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 公交换乘
  • 公交路线
  • 公交站点

嘉兴文生修道院与天主堂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七批(1903年、1930年)
所在地/隶属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

文生修道院简介

文生修道院地处嘉兴市区东北角,前临京杭大运河,院地面积47.5亩,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为西式建筑群,有教堂和欧式环楼。修道院建筑群左右对称分布,坐东朝西,主体部分平面呈倒“凹”字形,正面部分二层九开间,东西两翼各十二开间,整个建筑面阔59.6米,进深46.6米。主体建筑的正中有一小钟楼,钟楼有圆窗。两翼建筑中,东翼两层,西翼三层。底层是开敞式的拱门长廊,廊外共有30个砖砌的拱形门。楼层为封闭式长廊,各层都为长条木地板,素面门窗。东、西、南、北均设木制楼梯。人字形屋面铺设小青瓦。主体建筑的两侧各有六开间的两层附属建筑。院内遍植香樟,幽静,古朴,形成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浑然一体。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法国神父步师加(曾任中国遣使会长),在巴黎遣使会上提议在中国建立会院和神哲院获准,遣使会派遣步师加率7名法国修生抵达上海,觅址未果。之后,步师加以行医传教来嘉兴发展,趁一个傅姓地主与海关为通道争讼之机,在嘉兴北门外购得土地百亩,建造法兰西嘉兴文生修道院,一年后竣工。

自1903至1908年,嘉兴文生修道院为中国遣使会的唯一总修院,又是总合院。后因北方修生不服江南水土,乃于1909年在北京大栅栏另建一座遣使会修道院。文生修道院常住中外修士四五十名,研习教义,一经考核及格,晋为神父。从1909年至1941年,文生修道院共培养12年制神父155名,被派往全国各地教堂。1949年文生修道院停办。1960年成为嘉兴地区疗养院。“文革”期间,修道院内保存的有关宗教图书资料损失一空。自1969年起为嘉兴航运公司所用。(今光明街153号,嘉航货运分公司)。1999年,光明街中心小学(现名嘉兴市光明小学)因原址扩地重建,学生临时搬到这里上课。

嘉兴天主教堂简介

1903年嘉兴文生修道院建成后,天主教的影响得以扩展。1904年,意大利籍神父韩日禄在子城脚下(今紫阳街)建造一座教堂。并把加尔默洛会(圣衣会)从海盐迁到嘉兴城内。1917年,遣使会韩日禄神甫主持兴建宏伟的哥特式大教堂。韩日禄既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又是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从选材购置到工程施工都亲事其役,还专门从法国进口了水泥、钢材、松木、彩色玻璃、彩色地砖等许多先进建筑材料,墙体用砖则指定由嘉善干窑镇烧制,对待工匠十分严格。花费8万银元,历时13年,到1930年才全部完工。整座教堂占地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堂前两座钟楼拔地而起,高达57米,曾经长期是嘉兴最高建筑。规模号称中国第一、远东第三。钢筋混凝土结构,雕刻华美细腻。 圣母堂落成后,天主教法国巴黎遣使会运来合金铸铁钟一口悬于钟楼上。这口铁钟高11米,底部直径1.10米,重657公斤,击之声闻数十里。抗日战争期间,圣母堂的教徒多次登上钟楼,撞响大钟,以为防空警报。 “文革”中这里遭到毁灭,圣母堂只留下断壁残垣,但仍然可以看见高大的穹顶和拱形券门,美丽的浮雕和四色地砖。嘉兴天主教堂于2000年5月被列为嘉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嘉兴市天主教堂片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出台,规划兴建嘉兴天主堂教区广场。总面积达80公顷。

嘉兴天主教堂,旧称圣母显灵堂,俗称圣母堂、天主教堂,始建于20世纪初叶,规模宏伟,是天主教加尔默洛会(圣衣会)在嘉兴的总部,当时“中国第一、远东第三”的大教堂,也是建筑年代较早的西洋优秀建筑之一。从现存的天主堂主体建筑看,其精致的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建筑技术和造型风格堪称同时代、同类型建筑中的上乘之作。

全盛时期的嘉兴天主堂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神父座堂、神职人员住房等围绕大堂、钟楼这些主体建筑展开,宽阔的四周庭院呈半开放式。整座教堂坐北朝南,宽度相同的祭坛、圣坛与中厅在同一垂直线上,而和大堂垂直相交,形成了属于最经典教堂形制的拉丁十字式平面布局,具有较强的宗教性。南端两座对称修长、面宽19米、通高37米的钟楼,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天际轮廓线,楼顶尖犹如两支利箭直插蓝天,尽显幽雅、高贵,更把整座建筑的上升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钟楼后接长方形的中厅和两侧侧廊。侧廊南端设有小经堂,东侧接告解室和登临钟楼的通道。大堂突出两翼,宽28米,后接祭坛和半圆形的圣坛。祭坛和圣坛两侧为忏悔室。大堂总体外观比较简洁,工艺处理手法十分统一,横向分割线条较少,竖向以突出墙面的墙垛为主。内部地面中间铺设色彩绚丽的地砖,具有强烈的引导性,直指祭坛和圣坛,两侧采用彩色水磨石;柱子为爱尼奥亚柱式,每根柱子上雕有一塑栩栩如生的小天使。柱顶部镂刻有精美的花纹,两端有一个号角形的涡卷,体现着女性的柔美。

教堂立面采用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结构,与巴黎圣母院极为相似(只是多了双塔的穹顶,少了华丽的装饰);竖向以双塔夹持中厅立面,垂直分为三部分,横向连拱券廊与卷草浮雕饰纹将上下体块结合,巧妙过渡;下部仿照罗马建筑风格,体块大、结实稳重,而垂直看则显得宽高比例反差大,轻灵翔动。竖向设计弱化了依附在主体建筑两侧的小体块,强化了中厅,借助不同的建筑风格将小经堂与天主堂主体建筑区分开来:从外看小经堂像是依附在主体外的附属建筑,而内部又是一个有序的整体空间。整个立面设计精妙无比,足见这位意大利建筑师的匠心。

教堂内部以中厅和大厅最高,侧廊次之,忏悔室和告解室最低,形成了三个不同高度的空间。建筑利用中厅与侧廊的独立柱,中厅与大堂、祭坛间的群柱,忏悔室、告解室与大堂侧廊间的墙体,用尖拱券使之相互沟通,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又互为贯通的内部空间。大堂两翼墙石设有大型玫瑰窗,玫瑰窗上设大圆窗,使透过玫瑰窗彩色玻璃的光线平添了一股神秘的气氛。中厅东、西方向与大堂南、北向的上部均设有尖券、高窗。尖弓型的门窗上端使建筑充满了向上的动势。

嘉兴天主堂主要带有晚期哥特式建筑的形象特征,但局部又具有仿罗马建筑的形制,这种风格符合意大利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哥特式建筑是在罗马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风格(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至15世纪盛行欧洲,主要见于天主教堂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罗马建筑厚重风格不同的是,哥特式建筑充分运用尖顶桃形的拱券增加支撑的高度,并用细长的柱子和拱券代替墙壁托起整个建筑物,从而显得更细巧灵动。教堂内部空间高旷,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肋架拱顶的结构问题,装饰细部如壁龛等也都采用尖券。大大小小的尖顶、尖塔、尖券,加上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形成了哥特式建筑的基本特征,被后来的许多教堂所效法。不过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并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装饰风格。作为意大利籍的建筑师,韩日禄的建筑风格自然更体现本国的风情。因此,和地域接近、同属哥特式建筑的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宁波圣母七苦堂等相比,嘉兴天主堂的特点和差异都十分明显,严格来讲应算是意大利哥特式建筑。

嘉兴天主堂基本上保持了西方建筑的“原汁原味”,没受到多少本土建筑的影响,只是在平面入口及建筑朝向上,没有按西方教堂圣坛在东门朝西的传统,而是遵照中国坐北朝南为尊的习惯布置。

如今,代表着西方宗教文化的教堂建筑在中国已留存不多,嘉兴天主教堂遗存反映了

当时西方建筑的艺术价值及社会文化积淀,为相关考证、研究提供了最具体的实物例证。

在时间的冲刷洗礼下,这座天主教堂已经完全没有了全盛时期的形象,相对保存较完好的也只有“神父楼”了。“神父楼”为仿罗马建筑风格,是一幢独立的三层四坡顶建筑,目前建筑整体保存较完整,仍能清晰解读出其建筑特点。

最近市文保所开始对“神父楼”进行修缮,需要修缮的面积达1300平方米,修缮预算近100万元。据说修缮工程启动后,约半年时间可以完工,但愿届时能恢复“神父楼”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