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泰山石刻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五批(北齐至清)
所在地/隶属
山东省泰安市

基本介绍

泰山石刻山东省泰安市境内。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是泰山早的刻石。  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

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 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据清道光八年(1828年)《 泰安县志》载,宋政和四年(1114年)刻石在岱顶玉女池上,可认读的有146字,漫灭剥蚀了76字。明嘉 靖年间,北京许某将此石移置碧霞元君宫东庑,当时仅存二世诏书4行29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刻石遂失。

发展历史

嘉庆二十年(1815年),泰安旧尹蒋因培带领同邑柴兰皋在山顶玉女池中搜得残石2块,尚存10个字,遂将残碑嵌于岱顶东岳庙壁上。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东岳庙墙坍塌,泰安知县徐宗干“亟索残石于瓦砾中”,嘱道人刘传业将残石移到山下,嵌置在岱庙碑墙内,并写跋记其经过。光绪十六年(1890年),石被盗,县令毛大索十日,得石于城北门桥下,后重置于岱庙院内。宣统二年(1910年)知县俞庆澜为防刻石遭风雨剥蚀,在岱庙环咏亭造石屋一所,将秦泰山刻石及徐宗干的跋和自己写的序共3石嵌于石屋内,周围加铁栅栏保护。1928年迁于岱庙东御座内,修筑一座门式碑龛,将以上3石垒砌其中。建国后,于碑龛正面镶装玻璃保护。

秦泰山刻石历代多有摹刻拓本,现存清聂剑光摹刻的明拓本29字和徐宗干摹刻的旧拓本29字两块刻石,均陈列于岱庙碑廊。1987年泰安市博物馆复制秦刻石全文立于岱庙后寝宫。

艺术价值

秦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岱史》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 书法世莫能及。”鲁迅认为秦泰山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此刻为一级文物藏品。

《泰山刻石》以29字拓本,10字拓本较为常见,传世拓本当以明人无锡安国所藏宋拓本,计存165字,此藏本于昭和十五年(1940)七月一日,由中村不折氏(1866-1943)购自晚翠轩。另一本存53字,亦流至日本,上海艺苑真赏社,日本《书苑》,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等均有影印,秦刻石中,仅此与《琅琊台刻石》为真,余皆后人摹刻。

中国古代石刻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的一枝奇葩,如果用“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来形容,也毫不过分,而泰山的石刻又是其突出的代表。古代帝王祭祀泰山屡见于文献记载。当年秦始皇及秦二世的刻石至今所存仅有真假难辨的十个字了。汉朝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不仅历代帝王将相屡屡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文人骚客纷至沓来,而且泰山更成了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圣山、神山,成了人们膜拜的对象,于是在泰山及其周围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碑刻、题名。

为系统整理这份历史文化遗产,中华书局于2007年出版了由山东泰安袁明英主编的、由季羡林、任继愈、欧阳中石先生为编委主任的《泰山石刻》(十卷本)一书。该书共辑录泰山及其周围自远古至现代的各类石刻、石碑六千余种,其中二百余种不见于历代相关著作的著录,具有搜罗宏富、标识准确,照片、拓片及录文俱全等特点,对研究泰山乃至中国古代历史、文学、书法、旅游、宗教、美学、哲学以及民俗学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石刻种类

泰山石刻的种类繁多,从细目上分不下30余种。但从形制上分,大致可分为石碣、石阙、碑刻、摩崖碑刻、墓志、经幢、造像记及石造像、画像石和题名题诗题记等9种。

石碣

是指上小下大,上圆底平,周身为圆或方圆,文字环刻于四周的一种石刻。石碣的形状,是古人依据山的形状而刻意模饰形成的。石碣的形制见于先秦,唐初发现的所谓《石鼓》,系当时许多学者讹以为“鼓”,实为石碣。

石碣的形制主要存在于秦代,汉以后则极少见,至东汉石碣已被碑刻所代替,故后人往往把碑与碣混而为一,简称“碑碣”。

石阙

是指古代宫殿、祠堂或坟墓前所建的高柱形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两台之间留有空缺以为通道,故名“阙”。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盖为台于门外,人君作楼观于上,上圆下方。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以其悬法,谓之象魏。”可见阙、观、象魏,三者异名而同物,皆为大门的标识物,后因以阙为宫门的代称。秦汉以后的阙,皆以石雕成,中为阙柱,其下有座,阙柱之上有顶盖石,顶盖石之上有顶柱石。顶盖石多为覆斗形,类似四阿顶式屋顶,华丽者多刻有纹饰。

石阙的形制出现比较早,春秋初即有阙。就全国来说,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期间的石阙,今尚存不少,但至今未见到隋唐以后的石阙。

碑刻

指刻有文字的方形或长方形的竖石。许慎《说文》云:“碑,竖石也。” 此解不甚明确。《后汉书·窦宪传》李贤注云:“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此说甚明。

碑的起源,始于周代。初始的碑,主要用作拴牲畜、测日影计时或墓葬下棺时置辘轳用,与后世的刻辞碑有明显差别。

专为刻辞而设碑始于东汉。刻辞碑的中间部分称碑身,这是刻辞碑的主体,主要用于镌刻铭文。碑身的正面称“碑阳”,背面称“碑阴”,两个侧面称“碑侧”。碑文一般刻于碑阳,立碑人与赞助者衔名及施资钱数刻于碑阴。有的碑文太长,碑阳刻不完的亦可刻于碑阴或碑侧,也有的只刻碑阳,碑侧、碑阴不刻任何文字。碑的顶部称“碑额”、或“碑首”,主要用以题刻标题。标题一般都是篆书,称“篆额”;亦有隶书或楷书者,称“题额”。碑首的形状不一,常见的有圭首、圆首或方首,华丽者为螭首。碑的底部称碑座,或称碑趺,主要用以稳固碑身。质朴的多为方座或梯台形座,华丽的多刻有纹饰或为龟趺。

古代刻辞碑的形制受官阶和社会地位的制约。柳宗元叙唐代葬令时云:“凡五品以上为碑,龟趺螭首;降五品为碣,方趺圆首。”泰山现存的碑刻,凡皇帝或省布政使以上官员所立,大都龟趺螭首,且形制高大华丽。

摩崖碑刻

所谓摩崖,是指利用天然壁刻文记事的石刻。

摩崖石刻是我国出现早的一种石刻形式,远在商周以前已有之。秦始皇所刻的7处刻石中,碣石一刻很可能是摩崖石刻。泰山现存的石刻中,摩崖石刻占57%以上,重要的如唐《纪泰山铭》摩崖石刻、经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宋摩崖》和元《天门铭》摩崖石刻等,其他刻于自然石上的题名、题记、题诗,几乎遍布泰山上下。

摩崖石刻有它自身的显著特点。从制作方面看,既能就地取材,费省功倍,简便易行,免却伐山采石之劳,又富有天然之美,增名山大川之壮丽。从内容方面看,内涵丰富,无所不包,或颂德,或记事,或题名题记,或题诗,皆可刻于摩崖之上。故泰山的摩崖石刻至今不衰,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居五岳之首。

为整理方便计,凡刻有长篇铭文的摩崖石刻,一律称“摩崖碑”;凡刻辞较短的题名、题记、题诗,一律称“题名”、“题记”、“题诗”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