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 公交换乘
  • 公交路线
  • 公交站点

哥伦布大剧院

所在地/隶属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

基本介绍

举世闻名并号称世界三大歌剧院之一的阿根廷哥伦布剧院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剧院周围是繁华的商业街,从超市、影院、剧场到报亭、书店、餐馆、咖啡店,林林总总,鳞次栉比。这里从早到晚行人川流不息,入夜以后更是游人如织。周末的凌晨犹如平日的白天,依然车水马龙。

哥伦布大剧院位于利贝尔塔街,1908年落成,它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人的骄傲,过去和现在都是国内和国际歌剧和芭蕾舞剧杰出的演员们表演的舞台。在那里演唱过的著名人物有:卡鲁索和吉利,玛丽亚.卡娅丝和维多利亚.德洛斯安赫莱斯,克劳斯,卡雷拉斯,多明戈和帕瓦罗蒂。来这里参观和演出过的舞蹈家有:阿丽西亚.阿隆索,马戈特.方廷,帕洛马.埃雷拉,尼欣斯基,努里耶夫,巴里什尼科夫和胡利奥.博卡。在那里做过指挥的著名指挥家:斯特拉温斯基,托斯卡尼尼,冯.卡拉扬和祖宾.梅塔。

建筑特色

哥伦布大剧院被认为是世界上面积大的歌剧院。从建造到完成一共花了20年的时间,直到1908年才结束。而彼时,阿根廷是世界上富有的国家之一。这座富有文艺复兴时代结构风格的剧院能容纳2500人,举办过世界上富有盛名的歌唱家和指挥家的音乐会。

功能价值

这座南美的著名大剧院,实际上还是一座丰富的戏剧博物馆。在剧院的靴鞋收藏室里,陈放着4.2万双不同时代、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职业和身份的人穿的各种款式的靴鞋。从罗马皇帝穿的华丽皮靴、公主纤足穿的水晶鞋、贵族夫人和小姐穿的软底鞋一直到猎人穿的兽皮靴和山民穿的木鞋,琳琅满目。这里还收藏有一双色彩绚丽的中国古代的靴子,那是1956年中国京剧团访问阿根廷时,扮演“美猴王”的著名京剧演员李少春穿过的“齐天大圣”的靴子。

在剧院的服装收藏室里,陈放着9万多套各式服装。这些都是剧院成立近90年历次演出用过的服装。既有原始人御寒的兽皮、乞丐穿的破衣烂衫,也有奇士防身的甲胄、传教士身上的黑袍和贵夫人的礼服。这许多服装,每套都有档案记载着使用的年代、演出的剧目以及剧中人和演员的名字。

至于收藏着上百万件各种道具的库房,更是研究民族历史和社会民俗的资料宝库。数以千计的造型各异的灯具和烛台、皇宫陈设的雕花家具和乡间小酒店的桌椅板凳等等,应有尽有。

剧院的地下室里,还设有一座规模可观的舞台美术工厂,演出用的各种服装、道具和若大的布景,都在这里制作。

参观信息

交通

布宜诺斯艾利斯不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经济中心。全市拥有8万多家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交通枢纽,该市的埃塞萨国际机场设备先进,共有国际航线26条。它也是全国大的港口,海运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全国进出口货物的58.9%在该市港口装卸。它有9条铁路通往全国各地,市内有6条地铁。它还是全国公路网的中枢,公路四通八达,通往全国各地。

建设沿革

科隆大剧院位于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拥有40多座剧院,其丰富多彩的歌剧演出,不但在南美大陆各城市中首屈一指,而且剧目广泛,质量上乘,即便是与欧洲、北美那些负盛名的艺术都市相比,也毫不逊色。其中始建于1857年的科隆大剧院(TeatroColón),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艺术水平,都居拉丁美洲各大剧院之冠。不过,新大陆上兴建的剧院,和意、法、德、奥诸国的老牌剧院比起来,历史自然要晚上那么一二百年。实际上,在19世纪初的时候,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还只有一家小而简朴的科里西奥剧院而已。那时剧院无力上演整出的剧目,只是由来访的外国剧团,演一些意大利歌剧的片段。

这座早的剧院,后来被阿根廷一个独裁军阀叫胡安·罗萨斯的,给强行解散。但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艺术事业,仍旧日益繁荣,剧院越修越多,演员阵容越来越大,其中除了当时世界各地争相聘请的意大利艺术家之外,也不乏本地的演员。只是剧目还是清一色的意大利作品,偶尔也有法国的。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的歌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独领风骚,风靡一时。

经过几十年不断拓展,歌剧艺术逐渐吸引了一批批新的观众,高水平的演出,也总能叫座,于是旧有的剧院,开始不敷使用,人们需要一座容量更大、装备更完善的新剧院。

1857年4月,第一座科隆剧院以威尔第的《茶花女》拉开了首演的帷幕,剧院有2500个座位,它的名字“科隆”,在西班牙文里,是哥伦布的意思。新建的剧院,立即成为阿根廷全国的歌剧中心,19世纪六七十年代,意大利人费拉里是剧院的指挥,他大权独揽,很有影响,不但使剧院的剧目几乎与欧洲同步,更推出了一批世界首演的作品。

后来为了筹措经费,盖一座新的科隆大剧院,老剧院被作价95万比索,卖给了国家银行。老剧院在1887年卖出,而新剧院一修就是20年,到1908年5月25日,这座科隆大剧院才落成开幕,首演剧目仍是威尔第的作品,歌剧《阿依达》。

科隆大剧院自首演之日起,就一直保持着它与意大利艺术家结下的不解之缘。继首演威尔第的《阿依达》之后,阿根廷政府又特别委托意大利裔的指挥家帕尼扎,为剧院的第一个演出季,谱写了一部歌剧《曙光女神》。随后担任剧院经理的西亚齐又聘请托斯卡尼尼为剧院指挥,托斯卡尼尼为剧院带来了《阿兰娜与蓝胡子》等好几部作品在南美洲的首演。

科隆大剧院的下一任意大利经理沃尔特·莫齐,则不但延揽了许多意国歌手,对法、德两国的优秀艺术家,也优礼相聘。在1922年,他特别请到以诠释贝多芬知名的老一辈德国指挥大师魏恩加特纳,以及著名歌唱家勒曼,怀德本和希泼担纲演出瓦格纳的全套《尼伯龙根指环》与《帕西法尔》。此外许多著名的大师如克伦佩勒、昂塞尔美、弗里茨·布施、老克莱伯和阿尔培·沃尔夫等,都在科隆大剧院担任过重要的指挥职务。1931年,科隆大剧院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市立剧院。

到了独裁者庇隆统治时期,剧院的艺术水准有所下降,这主要是财政方面的困难造成的。但在1955年的革命之后,剧院先前的传统很快得到恢复。1958年是科隆大剧院落成50周年,为此举行的隆重庆典,包括由英国指挥大师比彻姆指挥的历代经典之作,从莫扎特的《魔笛》、贝多芬的《费德里奥》,到威尔第的《奥赛罗》、比才的《卡门》,直到圣桑的《参孙与达利拉》,这在当时,是一件轰动一时的文化盛事。

虽然1973年阿根廷政府更迭,使科隆大剧院从人事管理到艺术倾向都有很大转变,但它的很多传统仍得以保留。剧院一直聘请当代杰出的国外艺术家,上演的作品,无论是法国、德国或是意大利的,一律用原文演出。观众来此观剧,着装也需特别讲究,礼服是不可少的。另外科隆大剧院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旧式的国际演出季传统,每年从5月份开始,到9月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