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府学文庙

门票参考
免费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09:00~16:00
所在地/隶属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明湖路248号

基本介绍

济南府学文庙坐落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明湖路248号,济南府学文庙南接芙蓉街,北临大明湖。济南府学文庙创建于宋熙宁(1068-1077年)年间,元末倾塌,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到了清代,也多次对文庙进行修整,但基本保持了明朝文庙的规模和建筑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庙被小学、工厂等占用,许多建筑被毁。1992年成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开始进行大修,残存的古建筑被修复,被拆除的部分也得到复建。修复后的文庙,将恢复祭孔的功能,并成为济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部分。

自2010年试开放以来,文庙先后成功举办了“新年祈福会”、“和谐中华-海峡两岸中华经典文化诵读”、“文庙讲堂”、“朝鲜著名油画家精品展”和“成人礼”、“开笔礼”等公益文化活动。济南府学文庙已逐渐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和社会广泛认可的儒家文化传播中心。

主要建筑有大成门、棂星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和尊经阁等。文庙的格局从南到北,依次为南门、中规中矩亭、棂星门、大小泮池、屏门、戟门(俗称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廊庑、明伦堂、尊经阁等主要建筑。南门内侧的两个分列东西的“中规中矩亭”,造型一方―圆,寓意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告诫儒家学子做学问要有―种严谨的态度。但整个济南府学文庙却不像其他地方的文庙那样,呈正南正北的朝向,而是呈曲线状,这在文庙中比较少见,可能和当时初建文庙时的地理环境有关。

济南文庙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泮池,不但有大泮池,还有小泮池,这在文庙中也比较少见。另外,其他地方文庙里的泮池大多数只是个象征,有的最多只能放进去些死水。而这里的泮池不但有水,还是能流动的泉水,这在全国即便不是独一无二,也是极为罕见的。这充分说明历史上济南就水系发达,体现了其作为泉城的特色。

泮池的泉水是由南面的芙蓉街流过来的,经明渠暗道流入大小泮池,然后经玉带河流到曲水亭,再汇入大明湖。这次,他们配合维修工程,挖掘并恢复了以前的水道。这样,游人来文庙观览,不但可以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也能体会到济南泉水文化的特点。

景点景观

大成殿

大成殿为九开间,是全省较大的单檐庑殿顶建筑。大殿面阔九间,东西阔34.5米;进深四间,南北深13.9米;通高13.86米,面积约480平方米。单檐庑殿顶上,覆盖黄琉璃筒瓦,木架为抬梁式结构,柱有收分、侧角和升起,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点。檐下设斗栱,明间平身科两攒,其他间各一攒。斗栱和垫板绘有彩画。殿内采用减柱做法,顶部设天花,标高不同,其中明间和次间的天花较低,梢间和尽间的则较高。殿周东、西、北三面围以檐墙,南面前檐居中各间均为六抹头菱花隔扇门,唯两端尽间为菱花窗。大殿正中供奉孔子及四配像,顶部悬挂清帝题写匾额数块,皆毁于文革。2005年,一块清世宗御笔“生民未有”残匾被偶然发现。2009年9月,一尊高2.72米的新塑孔子像正式完成,之后还将重新安放四配和十二哲像,并在大成殿南侧的东西廊庑内安放孔子弟子塑像。

大成殿原坐落在宽阔的月台上,随着岁月变迁,建筑已破损不堪,脊兽在文革中被砸毁,殿基也早与地面齐平,不复从前气势。重修时,工程人员采用了“落架抬升”的方式,即将大殿全部拆除并仔细标记构件,抬高地基,然后在原地尽量使用原物重建。重建后的大成殿,整体抬升了1.5米。

影壁

影壁位于文庙之外,向北与大成门对景,长9.85米,高约5米,厚0.95米,砖砌,呈“一”字形,琉璃瓦顶。其北面正中有圆形砖雕装饰图案,为清代遗物。数十年来因作为围墙使用而免遭拆除。

大成门

大成门面阔五间,左右阔10.8米,进深一间,前后深6.33米。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其外檐斗栱,明间平身科二欑,次间一欑,并有四十五度斜出栱;侧面则无平身科,均为五彩重昂斗栱。并施彩画。各间均为砖石砌卷门,门内方砖铺墁地面。

棂星门

棂星门为四柱三间冲天式雕花石坊,柱间设红色栅栏门。柱前后以石鼓夹抱,并分别用石戗柱倾斜支撑。原棂星门已毁,基址无存。文物部门根据历史资料重建。

中矩亭、中规亭

中矩亭、中规亭分列棂星门内东、西两侧,中矩亭为方形,中规亭为圆形,黄琉璃瓦攒尖顶。语出《礼记·玉藻》之“周旋中规,折旋中矩”和《周礼·考工记》之“方者中矩,圆者中规”。

泮池和泮桥

泮池在棂星门北数米,池近半圆形,弧面朝南,北岸弦长37.4米。池周环绕白石望板、望柱。泮桥从池正中部跨越南北,为青石拱桥,长19米,宽2.88米,共五孔,正中桥孔最大,两边孔径对称递减。重修过程中,施工人员还在屏门以北发现了明代泮池遗迹,并将之恢复,使府学文庙内出现罕见的“双泮池”景观。

钟英坊、毓秀坊

钟英坊和毓秀坊分别位于泮池以北,文庙东西院墙内侧,钟英坊在东,毓秀坊在西,彼此遥相对应。二坊形制相同,均为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式木质牌坊,覆黄琉璃瓦。2007年底,在维修过程中,二坊的遗址被发现,局部延伸至原小学围墙范围之外,印证了古时文庙的规模。

屏门

屏门作为文庙第三道门,是一座五间六柱牌坊。坊顶五楼,由明间向两侧呈三阶式错落,重昂单檐庑殿顶,覆黄琉璃瓦,饰吻兽,檐下以云头斗栱承托,额枋彩绘“旭日云鹤”、“金龙戏珠”等图案。坊柱前后各用斜柱支撑,柱础由石鼓夹抱。1952年,牌坊的地上部分被迁建至大明湖公园南门。2007年在原址重建。

更衣所、牺牲所

屏门东、西两侧分别是更衣所和牺牲所。每年祭孔前,主祭官须在更衣所沐浴、更衣,斋宿三日。更衣所建筑为原物,2006年,进行落架维修。牺牲所则用于祭孔大典上祭祀用品的准备,原建筑已被拆除,2006年根据史料记载在原址复建。

戟门

戟门为进入大成殿前院落的正门,面阔五间,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筒瓦。戟门两侧原与廊庑相连,与大成殿组成一封闭院落。重修时,两侧原本较为低矮的廊庑被加高,且与戟门分离,以备防火之需。

东西廊庑

东西廊庑是大成殿前左右的长排庑房,彼此相对,与大成门和大成殿围成封闭院落,廊庑内供奉孔子弟子。原廊庑建筑已于1950年代因年久失修而坍塌。2006年大修过程中,工程人员发现了其青砖铺就的基址,并据此重建。

明伦堂

明伦堂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栱,施彩画,是文庙内专司教育之职的场所,体现了文庙的“庙学合一”。1950年代被小学拆除以修建教学楼。现已依照史料在大成殿北的原址上复建,并将作为一处国学讲堂。为此,内部采取减柱设计,以增加课堂空间。

尊经阁

尊经阁是文庙存储经典之地。府学文庙尊经阁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曾藏有多通石碑,现已不存。1950年代,原尊经阁仅剩遗址。由于缺乏详细建筑规格资料,府学文庙维修工程指挥部于2008年起根据明代建筑的形制在原址稍偏南处进行了重建。建成之后的尊经阁是文庙内较高的建筑,并成为文庙以北的大明湖路上重要的景观。

石碑

如今矗立在文庙西墙的“太和元气”石碑,长约3米,高约1.5米,与曲阜孔庙内同名石碑均为明嘉靖二十四年巡抚副都御史曾铣书,应是从同一件作品上拓下镌刻的。从落款时间来看,前者比后者早一个月问世,显示在当时,各地祭孔场所之间的密切关系。

2003年,当时还在济南市博物馆考古部工作的李铭,在文庙大成殿北墙处发掘出两截刻有孔子像的石碑,石碑是清代人临摹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画孔子像刻制的。石碑出土后,被运到济南市博物馆存放,并在李铭的主持下进行修复。如今,观众可以从市博物馆内看到它的风采。

府学文庙历史上还有一块艺术价值非常高的“龙门碑”。后来被存放在闵子骞墓园内,又被请回府学文庙。这块碑颇为奇特,上面的字打眼一看像“龙”又像“门”,两字上下部连为一体。根据落款,“龙门”的作者为一位“沂水人”,寓意鲤鱼跳龙门。

值得一提的是,在考古发掘中,府学文庙还出土一块济南迄今为止体积较大的古代“龙头碑首”,高逾两米。据此推断,碑身将十分硕大。这座石碑的碑身、碑座在哪,已经无从得知,或已遭人砸碎毁弃,或就藏在文庙地下的某个地方。倒是这块碑首的年代,引起专家的好奇。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李铭所长认为可能为元代遗物,他介绍,古代石碑是经过封建王朝统治机构批准之后才建的,建造规格有着严格的礼制限定,如此巨大碑首的出现,说明当时统治者对于府学文庙祭孔活动的重视。

历史沿革

济南府学文庙创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位于大明湖畔。历史上曾数次被毁又数次重修。金代时,府学文庙曾因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元末倾圮。

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成化十九年(1483年)拓建,后又经数代重修,到明朝末年,建筑布局已臻于完善。清代对文庙的修葺不断,但基本保持了明朝文庙的规模和建筑布局,使得府学文庙占地面积往北可到明湖路,往西至贡院墙根街,往南至南门,往东至曲水亭街。

济南府学文庙是历代济南文化、教育的中心,但是到了民国时期废除科举后,府学文庙便逐渐败落。由于连年战争,解放前济南府学文庙已经遭到破坏。解放后,大成殿曾被辟为礼堂,后来府学文庙成为大明湖路小学校舍。

自2005年9月10日正式开工,历经5年精心维修的济南府学文庙已于2010年09月28日全面竣工。据史料记载,济南府学文庙原为一组庞大的建筑群,总长247米,宽64~66米。整个建筑群在一条中轴线上对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