

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典型代表。家祠与民居是光绪年间建造的一体建筑,有侧门相通。家祠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民居为三间一边廊建筑。家祠宽9.14米,长11.9米,民居宽5.8米、长11.23米。民居建筑规模和装饰工艺稍逊于家祠。家祠屏风、梁架装饰精英。

宝卿家塾

民国年间李冀南扩建祖居而成,宽8.85米,长9.5米,早期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建筑,学冀南与陈伯陶同中乡试后,改家祠为书院。现存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1919年题书的“宝卿家塾”红石门匾。

七房厅与墩睦堂

为家祠与家祠结合的典型代表。七房厅为李松石家祠(乡民习称家祠为“厅”),墩睦堂为李松石之子家祠,中间有房门和天井相通,建筑总宽度为9.6米,总长度为20.95米,其中七房厅长10.31米、中间天井长1.04米,墩睦堂长9.6米。七房厅建于同治、咸丰年间,墩睦堂建于光绪年间,皆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墩睦堂封檐板、梁架木雕工艺精美。

南社明清古村落艺术价值

由民居、祠堂、书院、店铺、家庙、古榕、楼阁、村墙、古井、巷道、牌楼等构成具有浓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农业聚落文化景观,难能可贵的是未破坏的明末清初的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筑构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谢氏大宗祠、百岁翁祠、百岁坊、谢遇奇家庙、资政第等是南社古建筑群中的精品。古民居布局以金字间和明字间为主,祠堂除谢氏大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家庙则是以二进四合院落形式,具有鲜明的岭南广府文化特色,是难得的珠江三角洲明清古村落的典型实例。

实用信息

门票价格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

交通指南

自驾路线

南社村:八一路→东部快速干线→X246→茶兴路→茶南路

塘尾村:莞龙路→东园大道→李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