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

别名
甑皮岩遗址
博物馆等级
国家三级(文物)
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国家第五批(新石器时代)
所在地/隶属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象山区甑皮岩路26号

博物馆简介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成立于1978年,主要负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甑皮岩遗址的保护、管理、研究、展示和参观接待工作。馆区面积约87亩,包括甑皮岩所在的独山和洞外坡 地、水域。

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史前类遗址博物馆。1986年1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和国家副主席王震曾莅临参观,甑 皮岩遗址博物馆由此成为邓小平唯一参观过的史前类遗址博物馆。

2003年,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进行了大规模环境整治和改造,并重新 设计、制作了集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基本文物陈列-- "万年前的桂林人"。新的文物陈列以独特的手段、从独特的角度展示甑皮岩遗址发 现和发掘过程、地层和文化分期,甑皮岩人的体质面貌、种属渊源、葬俗、服饰、生产方式、制陶技术、生活习俗、宗教意识、去向等内容。参观文物陈列,犹如穿 越时空,返回到万年前的桂林,与"万年前的桂林人"亲密接触,欣赏他们的珍贵文物,理解他们的独特文化,体会他们的万年情怀。同年12月,"华南及东南亚 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三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桂林召开,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参观了甑皮岩遗址和"万年前的桂林人"文物陈列,并一致给与好评。

关于甑皮岩遗址

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西南麓,年代约距今12000年至7000年,是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代表性的遗址,是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196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73年首次发掘,2001年再次发掘,总面积约200余平方米,发现多处烧坑和垃圾坑,洞内堆放石料和石器半成品。出土有打制和磨制的石器,还有鱼镖、镞、锥等骨器及蚌刀。

1978年,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陈列馆成立并对外开放。1981年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6月22日至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桂林举行“中国南方史前考古暨桂林父子岩遗址发掘学术研讨会”,会议展示了近年来桂林市配合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的史前考古新成果,专家们一致同意将桂林命名为“万年智慧圣地”。

甑皮岩遗址位于桂林市象山区凯风路与万福路交会处,是华南乃至东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典型代表,遗址年代距今12000—7000年。历次考古发掘出土了石器、陶器、骨器、蚌器、角器等文化遗物及大量的动植物遗存。考古研究表明,甑皮岩遗址是中国制陶技术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甑皮岩先民是现代华南人和东南亚人的古老祖先之一,甑皮岩文化代表了距今12000-7000年间古人类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一种最佳适应方式。甑皮岩遗址一方面反映了甑皮岩先民杰出的创新能力与文明成就,同时也承载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历史信息,在国家“一带一路”文化战略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甑皮岩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成为全国150处重大遗址和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从2001年甑皮岩遗址首期陶被发现,历时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中国民主同盟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围绕甑皮岩首期陶的专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在该项研究中,“陶雏器”所使用的“双料混炼”技术,让甑皮岩先民们将上万年前的智慧完美地呈现于世人面前。专家们一致认为,甑皮岩首期陶是特殊的泥塑器,也是特殊的陶器;它在捏制成型后未经烧制就直接用来烧煮食物,在煮食过程中经受了不同程度的火炼,具备了一定的致密度,虽然没有烧炼到陶化的温度,更没有完全陶化,但已具备陶器的基本特征及相应的实用功能,这样的器物在经受更高的温度烧炼后可完全陶化。因此,甑皮岩首期陶是陶器的雏形,属于“陶雏器”。陶雏器的出现,揭示了人类从烧烤食物向烧煮食物发展的需求,触及了甑皮岩陶器起源的脉搏,它最终促成陶器的产生。而桂林的甑皮岩、庙岩、大岩遗址先后发现了距今万年以上的陶器,桂林其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与甑皮岩陶雏器和双料混炼技术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充分证明了桂林是中国陶器起源地之一。

2016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桂林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中国民主同盟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经济委员会联合出具《综合意见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五方单位一致认为:甑皮岩先民是具有高智商的智慧人,双料混炼技术是万年前人类的发明,桂林是万年人类智慧圣地。

2017年6月22日至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桂林举行“中国南方史前考古暨桂林父子岩遗址发掘学术研讨会”,会议展示了近年来桂林市配合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的史前考古新成果,专家们一致同意将桂林命名为“万年智慧圣地”。

历史沿革

甑皮岩遗址位于独山西南山脚,是新石器时代桂林先民的一处居址和墓地。

196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73年首次发掘,2001年再次发掘。

该馆副研究员漆招进说,甑皮岩遗址1965年被发现并在1973年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因当时科技水平所限,发掘欠规范,遗址的文化堆积层次和年代分辨不够清楚,将其笼统定为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早阶段的原始人文化遗址。

2001年6月至8月,经中国社科院批准,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队长傅宪国主持,区、市文物工作队和甑皮岩博物馆合作,运用高科技手段在原址重新发掘研究,将其测定区分为32个自然分层和5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层,确定距今1.2万年至7000年前,有原始人生活居住在甑皮岩中。重新发掘的遗址发现生存的动植物种类比原先增加了很多(仅动物就由70多种增加为113 种),一种特别的鸟类还被命名为“桂林广西鸟”。据出土的陶片分析,桂林是我国陶器的发源地之一.

甑皮岩博物馆开始举办“万年前的桂林人”科普展览,让广大市民和中小学生了解我们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深厚的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