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巴彦托海历史民俗陈列馆

中文名
巴彦托海历史民俗陈列馆
门票
免费参观
博物馆等级
无级别(行业)
所在地/隶属
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

基本介绍

巴彦托海历史、民俗陈列馆在旗委、政府的关怀下,在巴彦托海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于2008年5月开始筹建,并成立了建馆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撰写陈列大纲,征集文物、文献等,历经两个多月的努力,完成了总面积约200平米的展馆,展品500余种。该馆主要依据巴彦托海镇的历史变革和由来,展示了索伦部进驻呼伦贝尔戍边驻防,巴彦托海地区形成屯落至1958年间的历史事实以及独具特色的巴彦托海地区达斡尔族民俗。

历史沿革

1732年,清政府从布特哈调遣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巴尔虎等民族筹建“索伦八旗”军戍边驻防呼伦贝尔。1742年,随着北部边境战事的缓和,清政府又将达斡尔人遣回布特哈时,敖拉哈拉登特科莫昆的先祖范察布、郭布勒哈拉满那莫昆的祖先奎苏二人由于任职为军中笔贴式未能或准迁回故里,与其家属留居于呼伦贝尔。1802年,定居于哈日巴图鲁松林(即海拉尔西山松林)东南图库连诺尔地方范察布后裔倭克精额与奎苏后裔泰庆阿迁居“胡吉日托海”今巴彦托海之始。

1803年建屯(时称西屯)于西山松岭前的达斡尔莫日登氏珠善一族敖拉氏酷热浅、鄂嫩氏博斯呼浅、鄂温克族敖拉氏白亚格尔人等自1938年至1942年,前后举屯迁居“胡吉日托海“,形成了以达斡尔人为主体的、鄂温克、蒙、汉等民族集聚的屯落。

日伪时期(1932年)废止索伦八旗制,设建索伦左、右翼、额鲁特、布里亚特等四个旗。1933年合并各旗成立了索伦旗,胡吉日托海编为苏木。1946年改称巴彦托海苏木,1958年改成南屯人民公社。当年居住于黑龙江省甘南县达斡尔苏都日哈拉绰日格勒村、金克日哈拉梅斯勒村等达斡尔人陆续迁到巴彦托海。1978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巴彦托海人民公社。1980年改称为巴彦托海镇。如今,巴彦托海镇已经发展成为由达斡尔、鄂温克、蒙、汉等诸多民族团结和谐、平等发展进步的现代城镇。

清朝时期,驻守于呼伦贝尔边陲的“索伦八旗”兵以善于骑射、骁勇强悍而威名远扬,为维护国家统一,打击列强入侵,保卫边疆,奠定中国版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民国时期为争取民族平等,反抗军阀统治,抗日救国等斗争中谱写出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积极投身于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又谱写出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模范人物,创造了辉煌成就。

富饶的河湾——巴彦托海,于1802年形成屯落至1958年,只有156年的历史。虽然它的历史并不悠久,但其短暂的历史却创造了足以让世人感到震撼的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崇高的民族精神,它将激励后人创造更加光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