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沈阳工人村生活馆

别名
铁西工人村生活馆
旅游景区级别
3A
所在地/隶属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赞工街2号

工人村宿舍旧址全部是三层起脊闷顶红砖的苏式风格建筑,走进挂着“工人村生活馆”牌子的楼内展览馆一楼,一条蜿蜒贯通南北的公共走廊将楼内房间大致分成东西两部分,这里原是工人居住的宿舍,现在已改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展厅。房间都不大,所以展览馆的导馆厅就占用了四个房间。

导馆

厅主要介绍“共和国崛起的第一处工人住宅区”铁西工人村之前的概况。展品实物有工人村建设用的木工工具、瓦工工具、水泥和沙子。80年代用挂历纸编成的门帘、居民郑玉红收藏的各种手帕、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票券。图片有工人迁入新居的场景、在工人村地区建立家属宿舍的企业名单、工人村邮局、工人村照相馆、工人村副食商场等,其中容易勾起人们回忆的是当年孩子们游戏时的图片和玩具实物。比如冰车、弹弓子、玻璃球、铁圈、嘎拉哈等。这些游戏曾经让孩子们玩的过于投入而常常忘记回家。

导馆厅之后是两个50年代的两间共用厨房和四户家庭的室内陈设再现和复原。厨房里,有水泥灶台,原木菜板、用切开的葫芦做成的水瓢、高粱秸秆串成的水缸盖儿、烧水用的铝制尖嘴壶等厨房用具。1953年第一批入住工人村的住户都是厂级领导、劳动模范、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技术工人,黄禄昶的“家”是第一批搬入工人村的住户之一。房间内摆放着工厂配给他家的三屉桌,还有双人木床、老式大收音机、椅子等生活用品。50年代的家庭一般子女多,为节省空间,多用吊铺或在床边加一块带折页的活动木板。家庭使用的缝纫机是“飞人”牌子,拎的是写有“上海”两个字的黑革皮包。

50年代大合社和幼儿园、60年代居委会和抗大小学四个展厅。当时的“大合社”、“小合社”就是工人村居民的主要副食供应地。居民凭票购物,蔬菜品种单一,菜价都是几分钱一斤,10块豆腐2角钱,买肉都愿挑肥的买。展厅内有一块简陋的木制小黑板,上面用白色粉笔写着当时的蔬菜价格。工人村幼儿园展厅里放着格子木柜,每个格子里都放着一个白色的搪瓷茶缸或搪瓷小铁碗、红色亮漆的手风琴、老式的脚踏琴、刷着白色油漆的小木椅子等。当时幼儿园的孩子都是长托,吃国家供应的细粮,喝牛奶豆浆。

60年代的居委会墙上贴着毛主席像、两个抽屉的办公木桌、红色镂空铁皮热水瓶、木凳等物品。60年代抗大小学里有雷锋半身像、木制算盘、黑板上写着“第一课毛主席万岁”。教师都是待业青年和家庭妇女,居委会提供闲置房做教室。当时条件简陋,学生要从家里自带小板凳到学校上课。抗大小学是文革特定时期产物,76年撤消。

工人村第一粮店成立于1953年,一直到80年代初期都是按计划供应。居民凭购粮本按规定的粗、细粮比例定量购粮,粮价比较便宜,一般都是1角多钱一斤。但普通人家都是钱不够花,粮不够吃,一月顶一月,将打将。粮店上个月底卖下个月的粮食都会排起长长的购买队伍。为方便职工买粮,粮站24小时营业,夜晚都会亮起一盏红灯,“文革”期间夜卖店改称红灯站。二楼的展厅有叶选平展厅。叶选平居室。叶选平,叶剑英元帅之子,先后担任沈阳第一机床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沈阳市机械局副总工程师。他曾经居住在工人村61栋2-2-9号。他坚持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受职工群众爱戴。当时生活条件都差不多,叶选平居室内和普通工人的家也没什么区别。60年代的家庭里的实物有小半导体、带拨号转盘的电话、沙发和茶几、柳条箱、台灯等。60年代的厨房里有了煤气灶。

70年代

厨房水池边上有单桶洗衣机、70年代的刘风原家是接待外宾家庭,房间内有黑白电视机和单卡单喇叭的录音机。李树义家人口多,睡吊铺,也有单卡双喇叭的录音机。70年代粮店内的高粱米和玉米面是当时的主食、粮店里还有为没带瓶买豆油的顾客准备的流动玻璃瓶。70年代邮局内有一辆1955年邮局职工使用的绿漆自行车。

80年代的厨房内摆放着电打火的煤气灶和铁马勺。80年代的孟凡荣家里有了可以显示日期和星期几的挂钟,电视14英寸。80年代的新婚家庭——白新家房间内有凭票购买的9寸电视、新星牌的双卡录音机,沈努西的双开门冰箱。年轻人结婚开始流行置办“三转一响”、“36条腿”等。90年代家庭中,摆放有压力电水壶、彩电还有电话,带床头的双人床等。展厅中还有90年代下岗自谋职业的徐风香家庭陈设。她1997年从沈阳市华兴印刷厂下岗,开办了小卖店和缝纫点,为周围居民服务。室内有她使用的钻石牌沈阳产的缝纫机、彩色电视机和缝纫使用的一些工具。二楼最后的展厅是“工人村集体改造实录”部分,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三楼包括图片馆、服饰馆、小人书馆、宣传画(年画)馆,尚在完善中,未开放。

工人村生活馆仅其中的“工人村生活馆”就复原和展出各个年代的13个家庭

,老照片200多幅、各种生活实物5000余件,几乎全部由原来的住户捐献,这些老工人对博物馆的感情颇深。展厅内有被人搀扶前来参观,看到过去的旧物偷偷抹眼泪的老人。工人村现在已经变成了工人新村,过去的工人宿舍会逐渐被全部拆除,幸好还有工人村生活馆,让今天即使不曾在工人村生活过的人,也会有对那个年代的记忆和最朴素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