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 公交换乘
  • 公交路线
  • 公交站点

石钟山石窟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一批(南诏、大理)
所在地/隶属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

概况

石钟山石窟又称剑川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石宝山南部文峰,因有一紫红丹岩(丹霞地貌)形状如倒扣石钟而得名。石钟山上有三区石窟群了石钟寺区八窟,狮子关区三窟,沙登村区六窟。三十区域共造像139尊。这些石像,均雕刻在红砂石上。这些造像,以南诏国的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构造了一幅生动的南诏历史画卷。在南诏200多年的历史中,功绩特别显著的3位王者在石窟中均有雕像。石钟山石窟的139尊像中,除南诏历史人物雕像外,还有释逸牟尼、八大明王等佛教造像和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樵夫、老翁、琴师、童子以及女性生殖器雕像,这些雕像,栩栩如生,充满民间生活气息。石窟群依山开凿,宏伟壮观,共有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登箐区,计17窟,造像139躯,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艺术瑰宝。

石钟山石窟的开造年代,上迄南诏(唐),下至大理国(宋),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早的石窟。这一石窟群所具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特别是那座中国的女性生殖器(白族语叫阿盎白)雕塑,竟然出现在以佛像、王者像为主题的雕像群中,这引起了联合国有关学者专家的极大关注。在封建社会时期,为何要雕刻此物于佛像群中,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争论,有人说此物是当初雕凿不成功而随意打成的;有人说是少数民族地区性崇拜的产物;’有人说是女性求子的崇拜物;有人说石钟山的取名石不仅形如钟,而且也像男性的生殖器龟头,老天造了这阳性物,古人为寻求阴阳平衡,便人工造了这女性生殖器;也有人说这反映了人生生老病死的规律。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坛。但不管怎样说,“阿盎白”被白族妇女和白族群众所崇拜则是铁钵挣的事实,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石钟山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钟山上还有个宝相寺,每月农历27~29天,这里都要举行传统的唱情歌活动,届时,大理、丽江、洱源、兰坪等七个县市的白族男女青年,都要穿着节日盛装,弹着三弦来这里弹情对歌,通过对歌,他们要盟定终生——寻找如意的伴侣。这样的歌会要举行三天三夜。

石钟寺区有石窟8龛,第一、第二窟雕有南诏王造像,是研究南诏史的重要的实物资料,为全窟的重点;第3-7窟是佛像,雕刻细腻,造型优美,是石窟群中艺术性较高的几处。狮子关区有石窟3处,其一为南诏王全家造像,俗称"全家福";另一为俗称"酒醉鬼"的雕像;第三处在巨石之上刻一位深目高鼻的人,旁镌"波斯国人"四字,实为天竺(今印度)僧人。沙登箐区有石窟6处,在甲子寺悬崖的缝隙中雕刻的多闻天王和增长天王像,高达2米,威武雄壮。

石窟开凿于南诏、大理时期,云南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石窟群,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其反映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

1-南诏的历史画卷

狮子关第一窟,石钟寺第一、二窟,分别刻画了南诏三代王者的形象。南诏,这个对西南边疆有过重大影响的地方政权,始于细奴逻躬耕巍山,在唐王朝支持下,艰苦创业;阁逻凤联合吐蕃大破唐军于西洱河的时候,开始有了发展;盛于异牟寻重新归唐,广拓疆域。石窟的作者,精心选择了这三代帝王,对南诏的历史予以艺术的表现。

上狮子关右侧数十步,见一舌状巨石,下雕南诏王全家造像。窟为方形,全高约5尺,宽约4尺,窟前雕有简单的台阶和石栏。窟内下段为石台,台上雕坐像5人。左端为王者,右端为王妃,二人袖手盘坐,容貌端庄,体态丰满,强健有力,带有山民特有的质朴风姿。王、妃中间及左右,各坐小孩一人,似为二男一女。石座两端各立男女侍者一人,女侍持扇,男侍持笔。整个室内陈设简朴,较接近于历史真实。王妃肩后正中壁上有一块题记:"大圣晟蜀罗大王及后妃男女从者等尊容,元改造像,昌宁记之。" 晟蜀罗疑为独罗消,即细奴逻,是南诏第一代主。南诏统一洱海地区,细奴逻被奉为"本主"。今巍宝山巡山殿,仍塑有其像。石钟寺东北的剑川牟平村,群众也称此窟中的王、妃雕像是他们的"本主"。这一窟造像布局,也跟当地民间的本主雕像构图相近。

与狮子关石窟隔嵩相对的石钟寺石窟,因窟前有石如钟,石前建寺,因以名之。这里的第一,二窟,也是雕王者像。不过气势和陈设,均大不相同。第二窟共雕像16,中心人物是阁逻凤。他头戴雕镂精细的王冠,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袖手盘坐,龙头椅上的垫褥四周雕花,边缀缨带,倚背又铺一层毡垫。屏风雕日月图像及飞龙腾空,椅上二狮相背蹲伏。王者右方略低处有一坐像,身披袈裟,手执念珠,身后撑有一曲柄伞,显然是一位有地位的僧人。这可能是阁逻凤的弟弟阁陂和尚,他在战争击败鲜于仲通后送率60人代表南诏至吐蕃献捷,而吐蕃遣宰相倚祥叶乐持金冠、锦袍、安扛馓(曲柄伞)等大批名贵物资至邓川,以南诏为兄弟之国。在王者与和尚两侧各雕侍从立像6人,有的抱剑、有的持扇、有的举旗,皆体魄雄键,孔武有力。武士手中的一面旗帜,迎风翻飞,透露着吐蕃的影响。窟的前侧,各雕一官吏,为清平官。厅内人物高低相间,错落有致,尊卑分明,有强烈的立体感。整个场景、气氛、旋律、情调,都弥漫着这个政权欣欣向荣的气氛。200年前的纳西族诗人桑映斗诗曰:"南诏阁逻凤,留像此山谷。有唐中叶来,耀武武已黩。衣冠是耶非,俨然帝者服。"

石钟寺一号窟,亦为王者像。唯场景、气氛与上窟不大相同。与第二窟相较,虽中心人物均为王者,构图也略呈半圆形,但有许多区别--二窟王者周围多是披坚执锐威风凛凛的骁将;此窟则多是忠实善良、知文习武的大臣,并有手持书卷的从者出现;二窟有曲柄伞、五方旗等依附吐蕃的标志,此窟则已不见,唯增王前的香案;从窟檐雕刻的简、从者持印、执藤杖、背斗笠等细节看,近人多推测他就是毅然归唐的异牟寻,左右二人是清平官郑回和杜光庭。史载,异牟寻曾从郑回学习汉文化,群臣多知中原礼仪;归唐后又派大批南诏子弟到中原学习。异牟寻在位时,注重发展生产,屡败吐蕃,为南诏极盛时期。

石窟所选的细奴逻、阁逻凤、异牟寻三代南诏国主,是三个极有代表性的人物。它既是南诏艺术珍品,也是宝贵的民族史料,为后人研究南诏的政治、军事、文化,乃至服饰、风尚等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

在石窟中雕像多的是宗教人物。如观音、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八大名王、多闻天王、增长天王等等。这些形象大都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各有个性。同是观音,在雕刻家的手下形象各不相同,有愁面观看、甘露(剖腹)观音、细腰观音等等。

历史传说

石窟开发历史早。考古调查资料表明,早在商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里从事渔猎活动,并建木骨泥结构的民居。石钟山之名始见于汉代桑钦的《水经》记载:“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的命名至今已有1700多年。 山,何以钟名,历来持见不一:或以有“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郦道远《水经注》 );或以石钟山之石可“扣而聆之”(李渤《辨石钟山记》 );或以“中空如钟,其形奇”(胡传钊《石钟山志序》 )。宋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父子月夜乘小舟访探石钟山,则认为山石“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并写下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 。

游下石钟山石窟可沿茂林垂荫,修竹掩映的石级小道,迂回曲折,穿亭过榭,登上山顶。沿途有苏轼夜泊处、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矶头、钟石,以及清咸丰皇帝批喻兴建的昭忠词,湘军水师将领彭玉麟为其母超度亡魂的“报恩慈林”,彭玉麟起居休息的浣香别墅和梅花厅,纪念陶渊明的归去亭,以及园林建筑石笋、且闲亭、桃花洞、观鱼池、廊外廊、楼外楼、石钟洞等名胜。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因地制景,藏露结合,虚实相间,石环水绕,幽深雅致。

在山顶的“江天一览亭”,凭栏远眺,万里长江,一泻千里;浩瀚鄱阳湖,波涛万顷。鄱阳湖与长江交界处,清浊分明,水分两色。远眺匡庐云遮雾障,夜游双钟月涌江流。石钟山是古代从长江进出南昌必经水路,商旅游宦多系舟于此,骚人墨客题咏甚多。明代诗人王英形容石钟山的形胜是“五老云中出,九江天际来。惊涛撼岩石,万壑鼓风雷”。

石窟布局

石钟山石窟又作剑川石窟,石窟分布在石钟寺、狮子关、沙登村三个地区。现存十六窟,共有造像一三十六尊,主要是云南边境内白族人,历经南诏(七三八至九○二年)、大理国时代(九三七至一二五三年)遗刻,及少数元、明作品。石窟大多为佛龛和摩崖造像,窟内造像有本主、佛、菩萨、明王,具有浓厚密教色彩。少数显教窟龛如“华严三圣窟”,显现了中原的一定影响。石窟群依山开凿,共有十三窟雕刻佛教造像,反映南诏大理国佛教盛行。一九六二年列为大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钟山石窟主要分布在石钟寺方圆三平方公里范围内,计石钟寺有八窟、狮子关三窟、沙登箐五窟,目前编号十六个窟,造像一百三十九躯;另外在石钟岩壁尚保留一处壁画。从造像题记考据得知,石窟的开凿始于南诏国劝丰天启十一年(八五○年),止于大理国段智兴盛德四年(一一七九年),亦为中国晚唐,历经五代、北宋、南宋的三百多年。

石钟寺区共有八窟,分别雕有南诏王者像、佛教造像∶释迦佛、菩萨、阿难、迦叶、明王及罗汉造像、当地信仰的“阿白”及左右护侍神将;南国君主细奴罗土主及后妃、子女像;浮雕梵僧观音、阿弥陀佛、天王及塔等。佛像螺状高髻,相貌丰满,具有盛唐风格,并有南诏天启十一年(八四一年)的题刻,乃属剑川石刻中早期作品。

南诏、大理都崇信佛教,视佛法为精神统治力量。基于政教合一的理念,公元九世纪开始至十二世纪止,陆续在石钟山开窟造像。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本土,自唐代后几乎王室不再提供资金去开佛窟,开窟工程皆由民间自觉发起。但是大理石钟山石窟却属王室佛窟,从造像内容观察可知,王室除造佛像供养三宝外,也大量雕刻先王像,作为佛窟的供养人,达到了供佛与祭祖的双重功德。

剑川石宝山位于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因山上的红砂石成龟背状裂纹,如狮似象像钟,得石宝之名。山中开凿于唐宋年间的石窟,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艺术瑰宝有:17个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内容独特、地方民族色彩浓郁的石窟。这些石窟分布在石宝山的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3处,绵延六七公里的地带,约造像140躯。

石窟所选细奴逻、阁逻凤、异牟寻三代南诏国主,是三个极有代表性的人物。透过这些形象,反映了南诏一代历史。它既是南诏艺术珍品,也是富贵的民族史料,为后人研究南诏的政治、军事、文化,以至服饰、风尚等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是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在石窟中雕像多的,是宗教人物。如观音、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八大名王、多闻天王、增长天王等等。这些形象,大都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各有个性。如,同是观音,在雕刻家的手下,形象各不相同:有悉面观音、甘露观音、细腰观音等等。

到石宝山旅游的时间是农历7月末8月初,一年一度的传统歌会令人流连忘返。

中国的佛教石窟。又名石钟山石窟。包括石钟寺区8窟,狮子关区3窟,沙登村区5窟,总计16窟,造像139身。年代 石窟有“天启十一年七月廿五日”题记1处,南诏国的天启十一年相当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一说相当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另有大理国时期题记3处,有年号的“盛德四年”相当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可见川石窟开造年代是公元9世纪中叶至12世纪后半叶,为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649~1253)遗存的少数民族石窟艺术。

南诏王造像共有3处。石钟寺区的第2窟《阁逻凤出行图》 ,高1.46米,宽1.52米,共雕16人,为剑川石窟群中人数较多的窟。窟形为仿厅堂建筑,厅堂中央的双龙头椅上,盘坐着南诏王阁逻凤,头戴高冠(头囊),右侧结跏跌坐着王弟阁陂和尚,左右簇拥着披虎皮衣、插猫牛尾的武士战将,筋肉暴起,装束紧牢,大鼻子,宽嘴唇,再配上圆圆的脸,形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王座两旁雉双举,旌旗飘动,表现了南诏王出行在此坐朝的场面。由于雕刻匠师们非常熟悉南诏的宫廷生活,又掌握了熟练的石雕技巧,所以能够将南诏宫廷的一个宏大场面,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者的眼前。

狮子关区第1窟亦雕刻南诏王造像。窟高仅0.6米,在平座上雕刻5人,其中戴高冠蓄胡须的是国王,旁边戴莲花冠的是王后,面肤均丰满。中间坐一小孩,左右两侧亦坐男女孩各一人。座后有屏障绘红绿两色帐幔据屏上石刻题记推断,此窟应是南诏早期首领细奴逻的全家造像,俗称全家福。把南诏王的家庭情景刻画入微,充满人间生活气息,这在石窟艺术中尚不多见。

佛教造像,剑川石窟大部分是佛教造像,反映了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佛教盛行的情况。 石钟寺区第3~7窟都是佛像,线条细腻,造型精工,为剑川石窟的代表。第5窟的观音雕像,背景崖峭壁,其间点缀着樵夫、老翁、琴师、童子等世俗人物。观音身体前倾,目光俯视,双眉微蹙,无言地凝视着悲苦的人间,民间叫他愁面观音。第7窟的甘露观音,容貌端庄美丽,面部肌肉丰满,身躯和手姿都表达出一种宁静的境界,是唐宋时代典型的佛教雕刻的艺术风格。

佛教在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传入云南,以密宗为主,所以石窟中有许多密宗造像,如石钟寺区第6窟的八大明王和沙登村区第4窟甲子寺的天王像等。作者以夸张的手法,塑造出头戴宝冠、脸部扁平、宽鼻闭嘴、怒目如铃的形象,坚强有力而又灵活多姿,巧妙的变形使五官的表情更为强烈、威严、活跃,这里有著明显的西藏佛教艺术影响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