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富顺文庙

别名
文庙,富顺文庙·西湖景区
旅游景区级别
2018年(4A)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五批(北宋至清)
所在地/隶属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

简介

富顺文庙坐北朝南,背靠神龟山,面向沱江,不仅符合古代风水学的原则,还具有皇宫气派。跟全国绝大多数文庙建在平地上不同,富顺文庙从敬一亭到数仞宫墙,依次沿山坡修下去,面阔46米,纵深160余米,占地10余亩。

富顺文庙中保存年代早的建筑物要数敬一亭中那座孔子阴刻像石碑。据《富顺县志》记载,该像系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翻刻而成。

富顺文庙的格局跟全国绝大多数文庙一样,仿山东曲阜孔庙的样板而建,即通过“数仞宫墙”左右的“礼门”、“义路”或两旁的“圣域”、“贤关”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泮池”,跨过横卧泮池上的“状元桥”,是一座石坊建筑“棂星门”,经过棂星门进入建筑群的第一个院落,正面是“大成门”;从大成门再往里走,便是建筑群的第二个院落,正面是整个建筑群的主殿“大成殿”,大成殿前有一个举办祭孔活动的月台;绕过大成殿,进入第三个院落,正面是“崇圣祠”,再往里走就是后一座建筑“敬一亭”了。

整个建筑群都凝聚着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如泮池、状元桥以及棂星门。泮池就是学校的意思,意味着进入孔子之门也就进入了读书求官之门,如果有幸蟾宫折桂,就可以从状元桥上通过。棂星为天上文星,意思是孔子是天上文星下凡,经过棂星门方才算正式进入了孔子门下。富顺文庙的状元桥为九龙镂空石拱桥,这跟许多文庙的状元桥为平板桥相比,更具特色;棂星门由12根冲天石柱联排构成,高的石柱达12.8米,超过曲阜孔庙棂星门10.34米的高度。大成殿门前的九龙丹陛,为三层镂空九龙石雕,可为富顺文庙石刻代表。

历史

富顺文庙自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建县至北宋初年(567-960)的近400年间,由于地处边陲,僚汉杂居,盐业虽盛而文风未开。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朝廷选派太常博士名学者周延俊来富顺任知监,努力兴教化,办学校,培育士子。在他任职的第六年,即庆历二年(1042),富顺县终于出了第一个进士-李冕,全县士民无不欢欣庆幸。在周延俊的倡导下,人们集资于庆历四年(1044),在县城中心的南门,建成一座文庙,主供孔子,时称"文宣网庙"。并在庙内立石质"雁塔碑",以刻全县历次中试者的名字。此后,历任富顺知监,均热心教育事业,亲任儒学教授,常在从政之余,来庙内为生员讲课,于是文风大开。宋代在雁塔刻名的进士即有67人之多。

元代文庙改称"先圣庙"。至大四年(1311),富顺知州任显忠,建立戟门,安置礼器,补修大成殿,为两庑里栅栏。英宗时期,县佐王纳速建御书碑亭。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江山,诏天下立学育士,改先圣庙为"先师庙"。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知县钟铉重整庙坛,兴建学校,砌石泮池。以后又经8次修补和小增建。明成祖永乐年间始称"文庙"。此后,文风日盛,教育事业发达,入学中举者逐年增多。有明一代,赴京会试,中进士者达139人,占四川省进士总数的十三分之一,因而获得"才子甲西蜀",富顺才子内江官"的美誉。

明末清初,蜀中大乱25年,文庙失修,残破不堪。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平定三藩后的第一任富顺知县钱绍隆,重新整修文庙,修大成殿明伦堂,恢复祭祀和学校。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熊葵向集资修建文庙外墙,重建两庑,并砌日月坛。至道光中期,文庙虽经多次修葺,终属小修小补,其破败之状与以出才子名闻全川的富顺县颇不相称。清代立朝到道光中期,富顺仅出了11名进士,民间认为文章风水移动是因对孔圣不敬之故。

道光十六年(1836),富顺知县邓仁坤决定重建文庙,并与当时富顺县第一大财主、贡生肖永升商议。肖永升当即表示:为了保住富顺“文章风水”,愿尽儒生之责,独肩重建文庙之任。于是雇工请匠,立即拆除文庙,特派专人前往山东曲阜县,通过任泽区令的富顺进士张震,取回建筑文庙的规制图纸。又从雷波、马边运回巨木,从江西景德镇定制琉璃瓦,共费资三万六千,历时四年,于道光二十年(1840)建成。自崇圣祠、大成殿、月台、两庑、戟门、更衣祭器所、下至棂星门、名宦乡贤祠、礼门、义路、泮池、桥栏、宫墙、外贤关、圣域门皆高广坚致,逾旧数倍。共占地10余亩,建筑占地3000多平方米。庙正面为一带红墙,上塑“数仞宫墙”4个大字。左右有2门,曰“圣域”、“贤关”,非祭祀不开。进门为泮池,池上架桥三座;中为九龙桥,不通行,左右便桥,为祭祀过道。池左右有2门,曰“礼门”、“义路”,为平日出入之门,分别立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碑。池后为石坊“棂星门”,有3孔通入,坊宽22.4米,高12.65米。再拾级为“明伦堂”-即戟门,左右为“更衣祭器所”,戟门后有广场,场后有“日月坛”,中为九龙镂空浮雕,左右有石梯登台。台后为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殿高35米,为明清时期典型斗拱结构,画栋飞檐,精巧华美,脊龙昂首,跃然欲飞,琉璃金碧,映日生辉,壮丽凝重,古色古香。殿后有一院落为“泮宫”(“泮宫丹桂是富顺八景之一)。再往后,是”崇圣殿“,左右有”龙池“、”风穴“,清泉常满,大旱不涸。壁间在乾隆时镌有石刻”龙池“、”凤穴“,笔力遒劲,近代罕见。崇圣殿隆起的坎上建筑是孔子之”寝宫“。寝宫较小,只有三楹中供木刻”空子神位“(宋代以前为石刻),情地金书孔子像,系唐吴道子所画,从曲阜拓回。左右廊庑,先后曾作生员学舍、县教谕署及名宦乡贤祠。

光绪二十二年(1896),县人张世芳将先世所捐学田2处,改捐作维修文庙之业田。光绪33年(1907),诏生孔子大祀。于是改崇圣寺及宫墙为黄瓦(原只有大成殿、大成门准用黄瓦。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本飞机炸毁大成殿一角及西廊庑,后虽经修复,但技艺低下,终不复原。解放后,曾于1958年前后,对文庙粉饰一。1980年7月,富顺文庙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后,省府又拨专款,予以修葺、粉饰,现在基本保持原貌,并增添服务设施,长年开放,供人民游览凭吊,2001年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色

富顺文庙有“五绝”。一是棂星门由3组石坊组成,中间一组石柱高达12.65米,为各地文庙所罕见。二是大成殿面积532平方米,共用大圆柱50根,殿高30米,整个梁枋、檐板都是精雕的龙凤麟狮、虫鱼花鸟。三是孔子石刻像奇。此像不着冕旒,线条简洁明朗,衣着飘逸自然、形象逼真,是稀世珍品。四是龙的世界。文庙内有大大小小各具形态的雕龙300多条,有浮腾在20余米高空的巨龙,有蜿蜒于泮池“状元桥”上的九龙,大成殿屋脊上有飞龙。五是崇圣祠上裸体男陶人之“谜”。在1986年翻修富顺文庙崇圣祠屋面时,发现正脊梁三重琉璃亭塔式宝鼎中有一尊古铜色裸体男陶像,其身高25厘米,肩宽10厘米,右手向上举过头顶,左手自然垂下,五官清晰,下身男性特征明显,制作细腻,造型生动,给在封建意识浓厚的北宋时代兴建的富顺文庙披上了神秘色彩。这个被列为“巴蜀之谜”的发现,引起学术界和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和震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电视台和各省市电视台、各大晚报以及海外媒体、互联网等纷纷加以报道。不少专家学者对此十分感兴趣,有的人迷惑不解,有的进行探索研究,纷纷发表文章,欲解这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