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陀罗尼经幢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七批(五代)
所在地/隶属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

历史价值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创建。

陀罗尼经幢用青石雕刻对接而成,由座、身、刹三部分组成,八楼七级,通高6米,壮若石塔;基部刻有舞狮,柱顶八角盘上刻有伎乐人;第四节龙柱上刻有楼台和侍女等。 陀罗尼经幢刀法娴熟,刻工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基座上刻有舞狮。幢身最下一节刻《陀罗尼经》,楷书。幢顶八角盘上刻伎乐人、飞天和人面兽身的舞蹈形象。第四节幢身上刻楼台亭阁和仕女,再上两节雕有一佛、二弟子,最上为葫芦形刹。所有雕刻,形象生动,刀法娴熟,工艺精湛,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后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短命的封建王朝,其石刻艺术存世极少,故此幢十分珍贵。

文物现状

该幢原立于室外,后来卫辉宾馆在其原处建造大厅,使其置于大厅之内,方才避免了日晒风吹带来的损伤。

历史沿革

宁境寺原名为宁静院,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开始建造。宋代时宁境院曾得以保留。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七月,明朝大将徐达、副将军常遇春,征伐河北之军,攻占卫辉后,宁静院一度毁于战火之中。明王朝建立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宁静院在旧墟上被重新修起,并将院改为寺,同时置僧纲司,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当时卫辉府又分别翻修和重建了宁境寺,宁境寺在原有规律的基础上再次得到了扩大。清军入关后,清王朝为了麻木和禁锢人们的反清思想,除加以保护寺院外,并且仍置僧纲司。清朝灭亡后,宁境寺又再度毁于战火和人为毁坏之中。现其它建筑已不复存在,独石刻陀罗尼经幢完整遗留了下来。

现状与价值

陀罗尼经幢,现存整座建筑高6.50米,由幢座、幢身及幢顶三部分构成。

幢的基座分为二层,底层是直径为1.50米的须弥座,总高为1.80米,底层须弥座的下枋为方形,下枭雕有十六瓣覆莲装饰,中间束腰部分为八角形柱体,上枋雕成十五瓣莲花形状。上层须弥座的束腰部分也为八角形柱体,与底层中间束腰部分一样,八个角上各雕有壶门一个,内有雕像一尊,似为使乐人。再上枋为八角形,上雕覆莲。

幢身系上细下粗的八棱柱体,高1.70米,上部每面阔0.20米,直径0.46米,下部每面阔0.22米,直径0.52米。它的八面皆刻有陀罗尼经文。在幢身的正面(南面)首行楷书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九个大字。从第二行开始刻经序,每面刻九行,足行一百一十五字,最后一面尾行刻“□晋开运二年岁在□已二月二十九日丙□”。从而证实了该经幢的建造时间为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

幢顶部可分为七层,总高3.88米。第一层,接幢身之上,可分两面部分。下部为圆柱状,环刻浅浮雕图案。上部为一八角形宝盖。第二层为一圆柱体。绕柱雕有五条盘龙,南面正中开一尖拱形小龛,龛内所雕坐佛造像,已不存在。第三层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八角形体,底部有八个斜面,上雕八个飞人正凌空飞舞,衣带飘扬。上部分圆形,绕四周雕刻有四组建筑,四组建筑之间用以回廊联结。第四层可分三部分。下部为一圆形仰莲小座、中部分方形柱体,四面均有雕像一铺。上面为圆形仰莲状小盖。第五层有三部分组成。下部分圆柱体,绕圆柱浅浮雕有六组狮首衔环,之间有缨络联结。中部为八角形柱体,每隔一面刻有长方形浅龛,龛内各雕有一力士像,在素面上刻有楷书文字,但多已漫漶,中部为一八角形屋顶状宝盖,在八棱体的截面上刻有“回”形图案,顶部每面雕有瓦垅七行,檐下刻有角梁,飞檐,刻工精细,比例协调。第六层也有三部分组成。下部为雕刻的多层仰莲图案,中部为一风化的柱体,上部为圆形宝盖,在宝盖的边缘凿有八个圆形小瓦,似是挂风铎而致。绕圆雕有帷幔形状浅浮雕,第七层为一完整的葫芦形宝珠。

作为经幢建造的起始,是自唐代以后建造之风才开始盛行。有为功德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忥僧德的墓幢,而五代之后晋国祚非常短促,与历代相比,只能称得上是昙花一现,因此所留遗物少之甚少。卫辉之陀罗尼经幢,承唐代经幢之衣钵,启宋代经幢之先风。整个经幢布局严谨,人物造像逼真,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佛教文化。它巧妙地使用高浮雕,浅浮雕、圆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完整地体现了当时的雕造技术,堪称极佳的石刻艺术品,而它作为一个时期——五代之后晋遗物的完整保存,就显得更为弥足珍贵。

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