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绥德县博物馆

别名
榆林绥德县博物馆
门票
20元
开放时间
08:00~16:00
建议游玩时间
2~3小时
博物馆等级
国家三级(文物)
所在地/隶属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名州镇进士巷13号

发展历史

从陕西米脂到绥德路程40公里,两城之间有一个名叫四十里铺的地方,距米脂城40里(20公里),离绥德城也40里(20公里),所以叫四十里铺。在210国道边上,附近沿线二十多公里,分布着大大小小多个石雕厂,地上立着龙柱,蹲着石狮、石马、石驼,站着石人石佛。我们路过的时候正好是早上五点半,晨光中,切割石料的绥德汉们被手下释放的粉尘所围裹,制造出梦幻的场景。

陕北那句名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县志》记载:三国时的天下美人貂蝉是米脂人。《绥德县志》记载:“才貌双全的吕布是绥德人”。自古米脂的婆姨以美貌闻名,而绥德的汉以刚阳英俊著称。绥德汉感情热烈,重情重义。我们熟悉的《三十里铺》、《兰花花》,就是对这里人爱情的描绘和升华。为了不让自己心爱的女人吃苦受累,绥德汉们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我们在米脂倒没有见到美女,只在经过县城时望见了貂蝉塑像窈窕的身段,而在四十里铺邂逅了这些专注于石雕的绥德汉。

大约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开始,石刻就在这里盛行。据说是因为这一带有种兰石,“柔软质细,极易雕刻。”不过我们询问他们石料的来源,他们说来自汉中。有人在挥舞一下下敲击粗选的石料,要将其切割成适用的大小,直至一块块平整地脱落;而制造粉尘的人,则是在细心地打磨石料,使其光滑,他们都戴着厚厚的防毒面具,隔绝粉尘,但估计肺部也会吸入不少细粉;蹲在墙边用毛笔在打磨过的石料上绘制花纹,则是个更细致的活儿了,后面的石匠将根据他绘制的纹样进行雕刻;用锥子和小锤一下下雕刻石料的工作,是最后的工序了,将在他们手中诞生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花草,而问到他们的感受,他们说:“很烦,很累”。他们的工钱是按照天算的,一天大约二百元钱。一个个生动的石雕的后面,是一段段艰辛的生活。

建筑布局

绥德县博物馆前身为县文化馆文物股,曾举办不定期的断代文物展览,自博物馆成立后筹办的汉画像石专题展览馆于1989年竣工,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该展览馆位于县城内疏属山秦太子扶苏墓区,院内翠柏点缀、视野开阔、恬静、幽雅。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其陈列以汉画像石专题展为主,展厅建筑面积286平方米,由大厅和展廊组成。厅中央有汉墓复原模型,陕北汉墓分布沙盘及汉墓殉葬品展柜。展廊及展厅墙壁镶砌汉画像石珍品105块。画像石为陕北沙岩石质地,坚硬而细腻。展品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逼真,造型朴素典雅。技法为平面减底浅浮雕,局部以朱墨阴线勾出。陈列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军事征战。

第二部分:生活礼仪、游牧田猎、文化生活、珍禽异兽、神话传说。

第三部分:墓志、殉葬品、墓像石成套组合。

这些画像石珍品展示了汉代边塞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原貌,为研究汉代陕北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馆藏文物

绥德县博物馆馆藏品4454件,主要有历代金银器、青铜器、瓷器、陶器、玉器、石雕和书法作品等,其中尤以商周青铜器富有独特地方文化特色,具有珍贵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

博物馆办有《文博通讯》季刊与本地区各文博单位交流信息。另有《汉画像石初探》资料一份。

馆址位置

绥德县博物馆,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城名州镇进士巷13号。(邮编:718000)

管辖隶属

该博物馆成立于1981年4月。隶属于绥德县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