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 公交换乘
  • 公交路线
  • 公交站点

苏州巧生炉博物馆

中文名
苏州巧生炉博物馆
门票
免费参观
开放时间
09:00~17:30
博物馆等级
无级别(非国有)
所在地/隶属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万里路28号

展厅展馆

除文物展品和馆藏巧生炉作品外,博物馆还注重传统铜炉制作技艺和铜炉文化的展示,通过丰富的展品、古色古香的陈设,将观众从现代带入到古代宫廷、士大夫日常起居中,切身体验中国古典铜炉文化和巧生炉的造型之美、技艺之美、应用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意境之美和文化之美。

馆藏实力

第一部分炉之有名始于博山

中国香炉文化自古有之,制炉历史源远流长。博山炉是中国古代铜香炉的鼻祖,出现在西汉时期,多为青铜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镂空,高而尖,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铸有飞禽走兽,因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博山炉的出现与燃香原料以及生活方式的变迁有关。西汉之前,人们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是烟火气大。汉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内陆,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烘燃这些树脂类香料,香味浓厚,烟气适中,随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

第二部分炉之盛行大明宣德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制作的铜香炉。明宣宗朱瞻基艺术品味超然,更调集近千民间铸炉工匠汇集京城,敕造宣德炉。宣德炉主要用于皇宫内府祭祀天地、供奉宗庙神佛和赏赐重臣。

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运用珍贵黄铜铸成的铜器,更在铜器外表制作多彩的颜色皮壳,开启了中国铜器文明的二次复兴。宣德炉用料考究,款式典雅,将铜炉制作技艺推向了历史高峰,在其后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古代铜香炉的通称。

第三部分巧生制炉以今胜古

苏州古韵铜炉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巧生,承艺四十年,用力于挖掘、恢复、研究并传承自明代起逐渐失传的传统失蜡法宣德炉制作技艺,令19世纪下半叶起中断百年的中国铜炉文化得以香火延续。

继而,陈巧生秉承古法,推陈出新,创立世人瞩目的“巧生炉”,实现了从宣德炉到巧生炉的历史跨越。

巧生炉造型典雅,工艺精湛,皮色润和,古色古香,宝光内敛,充满灵气,堪称炉艺文化珍品。

第四部分沧海遗珍古炉撷英

古代铜炉特别是宣德炉体现了中国儒家传统审美文化的理想。宣德炉形制上的中和之美和工艺上的至诚之美,成就了其艺术上的崇高之美。而以中和为美,礼仪为度,达到至诚境界,正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较高理想。

陈巧生在几十年钻研铜炉制作的历程中,潜心搜集,收藏了数十种各类古代铜炉。陈巧生在珍爱呵护、把玩揣摩这些古炉的同时,感悟先人制炉技巧,汲取借鉴古炉创作灵感,从而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制作技艺。每一款巧生炉的诞生,都折射着古炉的沧桑历史与深邃内涵。

第五部分非遗传人陈氏巧生

陈巧生,1957年生于苏州,号炉香居士。祖上自清朝起从事铜炉和铜器制作,陈巧生是铜炉世家技艺第三代传人。

20世纪70年代开始,陈巧生用力于恢复、继承传统失蜡法宣德炉制作技艺。通过钻研文献典籍和馆藏古炉,传承祖辈三代铜作心得和近千次试验,终于复原明代宣德炉铸造技艺,继而完善和发展了铜炉开模、炼铜、铸造、皮壳制作等几十道关键工艺。

陈巧生制作的铜炉,严格遵循古代工艺和制作技艺。自20世纪80年代起,铸有“陈巧生制”等款识的铜炉开始闻名于中国铜炉界和收藏界。收藏家盛赞“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北京雍和宫、苏州寒山寺、杭州灵隐寺、普陀山普济寺等各大名寺均以“巧生炉”供奉佛前。

2010年上海世博会,16鼎“巧生炉”作为中国优秀文化艺术品的代表在中国馆隆重展出,并作为国礼馈赠各国政商贵宾。

2011年,陈巧生被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韵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

实用信息

行车路线:苏州相城大道与齐门北大街交汇处{沿苏州市相城大道向北直行,过太阳路路口300米后,左转前行2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