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盐官海塘及海神庙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五批(清朝)
所在地/隶属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盐官镇古邑路

简介

盐官海塘是古代的海堤。位于浙江省盐官镇南门外。全长110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可考。现存鱼鳞石塘建于1736年。建筑包括天风海涛亭、占鳖塔、中山亭、镇海塘铁牛等。盐官海塘为条石海塘,工程结构复杂,是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工程技术价值。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宁的钱江潮以其雄伟壮观而著称于世的,同时它也是座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海神庙又称为“庙宫”,始建于公元1730年,距今已有274年历史,是一座专门祭祀“浙海之神”的宫殿式建筑。在盐官,却破例由中国清朝雍正皇帝下旨、由国家拨款、政府要员监督,建造了这么一个规模庞大的建筑群。海神庙原占地四十亩,约合公顷,在遭到了数次战乱后,现存面积约占原来的1/3。它的建造十分考究:选取优质汉白玉等建材来构建重要部位。总之,整个建筑群特别突显了中国建筑中讲究的雕刻技艺与文化内涵,有一种神圣的寓意在其中。中国古代十分注重精神的力量,认为人与自然的沟通需要借助于神灵:人类与钱塘江的沟通就需要借助于“浙海之神”的力量,这位海神可以决定沿海所有人和物的命运。所以在中国,这座供奉海神的庙宫,地位相当地高,号称“江南紫禁城”。海神庙(庙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钱塘江口呈喇叭形,海潮涌来时,受地形收束影响,潮头陡立,尤以北岸海盐、海宁一段为险,形成了蔚为天下奇景的钱塘汇大潮。南宋周密《武林纪事》记载,潮水“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因潮灾猖獗,塘岸屡遭冲毁,良田、民宅毁坏无数,为御潮患,海塘应运而生。

历史

从东汉到明清,钱江两岸百姓修堤筑塘从未间断,海塘结构亦日臻完善,从御潮力极低的土塘,发展为柴塘、土石塘、石塘。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海潮江流改道,直逼海宁城(盐官),始筑石塘500余丈,石塘之内培筑土埝。至清乾隆二年(1737年),盐官南门外绕城鱼鳞石塘建成,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海宁鱼鳞大石塘基本告竣,迄今赖之。据地方志载,自宋代起,盐官海塘的重大修筑均由中央委官统辖,督办塘工,其中仅雍正一朝13年间,共修筑海塘18次,计各类塘工54080丈,用银34万余两,并启后世浙西海塘的岁修制度。

盐官海塘下承木桩,各桩间填土并夯实,塘之高者18层,每层均用长5尺、厚1尺、宽1尺5寸之上等条石“丁顺间砌”,各层之宽度自下而上依次递减收分,相邻条石间用糯米浆和灰浆靠砌,并嵌以铁锭和铁锔,以使互相勾连巩固。石塘之后附土以支持塘身。因海塘侧面呈附梯状往上收缩,状似鱼鳞,故又名鱼鳞石塘。现存盐官海塘以占鳌塔为中心,全长1100米,塘面宽10米,为海宁海塘中历史久、有代表性的一段。夕阳西下,但见长堤如龙,进伸海天深处,布列规整的条石如鱼鳞熠熠闪光。海塘上另有天风海涛亭、占鳌塔、中山亭及镇海塘铁牛诸胜。

海神庙敕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专祀“浙海之神”,并列祀海神及有功于海塘者,是我国保存为完整的海神庙之一,也是江南地区现存规模大的敕建官式建筑遗存。现尚存石坊、石狮、石筑广场、庆成桥、御碑亭等遗迹。规制完整,布局严谨,做法考究,石坊、石狮、柱础、石栏板及大殿檐柱皆用汉白玉石料,显示出督造的气度,是一处官式结构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建筑。清代皇帝曾多次临御,遗有雍正与乾隆之父子碑。 数百年来,盐官海塘见证了钱塘江畔先民抵御汹涌潮水的历史,不愧“捍海长城”之誉。

建筑特色

盐官海塘为条石海塘,建筑包括天风海涛亭、占鳖塔、中山亭、镇海塘铁牛等。石塘塘身一般为十八层,每层用厚一尺、长约五尺的条石砌成,每块大石料的上下左右凿成槽榫,使石料之间互相嵌合,合缝处则灌以糯米浆或油灰,再用铁锔扣榫,以防渗漏散裂。石塘构筑考究,机构严密坚实。至今保存完好。

盐官鱼鳞石塘,在占鳌塔东西两侧的1000米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鱼鳞石塘是防钱塘江潮汐之患而筑,它始建于1700多年前。五代时吴越王钱(疒占)在位时,曾征泥工大规模修建海塘。此后历代均有修筑。鱼鳞石塘全部用整齐的长方形石丁顺上迭,自下而上垒成。每块条石之间用糯米浆靠砌,再用铁锔和榫,层次如同鱼鳞,故称“鱼鳞石塘”。

海神庙为敕建官式建筑,是海塘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盐官镇春熙路150号,占地约2.7公顷。始建于1729年,1949年到70年代末部分建筑改拆,尚存中轴线上建筑及门前广场、石坊、石狮、庆成桥。为江南地区大的敕建官式建筑遗存,石雕精美,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