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大云山汉墓

所在地/隶属
江苏省南京市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的大云山顶

基本介绍

大云山汉墓,位置在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的大云山顶,在2009年底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现已确认大云山顶部是汉代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考古显示周边曾有500米见方的围墙,里面曾经有密集的建筑群,陵园东门尚有道路、阙基等遗迹存在。经过鉴定,这是一处西汉早期的规格极高的夫妻同冢异穴合葬墓,墓主人是江都王刘非。

景点景观

原来这是一处极为壮观的陵园式诸侯王级别的西汉古墓群,墓园内发现有大墓3座,武器坑2座,车马坑1座,各种等级的陪葬墓13座。大云山汉墓正南方2公里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东阳城遗址”,它与小云山、青墩山三山相连,山顶海拔73.6米,是洪泽湖东部地区的唯一山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此发现很多汉墓并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实用信息

1号墓、2号墓中均发现黄肠题凑、金缕玉衣和玉棺(也称玉匣),这是汉代最高级别的墓葬。全国发现的黄肠题凑墓仅14座(在江苏,这是继扬州天山汉墓以后第二次发现黄肠题凑),全国发现的金缕玉衣仅8套,全国发现的玉棺仅2具。这些汉代大墓的墓主皆为西汉诸侯王或王后,因此,大云山1号墓、2号墓的主人必定是西汉早期地位十分显赫的人物。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

大云山1号墓是一处汉代大型竖穴岩坑木椁墓,墓室南北长35米、东西宽26米。墓室在一个深塘里,当地称为龙塘,南北双斜坡墓道,南墓道长40米、宽8-21米,北墓道被开山采石破坏,残长30米、宽12-16米。东汉和唐宋时期这里多次被盗挖过,盗墓贼盗走部分财宝后还曾放火焚烧棺木。尽管如此,墓室内依然可见金丝楠木整齐地码砌在棺室外围,能看出每根金丝楠木直径都在30厘米左右。 这种在墓葬中椁室周围用贵重木材堆垒的框壁结构就是著名的“黄肠题凑”。1号墓棺木是梓木材质,墓中发现了“金缕玉衣”和“玉棺”。“玉衣”也称“玉匣”,是汉代高规格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是穿戴者高贵身份的象征。其中以黄金丝线连结方形玉片的称为“金缕玉衣”,用银线、铜线编织玉片的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一套“金缕玉衣”要用两千多玉片和相当数量的黄金,而且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严密设计和精细加工,因此造价十分昂贵,通常是帝王的专用品。玉棺,即在木制棺木上镶贴玉片之棺。1号墓的外藏椁用的是枞木,这里幸存了大量文物,分藏在“两层楼”中:上层是装满兵器的马车,下层是钟鼎等生活器具。随葬兵器分为实用器和明器两种。明器较小,只有实用器真实大小的几分之一。实用兵器大多精美,种类有戟、矛、剑、铍、锥、弩机、箭镞、铁铤、铠甲等。墓中还出土了编钟、编磬、镈、铜鼎、鎏金龙首铜乐器架、错金银嵌玉石玛瑙铜镇、铜甑、铜虎、酒筒、钱柜、铜俳优俑、铜祖、铜镜、带钩、纯银伞柄、金缨络、红黄绿等各色宝石、环柄包金铁刀、铜灯、各种精美玉器、陶耳杯、陶壶……真可谓金、银、铜、铁、陶、玉、漆木器各种器具一应俱全,礼器、乐器、兵器、生活器具应有尽有,几乎把生前奢华精致的生活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地下宫殿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箭箙中有300支箭,而箭镞的品种竟有15种,几乎涵盖了当时远程射击和近程射击的所有箭镞品种,墓主人对兵器的钟爱和专业显而易见。2号墓与1号并列、相隔13米,墓中也发现了黄肠题凑、金缕玉衣和玉棺,墓主可能是1号墓墓主的夫人。7号坑位于陵园内东南区域,是未盗掘的一座大型竖穴岩墓,南北长26米,东西最宽处达18米,坑内木椁保存基本完好,南北长约15米,可能是1号墓主的晚辈。此外,位于陵园北墙与西墙外的3号坑、6号坑内还出土了大量明器类铁戟、铁剑、铜弩机、箭镞、箭箙、盾牌等各类兵器。

玉棺细部

玉棺细部

而其中出土的一件铜铍更令人称奇。据介绍,铍是一种两面带刃,形状似剑,装有长柄的长兵器,通常由铍首、木柲和铜镦三部分组成,属于步兵类武器。铍在作战时主要用于直刺和砍杀,盛行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大云山汉墓发现的铜铍其带刃的前端类似短剑,长约30厘米。虽然距今至少已有2100年,但黑色的铍身仍泛出幽暗的光芒,铍尖和锋刃似乎并没有缺损。另外铍身上的暗花纹,更是令人啧啧称叹。这些黑色卷云纹虽然清晰可见,但手摸上去却很光滑,丝毫感觉不到纹路的存在。

考古专家介绍说,这叫暗花纹,是极少数精致的剑、戈、矛上所饰的菱形、米字形及火焰状几何装饰,只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所出的兵器见到,是吴越青铜兵器铸造中特有的绝技。暗花纹技术早已失传,再加上发现量极少,技术上对暗花纹尚无法完全复制,这些花纹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如今已成谜。

历史沿革

大云山汉墓在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的大云山顶上有个水塘,当地人叫“龙塘”。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2009年底开始经过近1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

2009年初,一伙盗墓贼在大云山顶部挖掘古墓,连丧四条人命,惊动了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和盱眙县人民政府投入巨资,2009年上半年开始对大云山汉墓进行抢救性挖掘。经过一年多的钻探、发掘,现已确认大云山顶部原来是汉代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考古显示周边曾有500米见方的围墙,里面曾经有密集的建筑群,陵园东门尚有道路、阙基等遗迹存在。已发现南北走向的三座大墓,还有13座陪葬墓,以及武器坑和车马坑。从墓葬规模、形制及出土文物来看,这是一处西汉早期的规格极高的夫妻同冢异穴合葬墓。自2010年7月中旬起,考古现场连续三次对外开放,包括央视、江苏卫视在内的全国数十家媒体聚焦大云山,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连续报道,在社会上掀起了游览大云山的热潮,一股股人流涌入尚在考古发掘中的大云山,特别是大云山汉墓的墓主身份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