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姜桑拉姆峰

所在地/隶属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

山峰简介

姜桑拉姆峰,被当地人尊称为“智慧女神”。从顶峰眺望,姜桑拉姆山周围有6座7000米的山峰,有名的山峰是宁金抗沙峰(7206米),念青唐古拉(7160米),穷姆冈日,卓姆拉日,加热卡,库拉冈日。20余座6000米的山峰。姜桑拉姆山峰(6536米)。嘎玛(6484米),苯堆(6085米)等山峰。还有两个美丽的湖泊。羊卓雍错和普莫雍错。是西藏四大神湖中的其中两个湖泊。属于内陆淡水湖泊类型。特别是两大神湖之间,有众多寺庙,每年都有大批的虔诚信徒前去敬香拜佛。始建于14世纪的中叶的桑丁贡巴(海拔4454米)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寺院,主持寺庙的是西藏唯一女活佛多吉帕姆,意为“金刚亥母”。受羊卓雍错影响,姜峰与其北部的宁金抗沙地区夏季降水量很大,且经常有雷电天气,对攀登会造成一定的困难。

从地质构造上讲,拉轨冈日属于新生代褶皱复背斜的轴部,核部由麻岩,混合岩组成。难度不大, 雪线较长, 有冰川地带,适合初学者掌握冰雪作业。

气候状况

每年的4~5月或9~10月的春秋季节降水量较小,其余月份降水量较大,气候多变,时有雨雪、冰雹、雷电发生。每年的4~5月或9~10月的春秋季节,是进行攀登的最佳季节。7月进山则须随时根据天气决定行程。

该区雪线附近年均气温-8℃。

浪卡子气象站(4460M)的气象记录显示:2002-2006年年平均降水373.6mm,6-9月占90%以上;蒸发2089mm,年平均气温2.4℃,最冷月(1月)-5.5℃,最热月(7月)10℃。

枪勇冰川1975年观测,冰川末端海拔4910M,年均气温0.3℃,冷月-9.1℃,热月7.1℃;雪线5786M,年均气温6.2℃;4960M降水488.7mm,冰川平均高度5850M处,降水797.9mm。

该区最大的冰川叫卡鲁拉冰川,面积9.4KM2,位于宁金抗沙峰的南坡,年楚河支流的源头,有两个冰舌下伸,东冰舌长3KM,宽750M,下达5233M,西冰舌长4.5KM,宽1.5KM,末端5145M。

该区全新世末期冰期时晚更新世早期及中更新世均有过冰川大规模扩张的痕迹。冰川的进退是气候环境变化的表现,冰川作用与羊卓雍错的水面升降有一定的关系。在羊卓雍错发现有许多级古湖岸线,证明此湖的多次湖面升降。

传统攀登路线是沿卡鲁拉冰川向南攀登,分别在冰川和粒雪盆部建立C1、C2营地,从山顶正北面雪坡登顶。姜桑拉姆峰本营建在4800米,顶峰为6558米,累计攀登高度1900米,本营至顶峰约10公里,攀登路线较长。

攀登历史

(不完全记载)

1988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历时一个半月登顶成功

1996年,西藏登山队、西藏登山向导学校(奥索卡登山学校)的学生们与法国教练三人一起登上顶峰

2000年,西藏登山学校(奥索卡登山学校)攀登此峰

2001年,西藏登山协会与奥索卡品牌在此举办首届西藏登山节

2006年,北航凌峰社登山队登顶成功,并重新测高

2007年,厦门大学登山队攀登此峰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登山队登顶成功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峰云社登山队登顶成功

2009年,南京理工大学登山协会成功登顶

2013年,厦门大学登山队10人登顶成功

攀登路线

进山路线

概述:走原中尼公路的南线,沿318国道拉萨--曲水----雅鲁藏布江边-----甘巴拉(海拔4794米)----羊卓雍错湖盆区-----浪卡子-----BC(4800m)

详述:走原中尼公路的南线, 沿318国道,经曲水县,越清澈的雅鲁藏布江,翻岗巴拉山(海拔4794米)进入碧波万顷的羊卓雍错湖盆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非常迷人的碧波万顷的羊卓雍错湖盆区,汽车沿着湖畔公路, 蜿蜒在湖汊港湾之中,当车辆驶入浪卡孜县后开始进入山区腹地。浪卡孜县是属于山南地区的一个比较偏远的县,它接近于日喀则地区的江孜县,最近这段路已经是柏油马路非常的好走。

汽车从拉萨到姜桑拉姆大本营只用一天还可以当天返回到拉萨。大本营距拉萨约187公里,卡车可直接开到大本营,公路到大本营需要跨过一条小河(Kaluxung-Qu)。总的来说,进山非常方便。经过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后,再沿浪卡孜—江孜公路向西南方向行进23公里,即可到达姜峰的海拔4800米大本营,大本营到县城来回只要三个小时就可以。现在在那里蔬菜食品都非常的丰富对于登山者来讲很方便,随时都可以补充山里的需求。大本营距公路约二百米,四面环山,海式卫星电话也无信号,唯有使用当地的移动电话“好意通”。本营位于两条河流之间,水源充裕,地势平坦,营地宽敞,远离山峰,无滚石危险。

攀登线路

概述:

沿2001年西藏登山节路线攀登,从大本营经碎石坡到冰川末端,5400米ABC营地到6050米C1号营地之间经过一个裂缝区,其他基本为雪坡路线至顶峰。

BC:海拔4800的大本营扎在离路很近的草地上

ABC: 海拔5400米的冰原上,从BC上升到ABC预计为4-8个小时

C1:海拔6050米的雪原上,从ABC上升到C1预计为5-8个小时

TOP:姜桑拉姆没有明确的顶峰概念,其顶峰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峰顶处有雪檐,不宜太过靠近。从C1上升到顶峰预计为4-6个小时

线路描述

BC本营—换鞋处。

由本营出发,沿河岸向西南方向行进,约用30分钟穿过苔原和一段碎石路,来到羌耶雍错(左手湖),湖面海拔4861米。沿右侧湖岸,可走上一条“大马路”。可沿马路一直行至冰川末端位置,马路的塌方地段非常陡峭。靠近冰川舌根部时,须切上右侧碎石坡,沿石坡横切。石头破碎,极滑,坡度40度,与冰河落差35米左右,横切约40 米后,继续回至小山脊,上升约1小时后,来到较大块的乱石区,通过乱石区,来到冰川末端,在远离右侧高山落石区的冰川与小山脊间的谷地建立换鞋处,海拔5350米。路线约3.5公里,需用3小时左右。

难点分析:横切碎石坡,坡度较陡,石头破碎,有一定滑坠的危险,用力踏出一条小路,并且单个通过,避免夜行;右侧山峰岩石破碎,有一定滚石的危险,在选择路线时,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靠左,沿小山脊上升可以避免,同时要带头盔,不要在山里大声喧哗;最后通过乱石区的一段路,由于岩石松动,有扭脚的危险,尽量走稳每一步。

换鞋处—ABC。

由换鞋处出发上冰川,经过一段冰塔林,至冰川的裂缝区,通过裂缝区至雪面稍厚处,建立ABC,海拔5500米。营地平整,远离侧峰,无落石危险,但是40厘米厚的雪面下有较多小的暗裂缝。路线1公里,需1小时左右。

难点分析:地形多变路线难于判断,需要每50米设一路线旗;地形高低起伏,比较耗费体力;裂缝非常多,多为明裂缝,但也有暗裂缝,如雪厚需仔细探路,也可结组。

ABC—C1。由ABC至C1要经过两个大的台阶。基本正南方向前进,将遇到第一个大台阶,坡度较缓,15度左右,但路线较长,裂缝较多,坡的末端裂缝聚集,如迷宫一般,需要仔细探路,大概需2个小时可以登上第一台阶;之后冰川非常平坦,沿右侧避开裂缝区,经过1.5小时左右可来到第二台阶前的雪坡,20度左右,在坡顶沿大裂缝向左横切可以找到一个大雪桥通过,登上第二台阶,即到达C1营地,海拔6050米,是一个平坦的大雪原,便于建营。

总体上,两个台阶前的雪坡,正面裂缝多且宽,很难直接通过,右侧路线上裂缝较少且较窄。路线整体坡度较缓,如有冰雪经验且平衡感较好,可以脱掉冰爪,使用手杖代替冰镐。雪面较厚且松软,穿冰爪建议配上阻雪板。

难点分析:路线较长,地形起伏,既耗体力,全程需6小时左右(负重);裂缝较多,尤其是两个台阶的正面雪坡上,路线选择时尽量靠右,绕过裂缝多发区,第二台阶末端需结组行进,如未找对路线,须全程结组。

C1—顶峰。

C1以上裂缝很多,需要大量修路,且路线较远,会严重消耗体力。攀登中应选择裂缝较少的北侧直上路线。在翻过两个大雪坡之后,可到达海拔6400米假峰。沿东南方向斜切至顶峰。由C1至顶峰须经过3个小台阶,4段雪坡。

其中第一段雪坡,坡度较缓,15度左右,快到台阶时有20度;

第二段雪坡坡度约20度,雪厚较松软,尤其是接近第二台阶处,有一段40度左右的雪坡,高40米,较耗体力;第二台阶处海拔6350米,正前有一道裂缝,较宽,有一面5米左右的冰壁,通过左侧雪桥可以绕过裂缝;到达6400米处,在之前的整个攀登路线上都只能看到这个地方为最高点,所以称此处为6400假峰。

继续上升即第三段雪坡,坡度30度左右,约1小时可来到第三台阶;最后一段雪坡坡度约35度,大概100米长,雪厚且较松软,一步一滑,较耗体力。

通过第四段雪坡后,即来到顶峰,海拔6558米。

难点分析:路线选择,由于裂缝较多,选择裂缝较少的正面直上路线,较耗体力;第二台阶处有大裂缝,可以选择攀冰通过,但可能有雪崩危险,因此选择绕行;第二台阶绕行时要经过一处裂缝很深的薄雪桥,需要结组进行交替保护;第二台阶左边有一雪崩区,上第二台阶后路线尽量偏右,避免经过雪崩区。

(注):考虑到山峰纬度较低,降雨量较大,可能一直都是深雪地形,雪层较松软,行动难度大,对体力消耗过大,需尽早行动,避开下午雪质更为松软的时间。但姜桑拉姆整体山势较缓,无雪崩危险。最大的危险可能就是低能见度造成的迷路,需沿路插上路旗,携带指南针、哨子等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