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平粮台古城遗址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三批(新石器时代)
所在地/隶属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大朱村

历史沿革

淮阳区是中国豫东大平原上的富庶之地,物产丰富,相传太昊帝在此建都立国,春秋战国时期又是陈国和楚国的都城。早发现于1979年,同年开始对遗址进行发掘,当时就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平粮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掘出土进代早的一座古城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陈风宛丘》以及《东门之枌》、《尔雅注疏》、《晋书》中均有记载。根据史书记载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粮台即是太昊之墟、神农之都的古宛丘都城。这座古城时代早、面积大、保留好,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国家的起源、早期奴隶制等重大学术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原始人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 装饰品,古城墟上有许多原始人住过的土房痕迹并残留有原始人烧制陶器 的窑址等。考古工作者对大量的出土文物结合历史文献进行分析考证,一致认定,平粮台古城址和太昊故墟宛丘是一个地方,至此,“陈为太昊之墟”、“炎帝神农初都陈”等历史文献的记载得到了初步的证实。

文物遗存

城址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185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西南城角保存为完整,外角略呈弧形,内角较直。

城墙顶部宽8~10米,下部宽约13米,残高3米多。城墙采用版筑和堆筑法建成,即先用小版夯筑宽 0.8~0.85米的土墙,然后在其外侧逐层呈斜坡状堆土,夯实,加高到超过墙的高度后,再堆筑出城墙的上部。夯层厚0.15~ 0.2米。夯印清晰,有单个,也有四个一组的圜底圆夯、椭圆形夯。北城门和南城门已经发掘。北城门缺口宽2.25米,位于北城墙正中稍偏西处。南

城门位于南城墙正中,门道路土宽 1.7米,两侧有门卫房的遗存。门道下铺排水管道,结构是在门道下挖出上宽下窄的沟,口宽和深均为 0.74 米,沟底铺一条套接的陶水管道,其上再并列铺两条陶水管道。北端稍高,宜于向城外排水。管道周围填土并杂以礓石块,其上再铺厚0.30米以上的土,作为路面。这种排水管道在古城其他地方也有发现。

城址内已发掘出10多座房基,多为长方形排房,有3间一组和4间一组的。房基无论是平地起建的,或是夯土高台建筑,普遍使用土坯砌墙。在城内还发现有灰坑、陶窑和墓葬。出土遗物有陶质的鼎、罐、瓮、甗、豆、盆、鬶、纺轮,石质的凿、铲、斧、锛、镞、纺轮和骨凿、骨镞、蚌刀、蚌镰等。此外还发现铜渣。

文献记载

平粮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掘出土进代早的一座古城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陈风宛丘》以及《东门之枌》 、《尔雅注疏》、《晋书》中均有记载。根据史书记载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粮台即是太昊之墟、神农之都的古宛丘都城。这座古城时代早、面积大、保留好,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国家的起源、早期奴隶制等重大学术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原始人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 装饰品,古城墟上有许多原始人住过的土房痕迹并残留有原始人烧制陶器 的窑址等。考古工作者对大量的出土文物结合历史文献进行分析考证,一致认定,平粮台古城址和太昊故墟宛丘是一个地方,至此,“陈为太昊之墟”、“炎帝神农初都陈”等历史文献的记载得到了初步的证实。

遗址保护

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后,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198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设立了淮阳工作站,具体负责对城址的发掘和保护工作。1982年政府拨款,购买了古城遗址所占的全部耕地,并修筑了围墙。

2017年11月8日,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距今已4600多年历史的“平粮台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本月15日即将展出。届时,平粮台遗址三十多年来发掘出土的不同时期共300余件文物将于河南博物院集中亮相。

龙山文化

简介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于是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分布

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寿光边线王城址,阳谷、东阿、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平粮台城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等。

影响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大部份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陕西、山西、河南、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湖北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气。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