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赤峰宴宾楼饭店

所在地/隶属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天义路30号

基本介绍

赤峰新老城区现有五个规模大小不等的“宴宾楼”连锁饭店。这些“宴宾楼”外部装饰风格不一,但“宴宾楼”三个大字牌匾却是一模一样的。内部装修则以仿古老物件摆放,厅堂老地名命名,黑白老照片注解等怀旧题材为主,一定程度体现了本土历史文化特色。

而"宴宾楼"连锁饭店所有的这些,都是从老城区头道街那个老“宴宾楼”饭店衍生出来的。

头道街老“宴宾楼”饭店在赤峰可谓大名鼎鼎,在当时哈达街人的心目中,相当于北京的“丰泽园饭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赤峰有句顺口溜:"松州东风宴宾楼,哈达街里属一流"。松州即位于东横街粮市北头的"松州饭店";东风即位于四道街的"东风饭店",那时,只要在这三个饭店吃过饭的人,便具备了拍胸脯吹牛皮的本钱。

位于一中街西端的老"宴宾楼"饭店,座北朝南,上下两层,门脸三间,跨度八米;顶部阴阳瓦垄,两山磨砖对缝;正面方圆木椽,重叠挑檐。匾额黑地金字,高悬正中;涂金明柱与梁檩相连纵横交错,勾心斗角。窗棂门楣木雕彩绘,花鸟虫鱼布于其间。二楼前廊有木雕栏杆,凭栏而立,俯视远眺,整个街景尽收眼底。

该楼的主人为张文彬(1879—1944)。张文彬系晋商元隆张家之后,所谓元隆是因元隆号烧锅而得名,此烧锅为山西张家独资经营。张家在乾隆晚期,也就是十八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在赤峰当时最繁华的商业区(一中街偏西路南)开设了烧锅——元隆号。约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张家传人张永言来到赤峰,成了元隆号的当家人,接着便在元隆号对过(包括老宅子后院、西院及后来兴建的庆丰楼大院)置下了住宅。张永言共有五子,均为“振”字辈,“振”字辈共有八子,均为“文”字辈,张文彬排行老二,曾两届出任赤峰商会会长。

1915年,张文彬开始筹划在祖上元隆老宅子基础上新建宅院,设计图纸来自北京。主要建筑为临街和院里的两幢二层小楼,其造型模仿承德避暑山庄里的中国四大藏书阁之一——文津阁。向里纵深建廊房,使两楼相连,形成了一个回廊式的四合院,历时三年,于1918年底建成完工,成为远近闻名的“庆丰楼张家大院”。

当时临街二层小楼并不是后来那样的独立建筑,它只是大院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见后注),是张家大院的门脸,初名为"庆丰楼"。其主要功能为主人的办公场所以及日常接宾待客,逢年过节家人观灯赏景之用。

1933年后,赤峰沦陷,民族工商业日趋萧条,“庆丰楼张家大院”开始冷落,被闲置起来。1938年,张文琳独生子张中权(1903——1958)从北京政法大学毕业后,回赤峰帮父亲打理张家商号,遂将临街小楼利用起来改建饭店,取名“庆丰楼”饭庄,这便是"宴宾楼"的前身,由于饮食业不景气,伪满后期停业。直到1952年,张家“宴宾园”饭庄老班底付荣仁、朱振国二人,在张中权手中租用该楼办饭店,并取名“宴宾楼”,才算正式开启了"宴宾楼"的往世今生。

“宴宾楼”这个店名的由来要追溯到张家清末时开办的"宴宾园"饭庄,该饭庄位于二中街路南,是当时哈达街宴请贵宾高档饭店之一,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关张。以楼代园取名"宴宾楼"也有恢复老字号的意思。平心而论,这个店名起的还真没有什么特点。网上显示,全国各地“宴宾楼”数不胜数,距离赤峰不远的天津就有一个很大的“宴宾楼”,河北唐山、山东青州、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开封、安徽黄山等地也都有这个老字号。但像赤峰“宴宾楼”这样一波三折,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的,可能并不多见。

据说“宴宾楼”这三个大字,早期是赤峰书法家郑大光题写的。"文革"初期破"四旧"兴起,"宴宾楼"改名为"工农兵饭店",郑题写的牌匾被下了架,现在已无从查找了。

现在我们见到的匾额是当时供职于原赤峰市商业局的赵冠英老先生,于七十年代恢复"宴宾楼"店名时题写的,字写的很有特色,规正端丽,圆润丰满,颇有乾隆书法之风。

1956年公私合营后,“宴宾楼”一直隶属赤峰市饮食服务公司,为当时城区有数的几个大型饭店之一。多年来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面食亦成为赤峰餐饮界的知名品牌。

想当年,老同学聚会,好朋友小酌,外地人来赤,都会不约而同想到头道街的“宴宾楼”。这是一个雅俗共赏、很接地气的饭店,从早到晚,吃客盈门,川流不息,尤其二楼,地板紫红,壁纸浅青,台布乳黄,觥筹交错微酣之时,拥开朱红菱花门扉,凭栏观街,市景民俗,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头道街老"宴宾楼"饭店原址,现在是一幢商住混合楼就是这样一幢历史悠久,有着诸多故事,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原装仿古建筑,却在1999年老城改造时被彻底拆除了,代之而有的是一幢毫无特色的商住混合楼,留下了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和遗憾。当然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进,许多历史的东西都会被新的事物所替代,这也是大势所趋,包括北京老城的拆除也是这样。但如果当时决策者具有一定的眼光、手下留情的话,这些不可替代历史实物的寿命可能会推迟若干年的。即使从经济利益角度去考虑,一幢现代化楼房未必比一幢完整的百年老建筑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