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中文名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开放时间
09:00~16:30 周一闭馆
博物馆等级
无级别(文物)
所在地/隶属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湘湖景区湘湖路978号

馆藏实力

跨湖桥遗址自1990年6月一次发掘以来,经过三次考古发掘,其中2002年发掘出土的独木舟及相关遗迹,经碳十四测定,距今8000-7000年,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年代较早的独木舟。独木舟采用火焦法制作,出土时在其周围发现桩架结构、木桨、石锛、编织物等大量相关遗迹和遗物,对研究我国造船史、交通史以及世界造船史,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世界第一舟”的跨湖桥独木舟,采取原址保护的方式,安卧在湘湖水底下6.5米的遗址厅内。

1、第一部分——跨湖桥文化的诞生

人类文明的总体路径,是从山地、洞穴向河谷、平原发展。从实际的考古发现看,浙江地区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于浙中山区,跨湖桥文化是山地文化向平原文化发展的早期一支。跨湖桥文明的诞生与气候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全新世偏早期曾发生过一次间歇性的降温事件,东亚低纬度地区呈现一种干旱的气候状态,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被迫向水源更为充沛的下游转移。古跨湖桥人沿江而下,带着已经萌芽的农业文化传统,来到更适宜人类生存的河口地带,在距今8000年~7000年之际,迅速繁荣发展起来,创造出一支具有地域特色的史前文明。

2、第二部分——跨湖桥人的活动

跨湖桥人在古湘湖之滨生活了近千年之久。农业、采集、渔猎支撑着他们的基本生活。他们制作骨器、木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制作各种各样的精致陶器作为生活器皿,木作技术也已经十分发达,榫卯技术已经出现,值得称道的是,跨湖桥人自然知识十分丰富,跨湖桥人懂得了用生漆涂饰木器、用动物或植物的胶汁粘补陶器,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已经出现拜火崇日的宗教观念。

3、第三部分——农业起源的探索

农业起源是人类从攫取型经济向生产型经济转变的历史性事件,被称为“伟大的农业革命”。从“世界农业起源图”揭示了农业的三大中心,说明农业起源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同时,人类的生存形态已经开始从单纯依赖自然资源的狩猎采集向食物生产过渡,其中较引人注目的就是动植物驯化。跨湖桥遗址的稻作遗存分布范围较广,50%以上的稻谷明显不同于普通野生稻,是人类驯化后的栽培稻。跨湖桥文化中,野猪驯化成家猪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4、第四部分——聚焦跨湖桥遗址

主要集中展示了跨湖桥遗址发现、发掘、研究及文化命名的发展历程。跨湖桥遗址自1990年一次发掘至今历时近二十年。跨湖桥遗址的发现,打破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对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两分体系,建立起区域文化的多元格局,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中整体观念的形成树立了新的坐标。期间,社会各界和多学科专家对跨湖桥遗址的研究和保护倾注了大量心血。

历史沿革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前身为2006年4月开馆的跨湖桥遗址临时陈列馆,2009年9月28日新馆建成开馆,其中收藏和展示出土的骨、木、石、陶等器物。建筑面积6800多平方米,投资一亿元。

建筑布局

博物馆建筑整体以船为造型,造型形态从发掘的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中获得启发,从平面形态到立体面造型都采用“舟”形形态组织。仿佛沉湎历史的一叶小舟正欲划向远方,体现了跨湖桥文化的精髓——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外墙面采用充满历史沧桑感的锈蚀质感的材料,充分展现8000年文化的厚重和沧桑。

实用信息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湘湖路978号(近湘湖)。

交通:K716(跨湖桥站下,向北步行220米)、K707(跨湖桥站下,向南步行380米)均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