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 公交换乘
  • 公交路线
  • 公交站点

戈壁沙漠

所在地/隶属
中国和蒙古国之间

戈壁沙漠又称大戈壁,面积为130万平方千米,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之间,是世界上最北面的沙漠,位于蒙古国南部的东戈壁省、中戈壁省、南戈壁省、戈壁阿尔泰省等省,以及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西部二连浩特一带,戈壁沙漠的两面边缘地带分别被称为漠南漠北。

戈壁(蒙古语:Говь),在蒙古语中有沙漠、砾石荒漠、干旱的地方等意思。戈壁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之一,绵亘在东亚北部浩瀚的大地,跨越蒙古高原广袤的空间。戈壁多数地区不是沙漠而是裸岩。

位置

戈壁沙漠面积为13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北面的沙漠。亚洲面积最大,世界第五大沙漠。从戈壁东界算起,向西1600千米之外为新疆地区,是一个被南面的西藏高原和北面的天山山脉所包围的巨大盆地。这一荒漠占据一长1609千米、宽483-966千米的广阔弧形地带,面积约为130万平方千米。戈壁的界限北抵阿尔泰山和杭爱山;东接大兴安岭西缘;南至阿尔金山、北山和阴山;西达天山东部。中国戈壁型荒漠主要位于新疆、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等省区与蒙古国交界处,戈壁总面积为56.95万平方千米,沙漠(包括沙丘和风蚀土地)总面积为71.2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13.36%,其中新疆沙漠总面积为42.0万平方千米,戈壁面积为29.3万平方千米,位居全国沙漠和戈壁面积的首位。

形成过程

科学家认为,200万年以来,特别是几十万年以来的中、晚、更新世时期,中国西部地势不断上升,干燥气候区不断扩大。

这些地带表面沉积的砂岩、粉砂质泥岩以及砂砾岩等比较疏松的岩体在太阳和风的作用下,不断被风化剥蚀,变成大量碎屑物质。

这些大小混杂的碎屑物质从山上崩解下来,开始在山脚下堆积起来。在洪水的作用下,被冲到较远的山麓地带,形成大面积的洪积平原。

每当干燥季节,在大风的作用下洪积平原上的碎屑物质中的细砂和尘土被吹到天空中,其中尘土被吹到千里外的地区,形成了黄土高原;而那些细砂则被风携带到附近,形成沙漠。粒径比较大的砾石,则被留在原地了,就形成了如今的戈壁滩地貌了。

戈壁是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按成因砾质戈壁可分为风化的、水成的和风成的三种。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因洪水冲积而成。

当发洪水,特别是山区发洪水时,由于出山洪水能量的逐渐减弱,在洪水冲击地区形成如下地貌特征:大块的岩石堆积在离山体最近的山口处,岩石向山外依次变小;

随后出现的就是拳头大小到指头大小的岩石。由于长年累月日晒、雨淋和大风的剥蚀,棱角都逐渐磨圆,变成了我们所说的石头(学名叫砾石)。这样,戈壁滩也就形成了。而那些更加细小的砂和泥则被冲积、漂浮得更远,形成了更远处的大沙漠。

戈壁是荒漠的一个类型。即地势起伏平缓、地面覆盖大片砾石的荒漠。蒙古人称砾石质荒漠为戈壁。戈壁地面因细纱已被风刮走,剩下砾石铺盖,因而有砾质荒漠和石质荒漠的区别。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主要类型

戈壁的地表依据其组成物质可划分为岩漠、砾漠两类。岩漠是指地表岩石裸露或仅有很薄的一层岩石碎属覆盖的山麓地带,分布在周围及内部山前面积不大。

如马鬃山、雅布赖山、贺兰山、罕乌拉山、巴彦乌拉山的山前地带,砾漠地表为砾石覆盖,砾石大小不等,在石漠的外围地带面积广大,强劲的风力,将细小颗粒吹走,留下粗大的砾召,砾石多成为风棱石,上覆盖一层坚硬光滑的黑褐色荒漠漆皮,以岩漠和砾漠组成的荒漠戈壁面积广大,分布范围只在阿拉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外围。

戈壁可分为剥蚀(侵蚀)和堆积两大类型,并可再分为若干亚类。各戈壁类型分布往往由山地向两侧谷地或盆地作带状排列。

剥蚀(侵蚀)类型

戈壁形成过程以剥蚀(侵蚀)作用为主,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及其边缘山地,为白垩纪以来连续耸起成陆,其后未经海侵或剧烈地壳运动因而长期处于剥蚀作用的地区。地面组成物质较粗,地面起伏稍大,基岩时常裸露,砾石堆积很薄,水土资源贫乏,又可分为2个亚类:

剥蚀(侵蚀)石质戈壁。作狭带状分布于马鬃山等内蒙古高原边缘山地及其山前地带,准平原化现象显著,地面几乎全部为戈壁,而戈壁面上基本没有或很少堆积物,因而大部分地方基岩裸露,山地基本削平,仅以零星残丘存在。

地面平坦而略有起伏,侵蚀沟广布。常流河缺乏,地下水位埋深10米以上。土壤瘠薄,以粗骨质石膏棕色荒漠土和石膏灰棕荒漠土为主,植被极稀疏,覆被度不及1%-5%,以散生的红砂、泡泡刺、勃氏麻黄、梭梭等为主。

剥蚀(侵蚀)—坡积—洪积粗砾戈壁。广布于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在马鬃山、天山等山麓地带也有狭带状分布。地面组成物质以直径2-20厘米粗砾为主,由坡积—洪积作用而成,带棱角,分选作用和磨圆度不佳,一般堆积物厚度不到1米,其下即为削平的基岩;距山地愈远,堆积物的颗粒愈细,厚度也愈大,地面基本平坦,自山地向两侧逐渐倾斜,坡度一般为3-5度,侵蚀沟发达,但常流河不多,地下水位深达10米以上。

土壤瘠薄,以砾质灰棕荒漠土和棕钙土为主。植被覆盖度一般为1%-5%,以红砂、泡泡刺、珍珠、包大宁等为主。

堆积类型

戈壁形成过程以堆积作用为主。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及河西走廊等内陆盆地边缘及山麓地带。上述内陆盆地周沿的高大山地(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经长期剥蚀和侵蚀后,产生大量岩屑碎石,在山麓及盆地边缘堆积,即为戈壁形成的丰富物质基础。昆仑山北麓戈壁带宽达200千米,酒泉附近祁连山北麓砾石层厚达700-800米。本类型包括下列3个亚类:

坡积—洪积碎石和栎砂戈壁。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的边缘和山麓地带。戈壁分布特点是与石质低山及山间盆地相错综,或广大成片,或较为零星。

戈壁的地区差异性甚显著,例如在马鬃山地,戈壁分布于山间盆地的边缘,由强烈剥蚀的古老岩层风化物就近坡积和洪积而成,地面坡度达3-5度,砾径多为3-10厘米,一般具有明显的漆皮,当地称为“黑戈壁”,土壤多为贫瘠而厚仅50-60厘米的石膏棕色荒漠土,植被覆盖度5%左右,人烟稀少。

在祁连山地则情况不同,由洪积—坡积形成的戈壁位于海拔2200米以下的山间盆地边缘,组成物质为粗大的砾石和碎石,呈灰色或灰黑色,当地称为“白戈壁”。地面坡度达5-10度,降水较多,水文网较密,植被较好,覆盖度可达20-30%左右,基本上已绿化。

洪积—冲积砾石戈壁。分布面积在堆积类型中最为广阔。地貌上相当于山麓扇形地,地面绝大部分是砾石戈壁,主要由第四纪洪积、冲积物组成。砾石磨圆度较好,分选较明显。戈壁分布和性质也表现了地区差异。

例如在马鬃山南麓倾斜平原,砾石戈壁作东西向的狭带,砾石层约厚10-20米,砾径2-10厘米,均有棱角和漆皮。祁连山北麓扇形地,其砾石戈壁作东西向的宽带,砾石层厚100米左右,砾径2-20厘米,磨圆度较好,呈灰色及灰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