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 公交换乘
  • 公交路线
  • 公交站点

西来寺(甘肃省张掖市)

别名
西来寺
门票参考
免费
建议游玩时间
1小时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六批(明至清)
所在地/隶属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南街西来寺社区

景点介绍

西来寺座落在张掖城内西南隅,今西来寺巷。建于明朝,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为慈云精舍,是普觉静修国师阿扎木苏所创。国师念甘郡无番藏经,奏请当朝康熙皇帝准颁红字藏经108部。

康熙五十一年,慈云精舍改为寺院。建山门、中殿,还建楼五楹,以作藏经之所。殿宇巍峨,规模宏大,建筑绣角画拱,藻井丹楹。云楼掩映,雄伟壮丽,一年四季香客云集,盛极壮观。后因遭毁,西来寺曾一度颓废。

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十四子,抚远大将军允禵与平郡王纳尔素临幸西来寺,看到庙宇破旧,墙皮剥落,遂赐金令喇嘛刘劳藏继承师志,重修寺庙,并赐名“西来寺”。后有地方绅士和商民纷纷捐资扩建,至雍正十年三月。共修殿楼十楹,有大殿、配殿、天王殿、观音殿、藏经楼等。

现存藏经楼为单檐硬山顶,两加卷棚顶,面阔5间,进深五架梁八架椽。殿内上有表现“皆大欢喜”的袒胸露腹的弥勒佛像,跌坐蒲团,笑容可掬,生趣盎然;下有宝贝佛像和国师真容塑像。

南配殿有护国仁王佛像一堂,北配殿有护国天尊护法一堂,大殿有如来佛像,过殿山门是手执降魔杵的护法天尊韦驮、山门两侧塑威武雄壮,神态自若的四大天王,表情各异,雍容壮观。观音殿单檐歇山顶,面阔3间,殿顶部中心有藻井,围以绘有各种图案的天花板,系明代建筑,文物价值极高。

历史传承

拒《甘州府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明朝重建,名为“慈云精舍”。康熙三十年(1691年),郎法·阿扎木苏(西土人)住寺修行,后抵京谒见康熙皇帝,赐名“普觉静修国师”,颁赐敕书、银印及红字藏文经108并令其统管甘州南番汉僧。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将其精舍改为寺庙,建楼五楹,作藏经之用。康熙五十九年(1702年)署理抚还大将军平郡王纳尔素赐金赐额,令剌嘛刘劳藏重修,命名为“西来寺”。当年九月兴工,至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落成。该寺占地57亩,原有规模宏阔,建筑结构精巧,布局恰当,主次分明。后有地方绅士成龙、客民阎海等捐资,共修楼宇十楹。上有弥勒佛并藏经,下有宝贝佛像并存国师真容,南陪殿有护国仁王佛像一堂,北陪殿有护国尊天护法一堂。大殿有如来佛像,过殿山门有韦驮、天王像。神态各异,雍容大观。建筑形式及结构:观音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加宽前殿。殿内顶部中心在藻井,并围以绘有各种图案的天花板。藏经楼为单檐硬山顶,两边加卷棚顶,面阔五间,进深五架梁入架橡。陪殿面阔三间(11.4米),进深6.2米。寺内金炉香火,日夜不熄,朝佛礼拜者,络绎不绝。

寺内原有木刻像五尊,塑像32尊,塑像中有32臂佛像一尊,现均已不存。壁画墙二十一面,内有元代三面、明代十面、清代八面,由于年代久远,已有损失。陨石一块,已佚。

解放后,中央文物考察团就中藻井、壁画、供台、塑像、木刻(宗喀巴等像及金刚座不是木刻)断定:“西偏小殿为唐代建筑物,其结构与敦煌元洞相近。殿内有壁画21页(唐朝3页,明朝10页,清朝8页),大多剥落不堪,经堂正顶天花板中如藻井与明时北京的智花寺同类,殿内也有明塑,两廊壁画(画佛教故事)是清代画中上品。金刚殿、观音殿较迟,然亦不出北宋。”华东某学院教授石扬义赞同此说。1953年天水冯国瑞教授过甘,指山门前的鼓儿石为唐代物(此石花纹作为飞马形),建议政府移文化馆保管。又寺中旧有殒石一块(旧称落星石)。斗大、椭圆形。寺院中原有木刻像5尊,塑像32尊,在塑像中有32臂的佛像一尊。佛教有显密二宗,张掖各寺院多属显宗,唯西来寺为密宗。

从1985年起,续禅法师率领四众弟子翻新藏经楼上十楹,南北配殿六间,塑佛像三尊,辟花坛一座。从1990年起,新修仿古式大山门三间,大雄宝殿一座,南侧空地新修西方三圣殿三间,并塑西方三圣像,从苏州请来香樟木雕华严三圣像五尊。1993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题“西来寺”及“大雄宝殿”二匾,悬挂于山门和殿门。1995年,从缅甸请来白玉雕释迦牟尼卧佛一尊。1997年塑大殿十八罗汉,玉佛身后塑十大弟子。现为张掖市佛教协会驻地,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高僧

西来寺现任方仗续禅法师,84岁,甘肃省张掖市人,1931年出家,师从广义法师,兼任甘肃省协会常务理事,张掖市政协委员。现任监院本法师,33岁,甘肃省张夜市人,1986年4月出家,师从续禅法师,毕业于九华山佛学院,兼任张掖市佛教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