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宁津县李满碧霞祠

所在地/隶属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城北13公里

李满碧霞祠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始建于唐朝,古称天仙圣母殿,曾于清代乾隆四十年(即公元1776年)重修,并改名为碧霞祠,沿用至今。后经清光绪十六年(即公元1891年)扩建,成为华北平原上一处非常精美的古建筑群。当时它的主要建筑包括山门、钟楼、鼓楼、碧霞祠正殿,东西配殿,正殿后面为玉皇阁,玉皇阁东面为阎王殿,西面为白衣观,山门西面有镇武庙。说起当时的古会香火,更是当地一绝,沧州、德州及周围十八县知州、知县及黎民百姓,每年庙会必来朝拜降香,并有“不去天津卫,也赶李满会”、“二州十八县,李满会上见”之说,足见当时之盛况。

李满古庙群是鲁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尘封多年的宝贵文化遗产。2006年,宁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旅游业提上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决定扩建碧霞祠相关庙宇和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四大建筑群和一个观光园区,即:“古庙”建筑群、“食宿”建筑群、“休闲娱乐”建筑群、“商贸”建筑群和花卉苗木观光园区。具体建设规划为:

“古庙”建筑群:采用宋代建筑风格,建筑群均为砖木结构,青砖、青瓦、雕梁画栋。以碧霞祠为中心,西为镇武庙,北为玉皇阁、阎王殿、财神殿、药王庙,东为普照寺,南为庙前广场。

“食宿”建筑群:旅游度假村按山庄样式建筑,充分突出农家特色,内建有钓鱼坊、野味馆等;美食一条街充分发挥宁津县三大名吃之一“大柳面”的优势,建成鲁、川特色名吃一条街。

“休闲娱乐”建筑群:人民公园建成亭、台、轩具全的游乐场所,园中建一处水上世界,划船、游泳、垂钓,水上游戏等一应俱全。儿童乐园、老年乐园按照儿童和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规划设计。

“商贸”建筑群:以仿古二层小楼为建设样本,建成五金、日用、文体、服装、箱包等专业市场区;在商贸城东端建成古玩、文化一条街,专门从事古董、字画、祭品、纪念品经营。

“花卉苗木”观光园区,以济南植物园为建筑样本,建成花卉观光园、绿化苗木观光园、美化苗木观光园,园中点缀有假山、小溪流水、亭台等。

欢迎社会各界前来考察、投资、开发。

鲁北平原上的泰山庙和它的庙会 提到泰山庙,人们还准会以为是建在五岳独尊泰山顶上的泰山庙(碧霞祠),可大多数人却不曾知,在鲁北那一望无垠的大平原上,也有一座叫做泰山庙的庙宇,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屹立在冀鲁交界处平原大地上的泰山庙。

修建在鲁北平原上的泰山庙,位于山东宁津县境内,在县城北约十余公里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此庙建于唐代,后经历代风雨沧桑,曾于清乾隆四十年(即公元1775年)重建,又经清光绪十六年(即公元1890年)第二次重建。历史上,它曾是一处非常精美的古建筑群,也是这一地域的宗教圣地。

这座宏伟的庙宇包括奶奶正殿(碧霞祠)、玉皇阁、阎罗殿、镇武庙、白衣观、东西厢房等。据古建筑专家和宗教界的高僧讲,历史上引庙建筑规模之大、知名度之高、影响之远,在华北平原上曾是一处出名的名胜古迹。

泰山庙由于地处李满庄,又称李满庄泰山庙,基历史悠久。相传,此庙宇的主

佛和泰山顶上的泰山庙、河北景县西刘直的古庙主佛系三姊妹。李满庙的主佛排行老大的叫肖霞,老二、老三已不闻其祥,三姐妹同时修行并修炼成佛。

眼下呈现在游客面面前的李满庄泰山庙,可不是古代保留下来的建筑,而是近几年为发掘文化遗产和发展旅游事业,在原遗址处重新修复的。李满庄泰山庙历史上虽经过几次大的重修,但由于数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蚀,整个古建筑群已失去了她昔日的辉煌。据当地的一些年长者回忆,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这座古庙还巍然挺立。日本鬼子为了修炮楼,强行把这座庙宇的砖瓦拆去,使这座饱经风霜的古庙更是满目疮痍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这座古庙,终于倒塌了。

在这一地域的历史上,有了泰山庙也就有了庙会,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推测。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推断,是先有了会,行善者后来才在此建起了庙宇。对于这些,我们无意去考证。但这里一年一度的历时三天的四月十五庙会,的确是丰富了当地的民间文化,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勃蓬发展。

李满庄庙会是从每年的四月十五日到四月十六日。在历史上庙会兴盛时期,每年前来赶会的人达数万之多。届时,方圆数百里的香客或徒步或赶着大车前来聚会。来这里赶会的人北起河北的沧州,南至山东的德州,东达山东的惠民,西止河北的衡水。

一时内,河北沧州、盐山的各种剧团,吴桥、宁津的杂技和这一带的民间艺人,都争相前来献艺。据说庙会鼎盛时,附近村庄的几十口大井的水都被饮干,许多池塘的水也被前来赶会的人和牲畜争相饮用。古老的庙会,可以说就是鲁北平原上一年一度文化、经济的大盛会。这样在历史上,古老的庙宇也名扬四海。

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极左”风暴的袭来,1964年,李满庄的庙宇被拆掉了,这一年,延续数百年之久的四月十五庙会,也因古庙的不复存在而随之告终。

庙会中断三十多年后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昔日的宗教圣地建起了李满庄经济开发区。许多善男信女从抢救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出发,萌发了重修泰山庙的念头。这一举动得到了当地县镇政府的支持,终于1992年春,修复寺庙的工作拉开了帷幕。重建寺庙的消息传开,当地的群众纷纷解囊资助,镇政府也从经济上经予支持。古庙修复工程动工前后,镇政府投资12万元,当地群众捐资累计达26.2万元。

古庙的重新落成,使中断了几十年的庙会重新恢复。1993年是恢复庙会的第一年,前来赶庙会的有上万人。庙宇的重建和庙会的恢复,前来办厂、投资、经商的人逐年增多,使平静的鲁北平原又一次沸腾了。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庙会这一民间文化习俗又恢复了它昔日的风采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原载于1994年7月16日《日喀则报》作者:宋智孝

宁津碧霞祠又叫李满碧霞祠,位于宁津县城北13公里、大柳镇镇政府驻地北3公里处。由于历史的原因碧霞祠遭到破坏,1992年在各方的努力下得以重建。目前,它的主要建筑包括山门、钟楼、鼓楼、碧霞祠正殿,正殿东面为普照寺,正殿后面为玉皇阁。随着古庙的重建,每年农历四月十五、九月十五前后的古庙会也兴盛起来。李满古庙会期间,南到济南、泰安,北至沧州、河间及京津地区,东至乐陵、北镇,西到东光、衡水等地的富商巨贾、小商小贩,各色人等一应俱全,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日到会人数近十万人。

据有关资料记载,宁津碧霞祠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始建于唐朝,古称天仙圣母殿,曾于清朝乾隆四十年重修,改名为碧霞祠,并沿用至今。后经清朝光绪十六年扩建,成为华北平原上一处非常精美的古建筑群。当时它的主要建筑包括山门、钟楼、鼓楼,碧霞祠正殿、东西配殿,正殿后面为玉皇阁,玉皇阁东面为阎王殿,西面为白衣观,山门西面有镇武庙。说起当时的古庙会香火,更是当地一景:沧州、德州等地的官员和黎民百姓,每年庙会必来朝拜上香,并有“不去天津卫,也赶李满会”、“二州十八县,李满会上见”之说,足见当时之盛况。

宁津碧霞祠的古庙群是鲁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尘封多年的宝贵文化遗产。据介绍,2006年,宁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旅游业提上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决定扩建碧霞祠相关庙宇和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四大建筑群和一个观光园区,即:“古庙”建筑群、“食宿”建筑群、“休闲娱乐”建筑群、“商贸”建筑群和花卉苗木观光园区。

“古庙”建筑群采用宋代建筑风格,建筑群均为砖木结构,青砖、青瓦、雕梁画栋。以碧霞祠为中心,西为镇武庙,北为玉皇阁、阎王殿、财神殿、药王庙,东为普照寺,南为庙前广场。“食宿”建筑群采用旅游度假村模式,度假村按山庄样式建筑,充分突出农家特色,内建有钓鱼坊、野味馆等休闲场所;美食一条街充分挖掘宁津县大柳面、保店驴肉等特色名吃,在此基础上建成鲁、川特色名吃一条街。“休闲娱乐”建筑群主要内容有:人民公园建成亭、台等一应俱全的游乐场所,园中建一处水上世界,划船、游泳、垂钓、水上游戏等娱乐项目多种多样。儿童乐园、老年乐园按照儿童和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规划设计。“商贸”建筑群是以仿古二层小楼为建设样本,建成五金、日用、文体、服装、箱包等专业市场区;在商贸城东端建成古玩、文化一条街,专门从事古董、字画、纪念品经营。花卉苗木观光园区以济南植物园为建筑样本,建成花卉观光园、绿化苗木观光园、美化苗木观光园,园中点缀有假山、小溪流水、亭台等。目前,宁津碧霞祠景区正逐渐成长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赏景观园于一体的出名旅游景点一年一度的李满庙会,于5月18日,即农历四月十六圆满落下帷幕。位于宁津城北13公里处的李满碧霞祠,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碧霞祠在李满村中路北,坐北朝南,占地十余亩。站在飞檐斗拱、恢宏气派的山门前,两侧“心境澄清随处皆清风明月仙云飘渺此间即福地洞天”的匾联赫然在目,门楣上方镶嵌着的“碧霞祠”三个正楷鎏金大字在初夏的阳光里熠熠生辉。信步入内,极目远眺,只见殿宇巍峨,雄伟壮观,庙中冬青碧绿丛丛,松柏参天,竹林婆娑,空中不时有燕雀飞啾,接踵而至的游客、,伴着大殿悠扬的钟声,或拍照留念,或顶礼膜拜。

据传说,李满碧霞祠始建于唐代,古称“天仙圣母殿”,但今日已无据可考。现庙内仍保存完整的青铜神像,经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所铸。据此推断,古庙始建于宋代较为确切。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古庙曾于清乾隆四十年(1776年)重修,并更名“碧霞祠”,且一直沿用至今。后又经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扩建,形成了气势宏伟的古建筑群,其建筑格局分为五个部分:山门,钟鼓楼,东、西配殿,碧霞祠正殿。正殿后侧为玉皇阁;王皇阁东为阎王殿,西为白衣观;紧靠山门的西侧为镇武庙。各殿神像中,有部分为铜铸,其余多为木雕,全身彩塑,形态各异,形象精美逼真。

历史上,古庙群体的不断兴建,使得庙内香火更旺,大到州官知县,小到平民百姓,纷纷到庙里朝拜,许愿还愿,祷告神灵庇护人寿年丰、合家平安。与此同时,庙会亦是一年比一年兴盛,可称方圆数百里出名。每年农历四月十四至十六,三天庙会期间,各地大小商贾云集于此,说书的、唱戏的、耍把式卖艺的,三教九流纷至沓来。南到济南、泰安,北到沧州、天津,东到乐陵、北镇(滨州),西到东光、衡水,都流传着“不去天津卫,也赶李满会;二州(沧州、德州)十八县,李满会上见”之说。早年庙会期间,附近各村井水都被挑干。

随着历史变迁,古庙于一九四八年被拆毁。从此,古庙会也时断时续。特殊的历史时期,庙会也随之销声匿迹了。但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与崇拜却深深地留在心底。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勇于开拓进取的李满村人和社会各界人士主动捐资,筹款120万元,出义工一万多个,动土五万多立方,历时一年半,于1993年12月在原址上重新建起碧霞祠正殿、东西配殿及山门,于1998年建成普照寺,硬化了庙前广场。2003年,又建起宏伟壮观的玉皇阁。

近年来,古庙建成,古庙会也随之恢复,并重现了当年庙会的火爆场景,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毫不夸张。每年庙会期间,仅接待戏团、杂技团、歌舞团等大型文艺团体都在十个以上,附近村庄的车辆都被停得满满当当,临时饭店、小吃部更是不可胜数。刚刚闭幕的今年庙会,仅经过相关部门审批的临时摊位就达300多个,日接待游客万余人。

李满碧霞祠,以及因它而沿续千百年的古庙会,声名愈来愈大。而勤劳淳朴的李满百姓,则巧借传统文化大平台,唱活了繁荣经济这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