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恒河平原

基本介绍

恒河平原西起亚穆纳河,东抵梅格纳河,北界西瓦利克山麓与印、尼边境,南迄德干高原北缘和孟加拉湾。南亚东部的大平原。由恒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恒河下游段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组成下游平原与河口三角洲。西起亚穆纳河,东抵梅格纳河,北为西瓦利克山麓与印、尼国界线,南迄德干高原北缘,面积约51.6万平方公里。地面平坦,河网纵横,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城镇众多,交通便利,为印度、孟加拉的主要经济地区。地势利于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包括印度东北部和孟加拉国。地面平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人口众多。盛产水稻、玉米、油菜籽、黄麻、甘蔗等。属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易泛滥成灾。降水量900—1,500毫米,自东而西减少,且变率大,有德里、加尔各答、勒克瑙、瓦拉纳西、巴特那(印度)和达卡(孟加拉国)等大城市。

历史沿革

恒河平原以印度文明的蕴育和发源地而闻名,为古印度的诞生地,其平坦和肥沃地理条件,演绎了历朝历代多个帝国的兴衰,包括摩揭陀、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儿帝国、德里苏丹国等帝国的兴衰史。

荣誉及其他

农业开发

恒河平原以种植水稻和小麦为主,其他主要经济作物有玉米、甘蔗和棉花。西南季风为农作物带来了充足的雨水,使得这一地区较少出现干旱,同时喜马拉雅山脉为这一地区提供了充足的灌溉用水。

较古老的灌渠主要在恒河-亚穆纳河两河间地区。上恒河灌渠及其分渠长9,575公里(5,950哩);始於赫尔德瓦尔。下恒河灌渠及其分渠长8,240公里(5,120哩),始於纳拉乌拉(Naraura)。

自古以来,在洪水氾滥时或藉助重力水渠以利用恒河水灌溉司空见惯。2,000多年前撰写的经典和神话中已经描述过这样的灌溉。自12世纪以来的穆斯林统治时期,灌溉高度发展,蒙兀儿国王後来修筑了几条灌渠。英国人进而延展了灌渠系统。

经济

航运

19世纪中叶,随著铁路建设的兴起,大规模水运开始衰落。灌溉汲水日益增加,也影响了航运。恒河流域中部安拉阿巴德附近以远河运微不足道,多为各种类型的农村河船。然而,西孟加拉和孟加拉仍然依靠水路运输黄麻、茶、粮食和其他农业及农村产品。1947年的印巴分治产生影响深远的变化,实际上中断了从前经由内陆水路从阿萨姆运到加尔各答的茶和黄麻的大宗贸易。

灌溉

自古以来,在洪水氾滥时或藉助重力水渠以利用恒河水灌溉司空见惯。2,000多年前撰写的经典和神话中已经描述过这样的灌溉。自12世纪以来的穆斯林统治时期,灌溉高度发展,蒙兀儿国王後来修筑了几条灌渠。英国人进而延展了灌渠系统。

较古老的灌渠主要在恒河-亚穆纳河两河间地区。上恒河灌渠及其分渠长9,575公里(5,950哩);始於赫尔德瓦尔。下恒河灌渠及其分渠长8,240公里(5,120哩),始於纳拉乌拉(Naraura)。

水力发电

恒河的水力发电蕴藏量约为1,300万千瓦,其中约2/5在印度境内,其馀在尼泊尔。

恒河

印度北部大河,自远古以来一直是印度教徒的圣河。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注入孟加拉湾,流域面积占印度领土1/4,养育著高度密集的人口。恒河流经恒河平原,这是印度斯坦地区的中心,亦是从西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王国至16世纪建立的蒙兀儿帝国为止一系列文明的摇篮。

恒河大部流程流经印度领土,不过其在孟加拉地区的巨大的三角洲主要位於孟加拉境内。恒河总流向是从北-西北至东南。在三角洲,水流一般南向。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恒河文明”。恒河这条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

恒河(英文:ganges,印度称:genga)用丰沛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土地,给沿岸人民以冉辑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冲积成辽阔的恒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劳的恒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足迹遍布恒河两岸,诗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国的精粹所在。

恒河是印度的圣河,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经过千年的文明洗礼,恒河两岸的人们仍然保持着古老的习俗。许多自古流传的神话,使印度人民对恒河母亲生起无限的怀想,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情结。这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

在印度,大多数印度教信徒终生怀有4大乐趣:敬仰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饮用恒河圣水、结交圣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纳西(Varanasi)圣城。

印度人视恒河为圣河,将恒河看做是女神的化身,虔诚地敬仰恒河,据说是起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古时候,恒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经常泛滥成灾,毁灭良田,残害生灵,有个国王为了洗刷先辈的罪孽,请求天上的女神帮助驯服恒河,为人类造福。湿婆神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汹涌的河水从自己头上缓缓流过,灌溉两岸的田野,两岸的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从此,印度教便将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湿婆神和洗圣水澡成为印度教徒的两大宗教活动。

恒河流域

恒河有两个较大的源头,即阿勒格嫩达河和帕吉勒提河。两河上游急流汹涌,奔腾于喜马拉雅山间,地势由3150米急降至300米。两河在代沃布勒亚格附近汇合后始称恒河。穿过西瓦利山脉后,在古城哈德瓦附近进入平原,与其支流朱木拿河结伴并排而行,流至阿拉哈巴德时聚会一堂,地势再降至120米。由于恒河到此已沙多水浊,而朱木拿河水深且清,结果褐色的恒河水与青色的朱木拿河水形成十分明显的水线,以后逐渐交融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