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 公交换乘
  • 公交路线
  • 公交站点

永安青水畲寨景区

官方网站
点击查看
旅游景区级别
3A(2017年)
所在地/隶属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澄江大道

基本介绍

青水畲寨景区地处永安市东南部,苏坑溪的上游,距永安市区45公里,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景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存畲族古建筑260座,其中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170座、土楼4处、廊桥3处、民间信仰场所122所,商周遗迹2处、革命遗址49处;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腔戏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腔傀儡戏,三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黑狮”,以及畲族文化、民俗艺术、传统村落、开闽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容。

该乡结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国家级品牌,以规范创建为基本点和出发点,在专业旅游规划公司的创A指导下,对景区旅游软、硬件开展了全面整治、改造和提升。尤其在游览服务配套设施方面,完善了景区功能体系,以“畲族艺术”为核心,通过建筑景观恢复、文化场景展现、节事活动策划等方式,形成了三个功能区,即畲乡源流展示区、畲家耕猎休闲区、畲寨民俗体验区,塑造了“多彩青水,神秘畲寨”的旅游形象,展现了景区资源吸引力。目前,第一核心区风情园畲乡源流展示区、第二核心区沧海村畲寨民俗体验区,已投入5000余万元完成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畲寨的民居变成了景区,农田变成了景观田,秀美乡村建设也实现了完美“嫁接”,小旅游推动了大产业的融合。自景区营业以来,已为当地百姓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景区内约有30%的百姓主要收入已由农业一产转为旅游三产。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增加了不少客源,不少村民开起了各种农家餐馆、农家旅馆、小商店等。据介绍,现在集镇每天的生猪供应量已由景区营业前的14头增加到18头,每逢周末,周边10多家小餐馆爆满,农产品的零售量有了大幅增加,百姓的环保意识、文明意识也增强了,畲寨为新农村建设增加了更多亮色。

永安市已创建的3A级景区有霞鹤生态农庄、小陶甘乳岩——玉带龙泉景区、青水畬寨、永安安贞堡景区、竹天下文化创意产业园景区。

景点景观

畲乡风情园

畲乡风情园占地25000多平方米,总投资3000多万元,是该乡打造“文化为魂、生态为本、产业为根、精致宜居”畲族特色小镇的核心项目。主要特点:一是纳入集镇整体规划。聘请专业团队,对集镇按3.5平方公里范围、1万人口的规模进行科学规划,配套建设永龙步道、畲乡民俗商品一条街、民族中心小学、民族中心幼儿园、畲乡赶圩街、迎凤山公园、大型旅游停车场等项目,整体提升集镇的功能和承载力。二是整合保护古迹。拥有省级文保—古廊桥、钟氏传承—五代祠、青水出处—清水池、明清旧街遗址及600多年历史的古官道。其中古廊桥、五代祠、清水池还可以看到原貌。明清旧街遗址和古官道,由于历史上遭到破坏不能修复,现在分别改造成畲乡民俗街、永龙步道。三是打造畲族文化承载平台。围绕“古桥、古屋、古池、古街、古道”五古元素,配套建设旅游接待中心、文化长廊、演出广场,打造成体验畲族文化活动的集中场所。今年的“三月三”文化节,全乡人民与省内外游客在这里欢歌载舞、山歌对唱、举办畲族传统婚礼、体验畲族传统武艺、展示畲族传统手工艺、观赏大腔戏、打黑狮演出,品味畲族特色小吃,享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大餐。

沧海畲族村

沧海畲族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青水畲族乡九个少数民族村之一,位于永安市东南部,距青水集镇1公里,总面积2929亩。全村总人口635人由3个村民小组组成,畲族人口占90%以上。

沧海畲族村历史悠久,早期住有“田、孔、杨、蔡”四大姓,后杨家大发,就想方设法进行改溪,由此“溪变田、田变溪”,船可舟游,成为沧海之势,故取名“沧海”。自此,沧海有“十里澄江下、一碧武夷水”之誉。具有悠久历史的沧海村民风纯朴,是民俗文化相对集中的地方。

沧海畲族村早期的山歌文化、饮食文化、古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保存较好。现保存有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黑狮”;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长坊、龙昌坊、龙德堂、化龙桥等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建筑风格属“合院式门。

沧海畲族村因其浑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于2010年9月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2013年1月沧海畲族建筑群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8月沧海畲族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5月入选全国首批50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第一批实施名单。目前,已邀请福建省博物院完成沧海畲族村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从本体进行抢救性保护维修。

青水畲寨农产品交易市场

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50亩,总投资3600万元,一期建设面积10亩,投资1200万元,今年5月份开始筹建,8月初正式营业。主要特点:

发挥五个方面作用。一是通过交易市场这个平台将原先单打独斗的几个合作社集中起来,市场信息共享,整体开展推介,促进买与卖的“无缝对接”,解决“往那销”的问题。二是通过专业化的检测服务,确保从交易市场卖出去的农产品让消费者放心,解决“质量保证”的问题。三是通过新建冷藏仓库提供物流中转,解决“保鲜和集中”的问题。四是通过市场信息平台和合作社借势引导,帮助农户了解市场需求,解决“种什么”的问题。五是通过合作社组织试种、孵化、推广,更有效的把新品种和新技术推介给农户,解决“怎么种”的问题。

探索四项机制创新。一是创新党建引领机制。由党员能人发起创办,通过“支部+合作社”,以党支部为引领、产业为依托、物流港为平台,创新农村党员发挥作用新途径。二是创新党建精准扶贫机制。与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除了手把手“教技术”、优先雇用 “领工资”,通过78万元扶贫贷款入股,每年每户可分红4457元。三是创新普惠绿色金融机制。由合作社担保,用土地经营权抵押申请“福田贷”,现已发放25户、125万元。四是创新互联网营销模式。建立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预计今年电商销售达4000万元。

福建开闽王─王审知驻军旧址“罗兜祠”

唐僖宗光启年间(公元885年),河南固始县佐王审潮、王审圭、王审知三兄弟携母徐氏(后封河涧夫人)起义从军,由河南固始县经江西赣州入闽,攻取福建汀州(今长汀)后南下。翌年在征讨沙县二十七都积谷寮的“蝙蝠洞”,(今丰田村三百寮)时,王氏三兄弟在尤溪四十一都昆岗境内(今龙吴村光坑)并排建造“罗兜祠”祠堂由主房、厢房、护厝楼、八字形大门和半月牙池田五部分组成。及附属建筑“上官厅”、“下官厅”、“罗兜祠”及“兵房”、“兵坪”、“马道”、“练兵场等”。建筑群体总面积达700多平方米。然而,这座古祠经历了千百年风风雨雨的洗礼,至使部分建筑受损,后于公元1981年对罗兜祠建筑群体按原貌修复。

祠堂中央悬挂有泉州市三王文物管理委会员赠送的“开闽第一”、“俎豆重光”等牌匾。祠堂中央矗立四根圆柱,“八字形”大门上贴有“统七姓来自固始、镇八闽肇自唐封”的对联。该建筑在当时属官家建筑风格。现保存有完整的《太原王氏族谱》及相关史料。

每年农历八月十一,有来自广东、浙江、江西及省内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等地的王氏后裔谐来谒祖,在这里汇聚一堂,隆重举行一年一度的“三公入闽”周年庆典活动。

柯山畲族村北溪传统村落

北溪自然村属柯山畲族村第四村民小组,全组34户、143人(劳动力97人)。该村平均海拔为800多米,气候常年凉爽湿润,土壤呈弱酸性,非常适合红豆杉的生长,全省第二大的红豆杉就生长在村口,该树有着1000多年的树龄、胸围660厘米、直径2.1米。自2012年开始实行环境整治以来,村民保护珍贵树种的意识越来越高。村民自觉对村内许多珍贵树木实施垄土保护,还特别对村口的红豆杉王实施了围栅保护,极大提高了珍贵树种的保护力度。

村内的民房简单古朴,上下重叠,具有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被称为“小布达拉宫”。是摄影爱好者采风的理想地点。该村在传统村落整改中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对美丽乡村提出的“山、水、田、林、路、人、文、宅”九要素及“理、扫、整、摆、种、拆、粉、改、圈、管”十清楚的要求,结合森林永安建设,引导村民少砍树,多种树,同时利用该村生态优势,按照青瓦白墙古朴的风格对房屋进行了适当修缮,使其达到与周边古树名木相映衬,形成林中有村、村中有树的景象,逐步建成具有独特风格的“特色村乡寨”。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位于永安市东37公里处。全区山地面积为125公顷(16.5万亩),原始森林覆盖率达96.7%,是福建省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森林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构成天宝岩保护区景观资源的主体,使它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保护区处在我国亚热带中部偏南,植被为栲树林、甜槠林、青冈栎木荷林、木荷甜槠林等常绿落叶林。在天宝岩主峰海拨约1300米处,发现我国目前面积较大的长苞铁杉混交林2800亩,其中纯林800亩。 区内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15种,是研究珍稀植物的极好场所。区内大部分植被为次生和原生状态,尤其核心区基本处于无人干扰的自然状态,在研究群落的自然演替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理想的科研基地和教学实习场所,被有关专家誉为“天然的生物种质基因库”。

天宝岩保护区一共有三个地方管理所,其中位于青水的管理所是天宝岩景区的主要入口点。景区入口处有设两个展览馆,分别是植物展览馆和动物展览馆,这里主要展示了天宝岩丰富的物种资料,同时可以起到一定的科普教育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