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宁海古戏台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六批(清至民国)
所在地/隶属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

概况

宁海古戏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海古戏台起源于宋元,盛行于明清年间。

2006年5月25日 宁海古戏台三连贯藻井往往依附在精美的古戏台建筑中,使其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而二连贯藻井也分布在较为华美的古戏台建筑中。三连贯藻井戏台在浙江省其它地方尚未发现,仅宁海三处(另一处为西店镇樟树村孙氏宗祠)。二连贯藻井戏台在宁海尚有10处,而下浦魏氏宗祠与潘家岙潘氏宗祠具代表性。单藻井戏台全县约有数十处,而以县城内的城隍庙(即王锡桐起义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戏台为精美。以上的戏台它们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历史风貌,集中传递了古代艺术的信息,综合地展示了价值品味,可称是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极高规格三连贯藻井在宁海乡间的应用,似乎是当地村民向古建尊卑制度的一种挑战,符合宁海强悍不屈的民风。

2010年1月,宁海成立“中国古戏台之乡”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褚银良亲自担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建云和副县长尤玲娟任副组长,并正式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提出“中国古戏台之乡”的申请;4月26、27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赵铁信为组长的“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专家评审组一行7人实地考察了我县的古戏台建筑和文化,并听取了我县创建“古戏台文化之乡”的工作情况汇报。通过实地考察和听取汇报,专家们一致认为我县古戏台数量众多、特色鲜明、底蕴深厚、保存完好,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存,通过集体评审和讨论,一致同意建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我县“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称号;5月20日,第八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期间,2010中国(宁海)木作文化论坛举行。一时嘉宾云集,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木作文化论坛上,特别进行了“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授牌仪式。至此,宁海正式成为中国的“古戏台文化之乡”。

特色

宁海古戏台起源于宋元时期,但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当时,江南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民间戏曲艺术广为流传,宁海地处江南,依山近海,演剧活动十分盛行,并适时建造了大量古戏台。

宁海的古戏台以宗祠戏台、庙宇戏台为主,结构上包含了主台、后台、看楼及藻井等要素,其中部分戏台纵向排列三个或二个不同形式的藻井的建筑方式,为中国所罕见。戏台藻井不但在声学上对戏曲演唱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在装饰上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在建筑施工时,引入竞争机制,由两队工匠沿中轴线分头施工。当地称作“劈作做”,也是十分罕见的施工方法。

长期以来,政府重视,百姓参与,职能部门发挥作用,使古戏台得到完整的保护。至今仍保存了100多处古戏台建筑,列为全国文保的十个古戏台是其中的佼佼者。让人们感受其精巧的结构、华丽的装饰,感受其深厚的人文底蕴。

宁海古戏台不仅数量多,而且建筑风格独特,戏台包括主台、后台、看楼及藻井等要素,而令人叫绝的是,戏台纵向排列三个或两个不同形式的相连藻井,雕龙画凤,及尽奢华,为国内所罕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藻井,民间也叫鸡笼顶,是古戏台顶部的圆形穹顶。藻井随戏台的奢华程度而有所区别,一般评价一个戏台,只要看藻井便知一二了。像宁海这样三个或两个相连,雕工精细、艺术性极高的在国内还是很少的。藻井不仅在声学上对戏曲演唱具有拢音效果,增加音量,而且在建筑装饰上也具有承重和美化的功效。

形成

明清以来,宁海依靠山海优势,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村落多以同宗同族聚居,兴建祠堂庙宇盛行,几乎逢村必有祠堂。祠堂为祭祖之地,其建制由大门、廊庑、戏台、天井、大殿等构成,戏台是其中重要部分。村民每年祭祖时,少不了演戏这一环节。

地域因素也是宁海戏剧兴旺的一个原因,宁海原属台州府管辖,靠近具有戏剧传统的新昌、天台等地,来往嵊州也十分便利,外地剧团常来演出,影响日渐深厚,当地便涌现出许多戏班,再加上宁海人一向重视文化,喜欢戏剧,懂欣赏,善传播,产生过一大批文化名流和各类传说故事。戏剧兴,戏台自然旺。

现状

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海古戏台以崇兴庙古戏台、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下蒲魏氏宗祠古戏台、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戏台、双枝庙古戏台、城隍庙古戏台、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戏台等十个古戏台联保的方式名列其中。宁海古戏台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其时,江南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民间戏曲艺术广为流传。

长期以来,我县政府重视,人们走近这十个古戏台,感受其精巧的结构、华丽的装饰,感受其深厚的人文底蕴……

标签: 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