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黄柏塬

别名
黄柏塬
门票参考
30元
开放时间
全天
适宜季节
全年
旅游景区级别
3A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国家级(2012年第十二批)
自然保护区等级
国家级(2006年建区)
所在地/隶属
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黄柏塬镇

地理位置

黄柏塬风景区为大秦岭最核心腹地,北依秦岭第一黄柏塬风景区地理位置

高峰太白山、第二高峰鳌山,东临周至,南接佛坪、西与洋县华阳古镇相通,与留坝县相连,距西安直线距离260公里,距宝鸡115公里。坐拥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柏塬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黄柏塬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牛尾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辖区总面积896平方公里,海拔800—3767米,相对高差近2000米,人口近2000人。境内崇山拱持,层峦迭嶂,既有北国风光,又有江南秀色,汇南北风情于一域。苍松翠柏,四季常青;碧流穿峡,山秀水清;空气清新,植被丰富,被誉为“秦岭里的香格里拉”。

景区信息

黄柏塬境内大部分面积被划为“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省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是全球同纬度最具原生态地区之一,这里气温湿润,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夏季凉爽宜人,素有“天然空调”之称,是休闲避暑的最佳去处。享有“第四季冰川地质公园”、“生物基因库”、“天然药物库”、“天然氧吧”、“关中后花园”等美誉。

黄柏塬之美在山韵:这里的山层峦叠嶂,延绵起伏。云绕山而飘渺,山纳云而出奇。黄柏塬之美在水意:这里的水涧溪蛇行,瀑潭相映。山借水而峻拔,水依山而妩媚。黄柏塬之美在石奇:这里的石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水漫石而染色,石出水而生态。黄柏塬之美在树茂:这里的树层层叠叠,郁郁葱葱,因四季之不同而争奇斗艳。黄柏塬之美在桥悠:这里的桥悠悬河上,古风依存,行于其上而悠生田园之情。黄柏塬之美在景秀:大领子云海,干涸沟瀑布群,大箭沟彩石、皂角湾稻田,二郎坝吊桥……莫不如诗如画。黄柏塬之美在物丰:大熊猫、细鳞鲑、羚牛、手儿参、板栗、……莫不名声于世!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黄柏塬成为我国南北植物交汇的场所。区内有种子植物121科、640属、1550余种,此外,尚有大量的苔藓地衣蕨类和菌类植物,其中有世界上仅存的凤毛麟角植物——“独叶草”和许多是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连香树、水青树、金钱槭、庙台槭、领春木、桃儿七、山白树、星叶花、紫斑牡丹、延龄草、太白红杉、大果青杆、秦岭冷杉等20余种。陆生脊椎动物有22目52科170余种。其中鸟类有14目31科,兽类有5目14科,两栖爬行类3目7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大熊猫、金丝猴、豹、羚羊、金雕、白肩雕、林麝。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29种:黑熊、水獭、金猫、斑羚、岩羊、鬣羚、血雉、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勺鸡、红腹锦鸡、雀鹰、茑、红脚隼、松雀鹰、猎隼、秃鹫、大鲵、细鳞鲑、哲罗鲑、鲴鱼等。省级保护动物有小麂、狍、花面狸、獾类等27种。

地方土特产以生漆、毛栗、板栗、山茱萸、天麻、猪苓、野木耳、香菇、土蜂蜜、腊肉、魔芋、米酒、山野菜等驰名省内外。

1992年,太白县被列为野生动物重点分布县之一,随后又被国务院列入“中国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工程计划”之中。1993年,在黄柏塬发现并成功抢救的大熊猫“白雪”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黄柏塬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2年,太白县黄柏塬被陕西省确定为生态恢复示范乡,到2008年,在黄柏塬又先后救助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4只、金丝猴8只、羚牛上百头。

2008年6月19日,太白县电力局三名职工到黄柏塬巡线。在返回途中遇到了一只憨态可掬的野生大熊猫,挡住下山的路。他们拿出手机,争着给大熊猫拍照。大熊猫“深情”地与他们对视片刻后,消失在路边的树林里。

“国宝”大熊猫在1996年第三次普查时,太白境内只有37只。而野生大熊猫已达60只左右!且频频外出,与人亲密接触。已在大岭子出现过3次。

而金丝猴、羚牛等数量更多。2007年冬季,太白下大雪。大雪封山,七八只羚牛结伴下山来到黄柏塬镇政府大院吃院子里绿化种植的三叶草。走在路上,不时会遇见成群结队的羚牛出来“压马路”。

黄柏塬景物之美可谓“大像无形”,已非文字所能聚尽。当你真正走进黄柏塬,你就会强烈地感受到如今已少有的太白山原生态美得迷人魅力!

傥骆道

傥骆道是古栈道名。傥骆道得名于其南口位于汉中洋县傥水河口,北口位于周至县西骆峪。傥骆道长约240公里,是褒斜道、子午道、连云栈道等古道中最快捷也最险峻的一条古道。至今从西安飞往汉中的飞机航线,就是沿着傥骆道飞行的。在三国时期,刘备在汉中建立了对付曹魏的军事基地,征战进退,傥骆道是通北的首选道路。中唐以后,傥骆道成为官道,官员任免,回京述职,多走此路,路上曾经遍布亭帐馆舍,以备军旅之用。黄柏塬是倘骆道上一个必经之路,因其最为险峻,过财神岭与兴隆岭,冬日积雪之后便改道黄柏塬湑水河沿河而下,一日可达倘水河口,远比翻山越岭更为便捷,所以在黄柏塬的湑水河沿岸建起了青龙寨、杨家扁、月亮坪、二郎坝等驿站供人歇脚。白居易于周至做都尉时曾一度详细考察了杨贵妃之死,写下《长恨歌》,歌中描述“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等诗句证明杨贵妃沿倘骆道逃走,东渡日本安享晚年。

傥骆古道还替唐朝皇家隐瞒了一个不能言说的秘密,成为永不破解的千古之谜。学者俞平伯有文说,唐朝天宝14年11月,安史之乱,杨贵妃马嵬之死是着人替代,真正的杨贵妃由马嵬坡悄悄南下,进傥骆道,过黄柏塬,直达汉中,沿汉江入长江,到扬州,在扬州改名换姓为太真,混迹青楼,后去日本。前面说过,白居易写《长恨歌》毕竟离事件的发生只有50年,昔日的当事者有些还存在,因为时间的接近,作者一来可以得到真实的素材,二来又不可能将实情一一写出,所以在《长恨歌》里便埋下了许多伏笔。例如“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等等。唐玄宗出长安,过马嵬,走的是蜀道之一的褒斜道,《明皇别录》载:“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皇帝奔向西南,暗中留下的贵妃绝不能追随其后,退回长安更不可能,惟一一条道路就是直接南行,进傥骆道,逃生于南方。傥骆道的骆口驿与马嵬坡极近,在一条线上,彼此可遥遥相望,由此,杨贵妃走傥骆道的时间当在德、僖二宗之前,她是行走于这条蜀道的唐皇室第一人。

“魂断马嵬春讯远”,这一远竟远出了国界,远到了日本。

有学者在日本曾经追寻过杨贵妃的足迹,拜访过供奉杨贵妃的庙宇和她的墓地。伫立在一座低矮的小石塔前,石塔有些年月了,系久津八木家古时为八木女性建的供奉塔,书名“杨贵”,据说这就是杨贵妃在日本的坟墓。能看到濡湿的墓旁插着一块中国驻日使馆某官员立的木牌,牌上字迹已经模糊,想来那个官员必是个多情文人,会背《长恨歌》是毋庸置疑的。日本人将杨贵妃的“妃”字去掉而称“杨贵”,思考极为巧妙,严格说,久津墓中的女人已不能称之为“贵妃”,无皇所依,何妃之有,无势可宣,何贵之言。她所享受的辉煌,在她走进傥骆道的时刻便已丢失殆尽,所剩的身份只是女人。在她“死亡”的瞬间,在傥骆道艰苦卓绝的行走中,她极清醒地、不容置疑地抓住了这个身份,并牢牢地把握住了它,再没有松手。其时,她38岁,38岁的女人已经成熟,不再年轻。

日本有“杨贵妃研究会”,他们说中国马嵬坡贵妃墓是个空冢,“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是白居易说的,白居易不会瞎说。我曾跟他们辩论说,中国有《旧唐书》记载,第二年上皇密令改葬他所,最初埋时以紫褥包裹,再葬时肌肤已坏,惟胸前香囊犹存,内侍献上,上皇悲哀。

日本人大呼,紫褥子里包的是另外的女人!

按日本人的说法,这座安葬杨贵妃的二尊院系平安初期大同三年修建,供奉的本尊是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这两尊像是杨贵妃漂泊日本后,玄宗不忘贵妃,派方士带往“蓬莱”,送给贵妃的。杨贵妃在久津,改杨氏为“八木”,从大富大贵中幡然醒悟,淡泊存活,给后人留下了“久津出美人”的佳话。神奈川的称名寺,至今藏有杨贵妃使用过的玻璃珠帘;1963年,一名日本少女拿出文件证明,在电视上宣称自己是杨贵妃后裔;2002年,我为周至县涌泉寺探访日本的泉涌寺,周至的涌泉寺隋唐时代是仙游寺下院,属皇家寺院,及至到了京都的泉涌寺,我才知道,该寺院的前身竟然也叫仙游寺,供着杨贵妃的观音像,据说这像成于唐代,雕刻者见过杨贵妃,所以面目表情和杨贵妃很接近,是寺中国宝级文物……

在这点,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想给历史悲剧一个大团圆的完整结尾。在此,我们不必做过多的考证,姑且相信这一事情的真实,那么,作为杨贵妃再生之后的启程地便是马嵬坡,是傥骆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