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五鹿山自然保护区

门票参考
35
开放时间
9:00~17:00
自然保护区等级
国家级(1993年建区)
所在地/隶属
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和蒲县交界处

景物概况

地理位置

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吕梁山脉南端,位于山西省蒲县、隰县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6°23′45″~36°38′20″,东经111°2′~111°18′。[1]

性质

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区内总面积20617.3公顷,森林覆盖率68%。

建立时间

保护区始建于1993年,1999年挂牌运行, 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成立的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保护区之一,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在保护褐马鸡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保护价值。

资源概述

面积范围

该保护区总面积20617.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8185.06公顷,缓冲区面积5216.18公顷,实验区面积7216.06公顷。东以磨沟村(隰县、蒲县县界)为起点,沿洪永线公路至斗角沟口,再向南至山神庙梁(海拔1569.5米处),沿梁到张公庄村西,经阳窑、毛岔、克城后沟、青寸沟到鹿场,经柳卜凹村、侯家沟村东、佃沟沟心到马武村西,再沿老虎凹、刘仙村、辛窑、道角、李子坪、芦崖底至背家坡;南从背家坡起,沿梁到冯南庄村后大梁,经泰山顶沿梁到山底,顺河床到曹洼村后大梁;西以曹洼村村后大梁起,沿梁经牛旺头、大疙把村到磁窑河,沿流水线到穆洼村,经杏树梁、杨家垣、百腰、大麻子垣,沿流水线至辛庄村,经洞沟河到井子坡,沿沟到周家山、韩家疙瘩,经隰蒲县界(蛇盘兔)沿梁至尖山(海拔1708处),经背庄到深家沟口;北从深家沟口沿洪永线公路至磨沟村(隰县、蒲县县界)止。

保护目标

该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世界珍禽褐马鸡和中国国特有树种白皮松。辽东栎林是五鹿山自然保护区阔叶林的优势种,也是该保护区的地带性、标志性植物。据相关资料显示,该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103科,449属,965种;共有动物409种,濒危动物种有:金钱豹、黑鹳、游隼、灰背隼等。分布于五鹿山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有黑鹳、金雕、大天鹅、猎隼、褐马鸡、原麝等30余种。在植被类型中有5大植被类型组,8种主要植被型、41个群系,是山西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白皮松林主要分布在深家沟、黑虎沟、山底等地。白皮松因树皮常有不规则的鳞片状剥落,故而又称蛇皮松或蟠龙松,树形高大,寿命较长,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白皮松是比较稳定的森林植物群落。褐马鸡是中国的特产鸟类,仅分布于山西省吕梁山脉以及河北、北京等地的部分林区。五鹿山自然保护区是山西省第二批成立的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保护区之一,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在保护褐马鸡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保护价值。

自然环境

地质地貌

该保护区位于吕梁山脉的南段,吕梁山脉主脊线纵穿全境,地表组成物质主要有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页岩,石炭纪和二叠纪的沙页岩,局部地区覆盖着第四纪黄土,该地区地形多变,山势险要,峰峦叠嶂,沟大谷深,主要山峰有尖山,红军寨,沙冒顶等,主峰五鹿山位于保护区西部,海拔1946.3米,最低处下庄水库海拔1135米,相对高差811.3米。

水文特点

该保护区的河流属于黄河一级支流——昕水河流域,由于草木茂盛,森林覆盖率高,水源涵养好,所以地表水源充足,流量相对稳定,水质清澈,每小时流量0.5~0.8立方米,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20~140吨,水质无污染,所含矿物质主要含有碳酸钙,氟氧离子含量为7.5公斤/每升,还含钠,钙,钾,镁,铁等元素,PH值7.6,途经下庄水库,大宁县后注入黄河。该保护区域地下水可分为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和碎屑岩,变质岩类裂隙水,一般有较大范围的补给汇水区,调节能力强,流量比较稳定。

气候特点

该保护区位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是东南区季风的边缘,受海拔、地形和森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山西省内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偏低,变幅较大,空气湿度偏高,形成典型的山地气候,其特点是夏

季炎热多雨,多为东南风,冬季寒冷,盛行西北风。据相关资料显示,该区年平均气温8.7℃,极端最高气温36.4℃,极端最低气温-23.2℃。一月份平均气温-6.7℃,七月份平均气温26.7℃;大部分地区等于和大于10℃的积温2600-3000小时,无霜期150-180天。

据相关资料显示,该保护区日照充足,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16—138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2400-2700小时。降水量年均500-560毫米左右,最高899.5毫米(1958年),最低346.4毫米(1965年),基本能满足林木生长需要。年平均相对湿度55.6%。雪期,冻土期为90天左右,初雪期11月上旬至中旬,冻土期开始于11月下旬,次年3 月上旬开始解冻,年最大冻土深达107厘米。

土壤种类

该保护区土壤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在区内自上而下土壤类型共分棕壤,褐土,草甸土,山地草甸土4个土类,7个亚类,15个土属,27个土种。

棕壤:

集中分布在该保护区海拔1800~1850米以上山区,垂直分布于山地褐土之上,土层较厚,有80~120厘

米,腐殖质含量很高,PH值为6.2-7.0,有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植被落叶层,呈棕褐色,厚度1~18厘米,土壤肥力高,保水透气性能良好,在该保护区有3个土属,6个土种。

淋溶褐土:

主要分布于该保护区境内中山上部,垂直分布在棕壤和山地褐土之间,一般多出现于海拔1600米以上,土层厚35~80厘米,土壤PH值为6.5-7.5,有粘粒淋溶聚集作用,土壤侵蚀微弱,自然肥力较高,该保护区有5个土属,8个土种。

褐土性土:

主要分布于该保护区海拔1200~1500米之间,为低中山和土石山根,阴坡分布于1350~1700米之间,土壤特点为腐殖质含量偏低,PH值为6.5-7.2之间,粘粒较强,有部分分化石砾,侵蚀程度较小。在该保护区有3个土属,6个土种。

褐土:

主要分布于该保护区农田和海拔1350~1650米之间的低中山区,土壤特点为腐殖质层比较厚,PH值为6.8-8.1之间,粘粒较强,有部分分化石砾,侵蚀程度较小,在该保护区有1个土属,3个土种。

石灰性褐土:

是碳酸盐淋溶不彻底的一个褐土亚类通体有石灰反应,淋溶层碳酸钙含量大于3%,底土有明显钙积

层,褐土主要分布于五鹿山保护区的各河流二级阶地,山间盆地,黄土台垣,平缓的洪积扇下部均有大片分布。土壤特点为有机质,全氮及代换量较低,PH值为8.1-8.3之间,粘化过程强,有明显的粘化层形成,在该保护区有1个土属,2个土种。

浅色草甸土:

主要分布于该保护区昕水河河床,河谷地带,多与耕种浅色土接壤,稍含石沙砾,表层土壤厚为0-20厘米之间,PH值7.5,土壤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低,颜色较浅,在该区仅有1个土属,1个土种。

山地草甸土:

在该保护区五鹿山顶峰有零星分布,多与耕种浅色土接壤,稍含石沙砾,表层土壤厚为0-20厘米之间,PH值7.5,土壤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低,颜色较浅。在该区仅有1个土属,1个土种。

科学研究

古代及近代科学研究

该保护区的五鹿山位于临汾盆地之西,相传尧时就有“草本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丰登”的说法。据载:公元前475—221年(战国时期),《管子地员篇》有关山地垂直分布以及阴阳坡的差异也和五鹿山植被分布基本一致。1876,1879,1880,1884年,俄国人G..N.Potanin多次来山西采集标本;1905—1908年, 1914年,美国人F.N.Mcger多次来山西采集标本;法国传教士E.Licent先后7次来过山西采集大量植物标本,存放于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及天津北疆博物馆(改天津自然历史博物馆)等部分活动涉足五鹿山。王作宾先生曾于1933—1935年在晋南北进行植物调查,刘继孟先生1934年调查植物植被工作也到过五鹿山。

现代科学研究

1949年后,崔友文先生,中国林科院宋朝枢先生先后去过五鹿山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

1970年代,北京林业大学(原北京林学院)罗菊春教授全面考察了五鹿山生态地理环境和森林资源。山西大学王福麟等调查了五鹿山褐马鸡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发表了《褐马鸡居留地变迁与环境演替》(山西师大学报,1989年)。

1980年代,山西师范大学毕润成等考察了五鹿山的植被类型和分布规律及白皮松林生态地理特征,发表了《五鹿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和分析》(山西师大学报,1988年)。山西省生物研究所的刘焕金等调查研究了五鹿山的褐马鸡种群特征和栖息地生态。

1985—1988年由山西省林业厅等单位组成“山西植被研究组”,对五鹿山植被作了全面的调查。

1984—1986年,《临汾地区国土资源》课题组对五鹿山土地资源类型、森林植被、动植物资源及区系进行了研究。199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的郑光美等对五鹿山的褐马鸡进行了研究,发表了论文《山西五鹿山地区铁矿开采对褐马鸡活动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

1997年前后,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晋东南学院、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把五鹿山自然保护区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山西师范大学师生在五鹿山采集植物标本3000余份,群落调查作样方1000多个。据相关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后,各大院校、研究院所进一步对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褐马鸡及其栖息地保护等开展了研究。

旅游指南

旅游资源

五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又称五龙山,位于县城北20公里,面积1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961.6米,为吕梁山南段最高峰。

这里原始森林气势独特,青山绿水、钟灵毓秀,植被丰富、草木茂盛,主要生长白皮松、辽东栎,还有侧柏、龙柏、桦树、杨柳等树种,形成针、阔叶混交林。盛产木耳、猴头、蕨菜等山珍野味。有褐马鸡、青羊、原麝等珍禽异兽70余种,是全省三大自然保护区之一。

五鹿山群山起伏,蜿蜒绵长,林木茂密,原始清幽。经断层和风化溶蚀自然造就的巍峨峻拔、层峦叠嶂,奇特的天然溶洞、千峰竞秀,浓荫蔽日的丛林风光,构成别致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环境。漫山遍野的油松,碧绿

沁心房,雨后更鲜亮,岁寒满山雪,松色郁青苍。由树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使人感到空气清新,呼吸顺畅;感觉心旷神怡,心胸舒展;感悟山水灵性,尘念俱消。

五鹿山建有五鹿庙,相传是为祭祀春秋时期晋国五鹿大夫狐突所建。庙内石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庙内正北有五龙洞,四合院式,建筑40余间,面积2976平米为明代建筑。深约20余米,高3米多,内有五龙圣母雕像5尊,西侧有一洞深不可测,民间传言可通陕西,洞内湿润滑腻,最高处的钟乳石上滴落着涓涓水珠。据说水珠多少可以预测天气阴晴,

五鹿山还建有五龙圣母祠,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为祭祀日,届时庙内会搭台唱戏,来庙拜祭的四方邻客络绎不绝,此处“龙母灵崖”为蒲县古八景之一。

旅游提示

成人票:35元。

儿童票:35元。

公交:在坂下路口坐小汽车。

自驾:

1、尧都区——魏村——杨家坡——坂底——曹村——五孔桥——蒲县

2、尧都区——洪洞——赵城——曹家沟——克城——太林——乔家湾——五孔桥——蒲县

开放时间:9:00至17:00

最佳旅游时间:9月、10月周边景区

后古坡三圣庙,位县城15公里,红道乡后古坡村南150米山脚下,清代建筑,四合院式,砖木结构,有正殿、戏台等建筑,正殿为硬山顶,内置铁铸佛像一尊,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庄圣母庙,位县城北20公里,红道乡陈家庄村西100米。清代建筑,四合院式,砖木结构,有正殿、戏台等建筑,正殿为无梁殿式,内存木雕花轿两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韩家垣戏台,位县城北10公里,红道乡上韩店村南,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砖木结构,前台为歇山顶,后台为卷棚顶,面宽5间,进深3间,台内装饰隔扇,雕刻精细,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柏山东岳庙,在山西蒲县城东2公里柏山之巅。山上柏树繁茂,常年郁郁葱葱,故俗称柏山寺,庙宇规模宏敞,布局完整,有山门、凌宵殿、乐楼,议事厅、献亭、东岳行宫大殿、后土祠、圣母祠、清虚宫、地藏祠、地狱、角楼以及环周楼廊等六十余座建筑。创建年代不详,金泰和五年(1205年)已有。

现存东岳行宫殿是元代地震毁坏后于延佑五年(1318年)重建,宽深各五间,幅阶周匝,重檐歇山顶,柱全为石雕,并刻有《木兰花词》五首,东岳行宫殿内塑有东岳黄虎及侍者像,院后有个不大的门洞,额题:地狱入口。建这座庙还有个聪明之处,就是台阶是依坡势而下的,十八层地狱也就是十八级台阶,没有大挖土方,从建筑角度来说,也是取巧的典范,十八层地狱,内塑五岳大帝,十殿阎群和六曹判官等,塑像高度与人相等,分别塑有各种鬼吏和刀山、油锅、碾磨、锯解等共计一百二十余躯,是我国现存寺庙稀有的一组明代泥塑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