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易俗社剧场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六批(民国)
所在地/隶属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案板街26号

易俗社历史介绍

易俗社剧场,位于西一路272号,隶属西安易俗社,是国家现存较早的剧场,民国元年(1912年),陕西修史局总纂李桐轩、孙仁玉二人发起组建易俗社,民国6年(1917年)6月,易俗社购得武庙街“宜春园”,作为演出场所。同年10月,装置了西安早的旋转舞台。砖木结构、镜框式舞台,台口椭圆,有一尺高的木栏杆装饰、卷棚盖顶。场内除设条凳座位外,两侧留有站票位。站票位上方设左右观剧楼,楼下木柱支撑,可容纳观众千余人。宜春园从此改名“易俗社”,陕西督军陈树藩题书社名。该社老一代秦腔艺术工作者在此借群众喜爱的戏曲形式,宣传民主思想,进行通俗教育,启迪民智,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民国13年(1924年),鲁迅先生来西安讲学,6次在此观看演出,并捐银洋50元、亲题“古调独弹”匾额相赠。1983年12月列为市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易俗社地点介绍

易俗社剧场位于西安市关岳庙街(今西一路)关岳庙对面,坐南向北。此地原为“宜春原”,清末固原提督张志行(蒲城县人)之子张少云爱好二簧,购地建筑室内剧场,以演二簧为主。民国五年(1916),军阀陆建章督陕时整修,装置了西安早的转台,作为京剧演出场所。民同六年卖给易俗社。该社又对原舞台进行改造修葺。由当时陕西督军陈树藩书题“易俗社”牌名。“宜春园”始更名为“易俗社剧场”,成为陕西早的现代化剧场之一。剧场由前厅、观众厅(含楼座)、舞台、演员化妆室组成,砖木结构。设座席九百零四位。舞台为镜杠式,台口宽十三米。高八米。总进深十七米。舞台空间高度十二米,上下场门附台面积十四平米,演员化妆室三十平米。1956年后,增施现代设备,台上灯光设备有四十三路可控硅操光台一台,聚光灯四十台,新式聚光灯三十六台,旋转式幻灯十台,云灯十五台,追光、造型、八格条灯备四台,紫外线灯、平闪灯、自动换色器各一台;音响设备有五百瓦主放机、五十瓦与八十瓦扩音机各一台,控制放大机两台,并置有大幕、二道幕、三道幕和天幕,备有布景吊杆八道。电源总负荷量为十二万伏。

该剧场长期为陕西易俗社(今西安易俗社)固定演出场所。自其建成后秦腔正式进入剧场演出,三十年代的现代灯光布景也首先在这里出现。首场开台演出的是孙仁玉的《复汉图》前本。现为陕西戏曲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