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9:00~16:00
博物馆等级
无级别(行业)
旅游景区级别
3A
所在地/隶属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东顺城街育才巷12号

景点介绍

周恩来1910年秋至1913年春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的少年学习生活。他在这里经历了辛亥革命,接触了进步教师,阅读了进步书报,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旧址现存的两栋教学楼和一座礼堂,系1910年至1911年建成,占地面积29315平方米,建筑面积6810平方米。初建时复原了周恩来上课的教室,并开辟四个辅助陈列室。2007年,在省、市党政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东北育才学校对沈阳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进行了全面修缮并重新布展,增设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的阅览室,展室由原来的四个增加至七个,运用现代化的展示手段,重点突出了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的学习生活,生动翔实地再现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

沈阳市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

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东顺城街育才巷。它"开本邑教育之先",培养出大批英才。1910年至1978年间东关模范学校曾10次更名。1978年,省市政府决定修复东关模范学校旧址,即对两楼一堂进行修复,1979年9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2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3月4日竣工后,在前楼设展室对外展出,这里先后被列为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小学德育基地等。

展出周恩来就读的教室和课桌;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写的一篇作文;在学校拍下的第一张照片;周恩来的侄子周秉钧特意寄来的西花厅(周恩来的寓所)核桃等。“笃笃笃”踏着红色的木制楼梯,来到二楼长长的走廊,推开一扇扇券拱式红木门。现在看到的“两楼一堂”的校园格局和建筑与98年前并无二致,它那独特[1]  的楼梯在外的前廊式红色砖木楼房见证了沈阳初等教育发展的百年风雨历程。欧式吊灯,仿古花饰。6排桌椅,共40个座位。课桌和凳子都是连体的,桌面可开启。站在这里,好像又一次听到操着南方口音的周恩来掷地有声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旧址由门房、前教学楼、礼堂、后教学楼等四栋建筑组成,坐北朝南,依次排列,前后两进院落,四周有砖砌围墙。建于1910年,翌年竣工。其建筑形式:门房11间,青砖瓦房,当中一间为门洞,过门洞有一影壁。两栋教学楼均为前廊式、两层、砖木结构,券拱式门窗,上部装饰阳光放射形窗棂,走廊外部是木廊柱和木栏杆构成。礼堂是砖木结构,呈长方形,跨度较大,屋内有立柱16根。屋顶中间凸起,上面装有天窗、人字梁、木望板。

1978年1月,中共辽宁省委和沈阳市委决定在该址建立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并于当年3月4日开馆。该馆前教学楼二楼为周恩来同志少年时代展览室。展览室内陈列着周恩来同志当时的照片、手稿及其用过的桌椅等。1979年9月28日,周恩来同志全身石雕像在前教学楼前落成。石雕像高四米,用整块白花岗石雕成,展现了周恩来同志的光辉形象,周恩来身穿风衣,巍然耸立,目光炯炯,凝视着前方。基座高1.2米,四周镶着四川红花岗石,基座下铺着泰山青花岗石,石像四周植有苍松翠柏。

最可宝贵、最有价值而又最触动同学诸君之种种感情者,非吾东关模范学校成立第二周年纪念之今日乎?念四小时,一刻千金,拍掌欢呼,全校同庆,亦云盛矣。然余一霎时而怃然,回忆昔日改组成立时,缔造之艰难,气象之萧条,岁时再历,同学旧友,十存六七。抚今追昔,神为伤已。一霎时,余又欣然,睹今日校舍之宏,人才之盛,跄跄济济,肃肃雍雍,珥笔者纪盛事,观光者相劳慰,已足称一时之嘉会也。而一霎时,余更嗒然。夫创之既艰,后难为继。今年今日,进步逾于去年今日;明年今日之进步,未审亦如今年之于去年否也?

嗟呼!负此责任者谁乎?其惟吾校校长、教员诸公已耳,其惟吾校全体诸同学已耳。余深爱此最可宝贵、最有价值之第二次纪念日,即不能不厚望我最可钦佩、最有学识之校长、教员诸公,更不能不厚责我最可危险、最有成就之全校诸同学也。

吾校司教育之诸公乎!诸公为国家造人才,当殚其聪明,尽其才力。求整顿宜重实际,务外观先察内容,勿自隳行检,以失人则效;勿铺张粉饰,以博我名誉;更勿投身政界党会,谋利营私,以纷扰其心志,而日事敷衍。校长为学生择良教材,教习为学生谋深造就,守师严道尊之旨,除嚣张浮躁之习。注重道德教育,而辅之以实利美感,更振之以军国民之精神。教育美满,校风纯正,则此纪念日乃可因之而永久。由第二周年,以至第三周年,而达于无穷期之周年者,实赖我司教育诸公之热心维持而已矣。

吾全校之诸同学乎!吾人何人,非即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国民耶?此地何地,非即造就吾完全国民之学校耶?圣贤书籍,各种科学,何为为吾深究而悉讨?师之口讲指画,友之朝观夕摩,何为为吾相切而相劘?非即欲吾受完全教育,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耶?以将来如许之重负,基础于小学校三四年中,同学,同学,宜如何奋勉,始对之而不愧哉!一物不知,学者之耻。同学其博学乎?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同学其审问乎?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差以毫厘,谬之千里。同学其慎思而明辨乎?学矣,问矣,思辨矣,而犹或浅尝辄止,见异思迁,躐等以求进,自是而非人焉。吾恐同学之智识亦无由新,道德亦无由固,而欲丛人才、蔚国器,难矣。如是,则书不将虚此读,业不将虚此习,师不将虚此教诲,友不将虚此切磋,吾模范学校不将虚此造就,而两周年之光阴不又将虚此度过也哉!惟望吾全校诸同学惕然自警而已矣!

余于此纪念日中抒此谬妄,其以前所云者,为吾校司教育诸公望;其以后所云者,为同学诸人勉。韪我罪我,所弗计也。然而去年今日往矣;今年今日,未往而已往矣;明年今日,他年今日,余将拭目而观吾东关之模范学校,更观吾全校同学之学生。* 本文是周恩来在沈阳上小学时的一篇作文。该文1913年6月被选为甲等作文,在奉天省教育品展览会上展出。同年,又被收入《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有关部门对本文的评语是:“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心长语重,机畅神流。”1915年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生国文成绩精华》两书均收入这篇作文。