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等级
国家级(1983年建区)
所在地/隶属
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仁和区境内

历史沿革

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攀枝花市郊区,1983年经原渡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攀枝花苏铁林。1983年经原渡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位置

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西南——川、滇两省交界的云贵高原西北部,位于攀枝花市西区、仁和区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1°32′15″~101°35′46″,北纬26°36′31″~26°38′24″,属野生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气候

攀枝花苏铁保护区,属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类型,具有南亚热带一北温带的多种气候类型,具有夏季长,四季不明显,旱、雨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20.3度,是四川省年平均气温和总热量最高的地区。 

地貌

攀枝花苏铁保护区地处横断山脉东南前缘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形成境内地形、地貌崎岖复杂,山地辽阔、沟壑纵横、山高谷深的基本特点。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成为长江上游金沙江水系的河川汇集之地。

水文

除金沙江、雅砻江等主要江河外,境内还有大小河流90余条。因受地形地势影响,这些河流主要汇集到巴关河、大河、三源河等较大支流后,分别归入两江,沿河发育出串珠状河滩坝地和沿河阶地。

区域面积

保护区总面积1358.3公顷。根据区划原则,保护对象集中分布地域,植被状况,人为干扰程度等,保护区区划为核心区和实验区,同时又根据不同的保护管理目的,核心区又分为民政核心区和格里坪核心区,实验区又分为科普区、苏铁人工群落区、自然植被保护恢复区。 [3]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攀枝花苏铁保护区总面积1358.3公顷,区内现有天然生长的攀枝花萝铁234776株,是一个天然的物种基因库,是中国乃至亚洲苏铁类植物自然分布纬度最北、面积最大、株数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天然苏铁林,是全国苏铁类植物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各种植物248种,隶属88科、182属;有鸟类、兽类野生动物10种,分属8目8科。 

动物资源

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鸢、雀鹰、红隼、游隼、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穿山甲、小灵猫9种,被列入省重点保护的动物有中华鹧鸪、鹰鹃、星头啄木鸟、豹猫4种。

保护对象

攀枝花的苏铁与省内的大熊猫、恐龙并列为“巴蜀之宝”。苏铁是世界上十分珍贵而稀少的原始裸子植物。苏铁具有稀有、珍贵、古老等特点,属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已被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 (CITES)名录,1999年被列入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第一批),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 

攀枝花苏铁雌雄异株,花期为每年的3—6月,且年年开花,为植物界一大奇观。其生长方式多姿多彩,一株攀枝花苏铁就是一件珍贵的活艺术品,有的在悬崖峭壁上单株茁壮成长,有的伏地多头生长,有的则在石缝中挤占生存空间,有的则边结实边生长。其形态优美古朴,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其生存环境更是给人以古朴的原始美和神秘感。保护区内有天然盆地草坪、山泉瀑布、原始苏铁林等众多极具旅游开发前景的景点。

特色景观

兰尖景观

在攀枝花兰家火山、尖山,有一座国内最大的现代化的天然钒钛磁铁矿采矿场。它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每日成千上万吨矿石从这里运走,因此名闻遐迩。成了人们争相一睹的胜景。

垭口景观

要俯瞰宏伟的采矿壮景及攀枝花矿山全貌,最佳视点便是登上海拔1620米的兰家火山山顶.在一个叫“垭口”的地方驻足而观。自1964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先后有邓小平、彭真、贺龙、李富春、薄一波、郭沫若、方毅、胡耀邦、李鹏、乔石等数十位登上垭口视察;还有前苏联、日本、澳大利亚等外国人士慕名前来参观。

观景台

以前的垭口杂草荒乱,炎阳灼人,有顶日冒雨之憾。1982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一行视察攀枝花,曾临垭口观览。其时山上连个坐处都没有,总书记站累了,只好在一根废旧的水泥电杆上落坐,稍事休息。此后,攀矿公司兰关铁矿遂在垭口修建一座观景台。1984年12月,观景台建成。

观景台是一楼一底的砖混结构,坐南朝北,背山临壑,东西北三方视野开阔,可远眺市区和群山。楼底层作兰尖铁矿采场调度室,上层是接待室和环廊观景台。接待室面积近百平方米,可容60人休息。室内置矿山沙盘模型、环廊是半椭圆形环绕接待室东北两方,离采矿场仅高数十米。凭栏俯瞰,采场尽收眼底: 北面,兰家火山层层梯状采矿台阶呈现眼前。

采矿场群山环抱,潜孔钻在台阶上轰鸣穿孔,俄顷一阵平静,接着就是惊天动地的爆破,随即电铲将成吨爆碎的矿石装上自卸载重卡车,运送倒入溜井;东面,是尖山采矿场;远处可望见瓜子坪和密地桥,再往北,金沙江和江南岸的市区中心炳草岗和大部分市貌亦清晰可辨。

溶洞景观

仁和区多为喀斯特地貌,溶洞众多,现以发现大小溶洞30余个,已有近10个为当地居民初步开发,主要有务本乡的仙人洞、大黑山的无底洞、民政乡老村子的仙人洞、中坝乡无名洞、大龙洞等。其中务本乡桃花山的仙人洞已经大黑山旅游开发公司打通出口,全长800余米,内有石柱、石笋、石葡萄、钟乳石景观。大黑山小石林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为石灰岩长期风化而成的地貌景观。

大黑山森林公园

日照充足,天空睛明,空气清新。公园具有绿、险、奇、古等特色。由林海、石林、龙洞、桃花园、乌拉天国、舍身崖、观音崖、朱德智结草莽英雄雷云飞的原址等50余个景点组成,最高点海拔2900米,受立体气候和茂密森林的影响,空气清新凉爽,可晨观日出,晚观彩霞,雨天观云海,夜观百里钢城万家灯火,是市民和外来游客避暑、度假、疗养的胜地,现已有投资400余万元的乌拉山庄和电视台招待所及多家农家乐等住宿接待设施,近十年来每年一届的“桃花节”规模都逐年扩大。

攀枝花苏铁

苏铁亦称铁树,最早出现在在距今约2亿8千万年前的地球古生代二迭纪。它历经沧桑,几度盛衰。现存的苏铁类植物,仅一科10属约110种,被誉为植物的“活化石”。1971年,四川省农科所和原攀枝花市飞播林场进行植被调查时,发现了这一片占地300余公顷,共10多万株的苏铁林。它是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纬度高,面积大,植株多,分布集中的原始苏铁林。经鉴定,确认这是罕见的苏铁新种,定名为“攀枝花苏铁”。国际苏铁专家特纳来此考察后惊叹:“这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苏铁是庭园观赏树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早在1951年植物学家就已经采到攀枝花苏铁的标本,当时误认作篦齿苏铁,以后又误作云南苏铁。直到1981年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类学家正式确认。本种生长在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特殊环境中,它的发现把苏铁植物自然分布的北界上推到北纬27°11′,对植物地理区系和古气候古地理研究有重要价值。随着西南地区的开发,应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免遭破坏。现已定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攀枝花苏铁株高1-2.5米,干经45厘米。叶集生于茎顶,叶柄有短刺,叶长70-120厘米,羽状全裂,羽片70-105对,条形,长8-23厘米,宽4-7厘米。雄球花序纺锤状圆柱形。雌球花序球形或半球形,直径40-50厘米,大孢子叶上部宽菱状卵形,密被黄褐色绒毛,篦齿状分裂。

本种适应于干旱河谷的特殊生境,能在河谷岩壁的石缝中扎根生长。随着河谷地区经济开发,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应大量迁地移植。在攀枝花公园已大量栽培。在昆明植物园、深圳仙湖植物园等地都已引植成功。

区内有天然攀枝花苏铁植株达23万余株,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1700米的山坡上,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地处欧亚大陆内陆纬度最北的自然苏铁林。而且,攀枝花苏铁雌雄异株,年年开花,具有极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和观赏价值。

攀枝花苏铁奇,还奇在它岁岁含苞,年年开花。俗话说;“铁树开花马生角”,“千年铁树开了花”,可见苏铁开花之不易。而攀枝花苏铁生长良好的雄株可年年开花,雌株亦可两年开花一次.这不能说不是世间一奇。每年3—6月,只见苏铁林成干上万个黄色的花蕾争奇斗艳,单株如佛手捧珠,成林似彩毯铺地。万绿丛中黄花点点,形成一种奇异景观。

1990年以来,攀枝花市以苏铁命名,举办一年一度的苏铁观赏暨物资交易会,攀枝花苏铁的名字已不胫而走,名扬中外。攀枝花苏铁与自贡恐龙、平武大熊猫被人们誉为“巴蜀三绝”。

地位价值

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川滇两省交界处,气候属南亚热带气候类型,区内分布有目前世界上面积大、株数多、分布集中的野生苏铁林,共有攀枝苏铁约23万株。是中国苏铁类植物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攀枝花苏铁是1971年发现的苏铁新种,1981年才正式定名,1984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属于世界性珍稀濒危残遗物种,是植物界的“活化石”。该物种出现在2亿7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是经过第四纪冰川浩劫而在金沙江河谷孑遗至今的古老的种子植物之一,因而它同时具有稀有性、珍贵性、古老性三个特点,对研究中国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发展,研究古生物、古生态、古地质、古地理以及种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攀枝花苏铁这一珍稀濒危植物及其生态环境。攀枝花苏铁是1971年发现的苏铁新种,攀枝花苏铁对于研究中国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生态、古气候、古地质、古地理和种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管理机构

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林业主管部门专门负责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体管理的机构,负责攀枝花苏铁及其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并依据授权在保护区内行使行政执法职能。

1983年3月14日 ,渡口市(现攀枝花市)人民政府以渡府发〔1983〕24号文件批准建立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为市级自然保护区,成立管理所,由市林业局管理,仁和区林业局代管。

1994年4月,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调整,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的代管关系由仁和区林业局移交西区林业局。

1995年,成立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攀枝花市政府加大对攀枝花苏铁的保护力度。该机构于1995年11月由攀枝花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内设科室有:办公室、资源管理科、科研开发科、护林防火办公室、苏铁林区派出所。

2003年6月,保护区因工作之需,成立了民政保护站、猴子沟保护站、湾沟箐三个保护站。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负责全面工作,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党支部负责党建工作并协助行政工作的有效开展。

1、办公室:负责协助管理处领导完成日常工作,协调好内部关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具体负责落实财务、人事、统计、卫生、文明、档案、保密、计划生育、信访、机要、宣传、政务督查工作事宜,负责管理处的后勤工作。

2、资源管理科:负责保护区内攀枝花苏铁及其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政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负责向保护区周边社区宣传保护法律法规的工作;制定落实保护措施计划并组织实施各项保护措施;协调保护区周边乡(镇)、村、社和相关单位的关系;负责管理处安全、普法日常工作,指导、监督保护站开展工作,协调保护站与各科室的关系。

3、科研开发科:负责保护区网页管理工作;负责对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负责保护区植被恢复及苏铁人工群落恢复工作;负责苏铁病虫害防治及苗圃的全面工作;负责保护区的科研工作,撰写有关科研方面的文稿、科研课题的申报及有关材料的收集、标本制作、资源的本底清查、编制保护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4、护林防火办公室: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保护区的护林防火工作,制定防火计划和方案等,建立健全护林防火设施,发生火情时协调防火力量并组织扑救。

5、保护站:在保护区管理处的领导下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政策、法律法规,保护管辖区域内的攀枝花苏铁及其生境不受破坏;依法保护、管理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有关业务主管科室的指导下监测辖区内森林资源消长和野生动植物物种变化情况,建立自然资源档案;巡护自然保护区,观察、监测自然保护区内的基本情况,并及时报告;维护自然保护区内的保护设施设备;积极开展社区走访工作;在有关业务主管科室的指导下做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植被恢复工作及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案件查处工作;负责管理各保护站名下固定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