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 公交换乘
  • 公交路线
  • 公交站点

薛家岗遗址

别名
薛家岗文化遗址,薛家岗遗址公园
门票参考
免费参观
旅游景区级别
3A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四批(新石器时代)
所在地/隶属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王河镇薛家岗村境内

详细情况

遗址和年代

薛家岗遗址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潜山县的王河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遗址年代为距今6000年至商代(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 薛家岗遗址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文化层堆积厚,遗迹遗物丰富和文化内涵深邃,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

远古文化——薛家岗文化的典型代表。 遗址距离潜山县城仅7公里,位于王河镇永岗、利华两自然村的交界处,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遗址四周溪流回纡,松竹苍秀,景色优美,最适宜于人类生息繁衍。

薛家岗遗址,面积6万平方米,地处安徽省潜山县河镇乡。它是新石器时代[1]  遗留下的古文化遗址。现出土了大约3000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并发现了百余座的墓穴。薛家岗遗址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文化层堆积厚,遗迹遗物丰富和文化内涵深邃,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远古文化——薛家岗文化的典型代表。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进展

1979年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先后对薛家岗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揭露面积2千多平方米,出土文物近3千件。为探寻薛家岗文化分布情况,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皖鄂交界及江淮之间又发现多处薛家岗文化同类型遗址。

遗址的文化特征

薛家岗遗址坐落在一处高2~7米的椭圆形台地上,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墓葬、灰坑、残房基等遗迹100余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及装饰品2000余件。该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明显区别于周围其它地区的文化特征,具有独立的发展序列,被考古学界命名为“薛家岗文化”。

薛家岗遗址是安徽省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为丰富的一处,同时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处重要的原始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为研究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原始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遗址文物

薛家岗遗址面积大,文化层堆积较厚,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器物形制显示出其自身的特征和典型性,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有一定的分布范围,是安徽省建国后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学术界命名为“薛家岗文化”。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始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1981年9月,这里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为高约3米的椭圆形台地,面积6万平方米。经考古研究发掘,揭露面积2300平方米,发现房基、灰坑及墓葬等遗迹,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初步展示了薛家岗遗址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文化属性。

遗址文化堆积分为5层,第1层耕土层;第2层宋代瓦砾层;第3层商文化层;第4层、5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依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遗物的演变规律,4、5两层又分为四期文化。经过发掘,出土器物主要是石、陶、玉三大类。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锛、石铲、石凿、石钺、石镞等。

石器

多通体精磨,对面穿孔,棱角分明,部分刀、铲的孔眼处还绘有红色花果形图案,色泽艳丽、画面拙朴。以奇数相列的1-13孔眼大件石刀,尤为特殊。特别是13孔石刀,宽9-12厘米,长51.6厘米,是我国迄今新石器时代考古中首次发现的具有明显个性的文物。

陶器

主要是鼎、豆、壶、罐、盆、碗、鬶、杯等,其中以枫叶形足釜形鼎,扁凹状、扁柱状鸭嘴形足罐形鼎,敛口、直口高柄豆,小口折腹壶,鸡冠耳鋬碗,喇叭口细高颈凿形足带把鬶等,为薛家岗遗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代表器物。陶器的制法由手制到轮制,器形由平肩到圈足,种类由简单到复杂,表现了四期文化的发展序列。

玉器

有环、璜、管、琮 、铲、扣形饰等。这些玉器,雕刻精美,图案对称,工艺水平很高。薛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还出土了大量陶球,其中最大直径9厘米,最小直径1.8厘米,表面有孔眼1-46个不等。球内装有小陶丸,摇之有声,清脆悦耳,球面以相互交错的针刺纹为装饰。有研究者认为,这种陶球是一种原始的“乐器”。

铜器

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杂器等七种。在此分类的基础上,以表格形式展示了各大类下不同种类的铜器的具体名称。经过分析发现,汉代铜器大多自名清楚;铜器有同实异名者,有同名异实者;与先秦铜器相比,器物种类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先秦铜器以礼器为主,而汉代则以实用器为主,不同的制作机构、制作地在不同的时间制作的铜器,其种类有所不同

房基

该遗址发掘的房基有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建筑两种,长4.75-3.9米,宽3.7-2.4米。房基内均有瓢形火膛。遗址出土氏族墓葬100多座,有的无墓穴,有的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无葬具。墓葬分早晚两期,其中早期随葬品差别不大,晚期多寡不均,对研究当时的氏族关系和社会性质提供了重要资料。据碳14年代测定数据,薛家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5000年以上。

历史文化

薛家岗遗址传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家岗遗址一带有一个传说,充满着神奇的色彩,人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荣:很早以前,在潜山县王河镇永岗、利华两村交界处,有一曲折隆起地带,长约3华里。有地理先生说,它是一条龙形活地,龙头向北。如果在龙口用铁链吊棺葬下祖先,后代必出帝王。当时有一富翁,买了此地,请了地理先生,用其法吊葬了他的祖父。不久,这坟地日长一尺夜长三分。隆起地带,草木茂盛,竹木森森,大有长龙飞腾过河之势。如飞腾,当地必成西洋大海,葬主后代,就有人面南为王。此事被朝庭察觉,遂派人毁坟平山。哪怕白天千军万马将地刨平,夜晚却又长起来,第日复原状。这样徒劳月余,不能毁去山地一草一木。此事惊动了天上玉皇大帝,他派一仙人,化为一花乌,登上枝头高叫:“不怕千人万人挑,就怕双童子钉断腰”。如此鸣叫数日,督办其事者,将此事奏明皇上,

得到准奏后,即在龙形腰部挖一深洞,在洞中摆上好糕、好果,把在外地骗来的一对不满七岁的童男童女,穿戴整齐,引到洞中,让他们吃喝,外面却用石子封死,活活将这对孩子闷死在洞中。当晚电闪雷鸣,整个山地轰轰作响,满山竹开木死。洞旁有一小池,忽然血水外淌,约月许,臭气难闻。有人说,山林中每一棵裂开的竹子中,都有军、马图像,只是时期未到,未成形体,被害了。如果时机成熟,这些人马就会出来,助葬主后代夺取天下。如今,龙口吊棺葬依存。隆起地带中间有一缺口,相传即为“龙断腰”。

考古发现

考古发现,揭开了传说的神秘面纱,让人们看清楚其实质,品味出了他的科学价值,从遗址中发掘的13孔石刀,空心镂孔陶球,足以证明我们的祖先当年都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以渔猎为生,休养生息,同时开展劳动竞赛,战天斗天,改造自然。因此,考古界将此命名为“薛家岗文化”并编入了教科书,“薛家岗文化”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是很有价值的。

考察价值

据了解,自1978年以来,经过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广州中山大学古人类学系先后6次发掘,揭露面积近230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揭开耕土层后,其下可分“唐宋文化”层,“商代文化”层以及“新石器时代1———4期文化”层。遗址的“新石器时代2、3期文化”,代表了薛家岗文化的基本特征。特别是3期文化中的大型多孔石刀,和在孔眼周围绘有红色花果形图案的刀、铲,属我国新石器时期罕见之物。发现古墓葬、残房基灰坑100多处,文化遗存以新石器时代物品为主,并有少量商代和唐宋时期遗物,经国家文物局测定,“薛家岗遗址3期文化距今5170年”。出土文物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两大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石刀、石铲、石锛、石镞、石凿、陶锉、陶纺轮、陶网坠等,生活用品以陶器为主,有鼎、豆、壶、盆、碗、杯、盂、钵、、罐、釜等,石器制作讲究精良;陶器以夹砂黑陶、泥质红陶为主,手轮兼制,刻有纹饰。出土空心镂孔陶球近百只,内藏陶丸,摇之有声。还有玉器装饰品环、璜、管、玦、扣、琮等,大多精美绝仑。

历史意义

薛家岗文化的时代约在距今5000至6000年之间,其早期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向

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时期。这时的生活用具多,生产工具少,石器制作工艺粗劣,钻孔技术不发达,说明这时期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除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外,不可能有多少剩余,氏族成员之间社会地位还是平等的,他们过着集体劳动的公有制生活。

薛家岗文化上受黄河下游诸多文化影响,晚期又综合了长江下游地区各文化因素,通过交流、发展,终成为安徽唯一自成系统的一支重要部族文化,在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学术界广泛关注。

保护措施

加强对遗址的保护

作为薛家岗文化典型代表的薛家岗遗址所在地,潜山县委、县政府认真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遗址的保护;

展示薛家岗文化面貌

另一方面,旅游、文物部门正在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开辟成为新兴的旅游景点,薛家岗遗址已规划为遗址公园,恢复模拟一部分原始社会的人类生存、生活实景,以向世人展现“薛家岗人”的原貌。目前,潜山县博物馆已辟园地,利用薛家岗遗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直观形象的向人们展示薛家岗文化的面貌。

远古文明

历史演进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这块沃土就已居住很多氏族部落的先民,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碑史迹,沉寂5000多年的潜山薛家岗遗址就是其中之一。记者近日来到这里进行了采访。

薛家岗遗址位于潜山县王河镇永岗、利华两村交界处,南距县城仅7.5公里,西北距天柱山10公里,东侧约300米远处便是潺潺的潜水河。遗址坐落于一条狭长的山岗之上,呈椭圆形台地,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遗址四周溪流回纡,松竹苍秀,景色优美,最适宜于人类生息繁衍。

据潜山县文化局局长曹凯介绍:薛家岗遗址的时代,上距今约6000年,下至唐宋;其文化分布范围在大别山以东,巢湖以西之间,北至淮河,南跨长江,西交湖北黄梅。其出土的文物显示着自身独具一格的特征和典型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原始文化以及与黄河流域诸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因此被中科院命名为“薛家岗文化”,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挖掘过程

“薛家岗遗址是1977年12月由潜山县文化局在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有农民说在薛家岗种地时,经常发现一些陶器和石器的碎片,不知是何物,要求文化部门派人去看看。结果在那里不但采集到了陶器标本,而且发现了一件三孔石刀。”曹凯局长向记者介绍说:“这在安徽是第一次发现。”

据了解,自1979年以来,经过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广州中山大学古人类学系先后6次发掘,揭露面积近230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揭开耕土层后,其下可分“唐宋文化”层,“商代文化”层以及“新石器时代1———4期文化”层。遗址的“新石器时代2、3期文化”,代表了薛家岗文化的基本特征。特别是3期文化中的大型多孔石刀,和在孔眼周围绘有红色花果形图案的刀、铲,属我国新石器时期罕见之物。发现古墓葬、残房基灰坑100多处,文化遗存以新石器时代物品为主,并有少量商代和唐宋时期遗物,经国家文物局测定,“薛家岗遗址3期文化距今5170年”。出土文物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两大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石刀、石铲、石锛、石镞、石凿、陶锉、陶纺轮、陶网坠等,生活用品以陶器为主,有鼎、豆、壶、盆、碗、杯、盂、钵、、罐、釜等,石器制作讲究精良;陶器以夹砂黑陶、泥质红陶为主,手轮兼制,刻有纹饰。出土空心镂孔陶球近百只,内藏陶丸,摇之有声。还有玉器装饰品环、璜、管、玦、扣、琮等,大多精美绝仑。

文化演变

潜山县博物馆馆长李丁生向记者详细分析了薛家岗文化的渐进过程:薛家岗文化的时代约在距今5000至6000年之间,其早期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时期。这时的生活用具多,生产工具少,石器制作工艺粗劣,钻孔技术不发达,说明这时期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除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外,不可能有多少剩余,氏族成员之间社会地位还是平等的,他们过着集体劳动的公有制生活。

李丁生说,到了薛家岗文化的中、晚期,已经显露出阶级社会的萌芽:一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数量增多,种类齐全且制作精美。质料坚硬的石质生产工具的改进与提高,必然推动农业生产的大发展,这时的“薛家岗人”除维持较低生活水平之外,可能有所剩余,他们过着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二是出现了贫富分化。石质生产工具和玉饰切割工艺达到成熟阶段,陶器手轮兼制,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小件玉器钻孔精细,这就需要有熟练的手工业劳动者才能完成。因此,我们认为这时的“薛家岗人”有一部分已脱离农业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分工,商品交换和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可能开始出现。所以,“薛家岗人”早期公有制生活,这时已逐步为私有制所取代。三是“薛家岗人”有着较高的审美欣赏水平,如陶器造型优美,纹饰图案形式多样;石器尤以石铲和多孔石刀最具特色,穿孔周围绘有规整的花果形图案,这是目前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另外,他们还有意识地制作了玉石、骨料及象牙品以作为头饰、颈饰和肢饰等,说明这时期“薛家岗人”佩带玉饰风气盛行。

薛家岗文化上受黄河下游诸多文化影响,晚期又综合了长江下游地区各文化因素,通过交流、发展,终成为安徽唯一自成系统的一支重要部族文化,在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学术界广泛关注。

保护利用

作为薛家岗文化典型代表的薛家岗遗址所在地,潜山县委、县政府认真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另一方面,旅游、文物部门正在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开辟成为新兴的旅游景点,薛家岗遗址已规划为遗址公园,恢复模拟一部分原始社会的人类生存、生活实景,以向世人展现“薛家岗人”的原貌。目前,潜山县博物馆已辟园地,利用薛家岗遗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直观形象的向人们展示薛家岗文化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