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封门村

别名
风门村
所在地/隶属
河南焦作沁阳市太行山南麓

基本介绍

封门村阴森而立,上百间明清年代建筑风格的房屋坐落于深山老林之中,村内有一高宅大院,客厅内有把清代的太师椅,更为神秘的是,凡是坐过的人都会发生诡异事件。

当地天蓝如洗,山峦叠嶂,逍遥河水库碧波荡漾,建于神秘古怪的封门村山下,顺山谷由下而上,一路山石叠嶂,两侧红叶随处可见,泉水不断。相传此地历史悠久,古战场、古羊肠阪道,焦赞、孟良两员猛将曾经屯兵于此,封门村以不断传出灵异事件而著名。

建筑结构

风门村四面环山,依山而建,村中房屋建设错落有致,村庄前面是一条河流,村庄居河流右岸建立。封门村全村除部分倒塌除外,全村有39栋建筑,约有200多间房屋。历尽艰辛远远目睹到风门村面貌的第一印象是一种震撼。虽然已经是深冬,但仍能感觉到其秀美。尤其是村头成长着一棵五百年以上年轮的树木,树木根部一部分深入地面,一部分裸露在外面,能够清晰的看到根部包裹着石头,就象一个将军独自孤寂的守望着村庄一般。

村中房屋除其中一栋外(因房屋一层中间放置一把太师椅,所以其中发生怪异现象的多为此处)几乎全部是东西走向,绝大多数房屋都是三层楼,都是木石结构,楼顶全部是灰色小瓦。房屋建造几乎密集到两平方米一栋,都集中到方圆一公里的地方。而且,几乎都是巧妙的依靠地形与人工打造的地基而营建;似乎,宁可付出几倍辛苦建立地基,也都不想脱离集体而寻找附近平坦的地方建造房屋。

村庄里有一个可容一成年人双膝着地爬行的排水道,蜿蜒百米布局在房屋下面。从其不难看出,村中房屋似乎是有规划的建设而成。在村庄中部唯有一座四层楼的建筑,其房屋三面都建有楼房,而且,也都很艺术的用楼桥式建筑连接在一起,形成房房相通的构造。

建筑特色

风水邪乎: 逆风水学而建

在中国传统风水学中,房屋一般南北朝向,特别是在北方及中原地带,但封门村的房屋却要么东西朝向、要么斜向朝向,毫不顾忌风水格局,门窗相对,更不忌讳穿堂煞。全村只有一间是南北朝向的房屋(此房屋一层中间放置一把太师椅,为该村第一邪物,坐过太师椅的人都死于意外)。而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孤魂野鬼虽然游荡,也是在一固定区域游荡,比如说鬼宅、鬼穴、荒坟、鬼树林等,一方面,是因为鬼无法轻易走出阴气重的地方,另一方面,鬼是容易迷路的,封门村村中道路有如迷宫,让游魂无法走出村。

封门村有碑文:“覃怀之北,有一峻山,名曰芸薹,山清水秀。到此居庄,地名风门屯。”清代蒋大鸿著录《阳宅天元五歌》经云:“更有风门通八气,墙空屋阙皆难避,若遇祥风福顿增,若遇杀风殃立生。”基本上确定,“风门村”是遇祥增福、遇凶变恶之地。早有风水学学者认为,风门村虽然背山面水,但村中人自败风水格局,导致村子阴气太盛。

葬俗邪乎:人鬼同居 人死不出村

封门村虽地处中原,却自有一套与汉族传统风俗全然不同的“葬俗”——封门村的尸体都是带着面具下葬的,这种现象在埃及法老墓常见,但在中国却不多见。中国人死后都讲求耳清目明,不遮挡异物,为什么封门村要将尸体戴着面具下葬呢?中国人将鬼、灵魂称为脏东西、邪物,遇到棺材、纸钱、寿衣都要远远避之,甚至吐几口唾沫,生怕沾了晦气。人的居住社区和坟墓,往往是有分界隔离的,比如一条河,或者将墓地设在没人居住的山岗、树林,没有人会将坟墓设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或者村子里(已知的安徽和辽宁的村子里以前都会直接把家里老人埋在院子旁屋子后自家田间之类的地方,早晨洗漱的时候一些性格搞怪的人也会给面前的祖宗们打个招呼,后来墓葬改革的时候才流行把一大家子的都埋在一起,但一般也是在自家人屋子附近。这什么分界隔离是谁编出来的?)。封门村就不同,讲究“人鬼混居,人死不出村”,人死后不能埋在村外,在死者家附近找一块空地埋葬。封门村所在的山谷名为幽灵谷并非没有缘由,就是因“沟沟有遗骨、弯弯有阴魂”而得名。因为人鬼同村而居,为了镇住阴魂,于是就有了为死尸戴面具的方法。 

崇拜邪乎:不拜神反拜鬼 供奉官偶

人对神灵是有敬畏之情的,敬畏之情往往使他们既拜神、也拜鬼,在封门村却供奉着这样一处庙宇,供奉的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两个诡异的偶,一对身着明代官服的男女雕像。有学者推断这对偶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为比较显赫的祖先,但祖先多是以牌位的形式供奉在某一大家宗族的祠堂里,而并非庙宇里供全村人膜拜。于是有了另外一种可能,这一对像,不是人像,而是鬼像,也就是说封门村拜的可能是鬼。相比于祖先显灵,鬼怪显灵往往要靠谱得多。而封门村独有的亲鬼习俗,也让第二种可能更为可信。

历史沿革

考察队查阅《沁阳史志》记载,沁阳市位于太行山南麓,东邻博爱,西接济源,南毗温、 孟二县,北界山西。夏为覃怀首邑,属冀州;商代属京畿;纣时封鄂侯于邘,其地为邘国。秦汉称河内郡,明清设怀庆府,根据以上记载,早在夏代,沁阳就是豫北一个经济、商贸中心。

在对“风门村”考察期间,让考察队比较意外和惊喜的是,“风门村”的三座庙宇中的一座竟然敬奉的是一对身着官装的男女石雕像,雕像男左女右,显现威严端庄的坐立形态。其左边为一怒目圆睁的武将,右边中间端立的是一位文官,文官左为一夜叉,右为一侍女。从其着装上推测,应属于宋、明年代服饰。

考察队随后又翻阅查证宋、明两代服饰特点。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另外理学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风格。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露裙二、三寸。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高贵。

明代士人服饰 明代圆领大袖衫为儒士所穿的服饰,与其他官吏一样,都有详细的制度。如“生员 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这是从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一套士人服饰。在当时被称为“直裰”,或称“直身”,《儒林外史》里的士人,就多穿这种服装。

明代官吏朝服与公服 戴乌纱幞头、穿织金蟒袍的官吏。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因“风门村”雕像历史久远,加之保护的不太完善,侵蚀的较为严重,无法判断人物的身份。同时只能隐约看出正座男士胸前应有文案,并从其服装和官帽上判断其身份应该为一官员。但是,为什么“风门村”居民不敬奉神仙却敬奉一对官员夫妻?据专家介绍,类似这样的事情,应该是宗庙祭祀才有的形式。而且“风门村”曾经是一位官员隐居的地方。虽已经无法继续去考证这些事实,但从种种迹象表明,“风门村”的确有一段曾经不平凡的故事,从下面将要介绍的内容来看,建立这个村庄的应该是一位有一定管理能力和文化修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